優質均衡發展是今天義務教育發展的主題,教育督導是推進現代學校治理、實現優質均衡的制度保障和重要舉措。
2017年,教育部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開啟了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成都市龍泉驛區立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總體目標,抓住教育督導“牛鼻子”,夯實政府綜合保障、突出教育內部治理,形成“4+4”措施矩陣,共同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抓政府履職,做好頂層設計。從2018年開始,成都市改革政府教育履職評價方式,采取“區縣政府自查+市級考核通報”方式,督促區縣政府梳理教育履職情況、整改存在的問題,不斷向優質均衡發展。在此基礎上,龍泉驛區制定未來發展規劃,開展教育攻堅行動,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納入“十四五”教育規劃,實施“家門口的好學校”建設,先后配套出臺優教強區十項制度、三十條措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計劃、“再創業”教育攻堅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從制度、行動、措施上推動基礎教育全面補短提質擴優。
抓經費保障,落實優先戰略。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教育投入。近三年,我區分別投入財政資金22.14億元、23.18億元、24.92億元,年均增長8.04%,實現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務員水平”。同時通過教育核算、審計等方式,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保證財政資金發揮效益、合法合規使用,并將生均公用經費、學生資助資金納入區委目標管理,確保按時足額撥付。
抓目標考核,強化過程督導。將教育項目作為區委、區政府優先保障事項,納入區委、區政府民生工程管理,每月跟蹤、每月督辦、每月通報。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納入政府、部門、教育目標考核任務及年度重點工作,定期報告指標達標情況、定期通報有關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加大經費投入,加強績效管理,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重點落實編辦、人社、財政、規劃、住建、發改等部門在人、財、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和成效,全力支持教育增添學位、改善師資、提升硬件條件,全力保障教育開展“雙減”、實施教學課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抓學位攻堅,提升供給能力。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人口集聚情況,進一步完善教育布局,更新編制《龍泉驛區教育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年)》,制定詳細的義務教育學校點位布局并落實在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圖上,“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建義務教育學校11所。近5年,全區累計建成東山國際小學等教育項目56個(其中幼兒園項目39個、小學項目9個、中學項目5個、九義校項目2個、特教項目1個),新增學位4.8萬個,義務教育學校中56人以上超大班額數量從2018年148個,到2023年實現清零。
抓綜合改革,推動教育提質。啟動全國首個“五育”并舉實驗區建設,制定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實施方案、行動計劃和四大工程,構建“五育”并舉支撐體系和發展機制。全區學校深入開展“8+N體育賽事”“高雅藝術進校園”“小樂器進課堂”“一周三節十個一”和科創大賽等體藝、勞動、創新教育,大力打造“驛都三團”、美術工作坊等特色項目,五育并舉發展成效明顯,目前已孵化五育并舉綜合示范校29所、特色校29所。如龍華小學獲排舞比賽國家級特等獎,實驗小學校川劇節目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共迎未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動中展演,龍泉二中賽艇隊在2022年成都市青少年賽艇(皮劃艇)錦標賽中榮獲單項冠軍4個、亞軍1個。
推動教育評價改革,開展教育評價改革工作。大力在學校層面,構建“直通+考核”評估方式和“基礎+發展”“底線+貢獻”評價體系;在教師層面,構建“崗位能進能出、待遇能升能降”激勵約束評價機制;在學生層面,設立占學校考核權重46%的德智體美勞學生發展指標,用“精準滴灌”方式監測、反饋學業綜合質量;在校長層面,開展兩輪19人次的任期結束綜合督導評估。
開展試點辦學模式改革,促進新優質學校建設。從2018年起先后舉辦15所“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干”類型的公辦學校,極大地激發了校長辦學治校的積極性、調動了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動性,這些學校也快速發展成為老百姓認可的好學校,7所建成為成都市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
抓實“雙減”改革,校內校外齊抓共管。校內減負方面,實施“五個嚴禁”作業管理,開設課后、周末和假期托管服務,利用文旅資源開展課后服務的做法入選教育部推廣案例,11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入選教育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庫。校外減負方面,建立“121”機構資金監管機制,建成“龍泉教培”數字人民幣預付資金管理項目,成為全國首批數字人民幣“元管家”產品應用案例。
抓品牌培育,豐富優質資源。堅持內外協同,統籌區內外資源,做優教育品牌。在外部,引進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大學資源創辦高校附屬中小學4所、成都教科院“科研智庫”辦學2所、成都七中、成都樹德中學和成都實驗小學等市屬名校辦學4所、延伸區域品牌高中設立附屬中學1所。在內部,抓實品牌培育,研制品牌創培方案,加強與重慶南岸區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互動交流,開展人才、賽事、科研、治理互動,支持公民辦學校結對發展、共生共長。
抓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搭建青芽、青苗、青芒、青藤“四青書院”培養體系,開展“入格培養—升格勝任—形格提升—風格創新”階梯培訓,培育省市中小學名校長、教書育人名師、天府名師和區“教育攻堅人才”、特級校長、特級教師等41人,建成各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66個,成員600余人,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跟崗培訓數十次、惠及300余人。出臺班主任、教師、校長三個激勵文件,設立“五育并舉”教育教學綜合質量獎、學校治理獎和“教育攻堅人才”獎,評選D類、E類教育人才。2021年1名教師受邀在天安門廣場參加建黨一百周年慶典活動,5名教師受到市委、區委表彰。2023年,966名教師、144個集體被各級表彰表揚。
抓督導檢查,推動補短補弱。堅持常規督導、專項督導、聯合督導、內部督導相結合,推動學校補短補弱、提質擴優。常規督導方面,聘請32名中小學專職督學、5名兼職督學,實現中小學掛牌督導全覆蓋,每月按標準開展常規督導。專項督導方面,開展落實“雙減”“作業不回家”“作息令”等主題專項督學,督促學校自查問題、整改問題。聯合督導方面,每學期開展責任區聯合督導12次、總督學帶隊督導30余次,指導學校高質量發展。內部督導方面,支持學校參照區域做法,建立內部督導機制,聘請德高望重的名優教師擔任校內督學,開展聽課、巡課、發現學校問題、參與學校治理,取得較好效果。
通過教育督導以督促建持續努力,龍泉驛區義務教育政府在保障力度、資源配置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全面增強,各項指標得到有力改善,尤其是以前的資源配置短板指標,如2023年小學、初中校際資源配置差異系數分別提升至0.22、0.19,達到國家評估標準,初步具備了優質均衡創建條件。我們也將做好創建準備,確保在2025年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