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2023年,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出臺“小快靈”立法若干規定及三年行動計劃,當年新制定通過的法規中,省本級“小快靈”立法項目占比超過70%,市州占比近80%。可見,“小快靈”立法已經成為湖南地方立法的價值取向。
所謂“小快靈”立法,“小”是指精準立法,選取小切口,針對具體問題設計規范,使切口更深更準更實;“快”是指高效立法,化繁為簡,管用幾條制定幾條,加快立法速度,提升立法效果;“靈”是指形式靈活,不分章節,短小精悍,聚焦需求,突出特色,力求管用好用。
2015年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后,地方各級人大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為促進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立法基礎、立法技術、立法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地方立法也暴露出協調不足、缺乏地方特色、重復立法等短板,特別是一些地方追求法規的“大而全”“小而全”,偏重體例形式的完整,抄引上位法條款的現象比較嚴重,真正依據本地實際、反映本地特色、符合客觀實際的條款較少。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針對這些問題,立足地方立法的實施性、補充性、試驗性的功能特點,出臺“小快靈”立法若干規定及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全省人大優秀“小快靈”立法案例評選活動,不斷探索創新,全面加強“小快靈”立法,大大提高了立法效率,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小快靈”立法也已經成為湖南地方立法的鮮明標志。
地方立法最根本的是要實事求是,堅持務實管用、簡單可靠、急用先行,不照搬上位法,不片面追求體例完美,不貪大求全,根據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點或者民族特色,規范和調整本地事務,需要幾條就定幾條,用短簡的表述解決現實中的大問題。
“小快靈”立法切口小、反應快、形式靈活,有利于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意見集中的突出問題,得到了地方各級人大的廣泛運用。但在迅速推進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現在有的地方立法片面追求篇幅的長短,認為條例越少就越是“小快靈”、就越效率高,于是你20條、我16條,你16條、我9條,你9條、我4條,你追我趕。這種傾向并不可取,地方立法一定要與改革需求結合起來,與實際需要、與群眾企盼結合起來,切忌搞“一刀切”,特別要注意防止二義性,需要進行深入、全面、準確規定或闡釋的不能節省筆墨,比如說一些探索性、實驗性的立法。
因此,推進“小快靈”立法必須把握立法的“質”與“度”,“質”就是質量,這是立法的前提和根本,抓住立法質量這一關鍵,立法才能站得住腳、立得下根、管得了用。“度”即尺度,需要多少條就立多少條,不必過于追求篇幅的長短,該長則長,該短則短,不照抄、不重復,有特色、能適用,不能為了“短”而“短”,這樣才能真正立出良法,達到善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