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進一步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全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破方向,推動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國有企業擔負著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新時代新征程,國有企業要時刻牢記“國之大者”,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要向“新”發力、向“綠”而行、向“變”圖強,勇當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
向“新”發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和“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新質生產力的“新”源自科技創新,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內生動力的生產力。事實上,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
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升級。國有企業當務之急是向“新”發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具體說來,就是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國有企業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深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要改造升級傳統產業
國有企業要順應產業發展大勢,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通過人工智能和數智技術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特別是要瞄準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加強與全球先進水平對標,聚焦提升效率效益、先進產能、自主可控能力,更新一批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
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指的是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領域。國有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要通過創新成果轉化力爭成為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切實維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不斷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要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指的是已經出現產品原型,卻尚未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產業,但在未來是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例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產業。國有企業要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在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間和健康等領域,與世界未來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保持同頻共振,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把握未來產業發展主動權。
需要強調的是,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不僅能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還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它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與此同時,數智賦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突破應用,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日益凸顯。堅持數智賦能,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推動生產力躍遷升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資源。
向“綠”而行:以綠色運營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已經開始了“倒計時”!無疑,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雙控”,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這一政策“指揮棒”的調整,必將在經濟結構、發展方式、行為邏輯、要素配置等方面帶來系統性的影響。
當前,一種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核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運營管理技術為基礎,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綠色運營”模式正在我國廣泛興起。毫無疑問,國有企業向“綠”而行、推動“綠色運營”,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著力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態的內在需要,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首先,企業“綠色運營”需要實現“經濟的生產”
不管我們把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劃分為多少種類型,物質生產活動作為一種對象化的勞動方式,始終是以人化自然的形式來完成的,也就是說人類的物質生產總是通過改造自然界來實現的。企業要實現“經濟的生產”,就要積極應用先進技術,限制和加速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和裝備,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精度,以最小的資源耗費,獲取最大的物質收益,從而有效降低物耗和能耗。
其次,企業“綠色運營”需要實現“清潔的生產”
所謂清潔生產,是指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業鏈的全過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生產模式,以增加生態效應和減少涉及人類生存及破壞環境的風險。實現“清潔的生產”,要求國有企業要堅持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道路,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狀況,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
再次,企業“綠色運營”需要實現“道德的生產”
透過本質來看,企業的生產既是“經濟的生產”,同時也是“道德的生產”。例如,從電力生產過程來看,它不只是一個燃料、資金、技術、人力投入,到電力、利潤產出的過程;同時也是關系、契約、責任、義務投入,到榮譽、滿足產出的過程。無疑,企業“道德的生產”,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惟一目標的傳統思維,強調再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Ngvy8GLYjUSlOGa1h4WH9A==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要求企業積極履行社會公民的責任。
事實上,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最富前景的發展領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向“變”圖強:以深化改革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革命性變化,需要形成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就是通過改革開放調整生產關系,進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結果。由此也確證,制度變革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向“變”圖強,就是要通過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破解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供給,以此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深化改革
要堅持把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戰略功能價值放在優先位置,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
要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改革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為手段,突出主業、聚焦實業,更加注重做強和做優,特別是要打破地域、單位、部門的條塊限制,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讓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推進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有序進退、提質增效,積極布局產業新賽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要圍繞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
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廣更深落實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有效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各級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要圍繞打造人才隊伍深化改革
通過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著力打造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努力培養造就更多技能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術人才。
事實上,新質生產力需要同“新質生產關系”有機耦合,也就是說在生產關系維度,新質生產力需要“制度組合”與之相適配。特別是,新的要素、要素組合、產業形態內在要求對經濟主體有新激勵、新治理,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由此可見,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發展命題,又是基于經濟和社會系統工程的制度變革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