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多措并舉,奮力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建成了大批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鑄就了諸多蜚聲中外的“大國重器”,創造了中國制造跨越式發展的奇跡,譜寫了以變應變、以新應新的精彩篇章。

抓實黨建賦能,激發創新創效活力
中國中鐵始終堅持黨對科技創新的堅強領導,不斷提高公司黨建質量,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黨委領學,抓牢創新“牛鼻子”。中國中鐵黨委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納入“第一議題”學習,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不斷攻關核心領域,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打造自主品牌、民族品牌。堅持把創新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構建“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科技創新組織體系,以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建賦能,組織領導激活力。堅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職工凝聚力,切實發揮黨組織的優勢作用,激發員工創新活力。堅持把貫徹落實上級重要創新工作部署納入政治巡視巡察,納入黨建責任制考核,加強監督保障,確保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落地落實。建設“黨建+創新”平臺,推進“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工作模式,強化黨建帶工建、帶團建作用,引領積極參與創新創效活動。
文化支撐,創新活動塑氛圍。組織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成果推介交流系列活動,促進全公司創新資源高效流動、創新成果共用共享、創新技術落地運用,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圍繞工藝工法創新、工裝設備革新,廣泛開展“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的“五小”創新活動,鼓勵人人創新,有效激發了員工創新創造的熱情。搭建聯創共建平臺,有力推動與地方政府、業主、分包單位、協作隊伍等單位黨組織之間的互動,在黨建活動中,邀請地方政府、業主、分包單位的相關代表到場指導,研討立項課題,集中力量解決施工難題,區域集群優勢不斷凸顯。
通過黨建賦能,中國中鐵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成了企業的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有效激發了廣大職工創新創效的活力,創新精神深入人心,較好地實現了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效益創新。
完善管理體系,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中國中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結合企業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創新管理體系。
創新為綱,頂層設計強指引。將創新理念融入“十四五”規劃,并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堅持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制定并實施“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在戰略謀劃、政策制定、人才培養、工作推進中把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作出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每五年召開一次科技大會,系統部署科技創新工作。圍繞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強化頂層設計,加快重大專項任務實施。設置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占比、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占有效專利擁有量比重、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新增科技型上市公司9類創新驅動指標,將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提升至新的高度。
體系為基,“三級四層”促攻關。依托擁有的“高速鐵路建造技術”“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3個國家實驗室、10 個博士后工作站、19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138個省級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7個公司專業研發中心,建立了以各級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三級四層”科技創新體系,集聚優勢資源開展重大核心技術攻關。堅持“四個面向”,在系統布局、系統組織、系統集成上下功夫,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整合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優勢。
平臺賦能,多元活動提技能。設立多個創新工作室,組織開展多元活動,為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提供創新平臺。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在管理崗位職工中舉辦崗位勝任力大賽、在生產操作崗位職工中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定期組織創新成果評比大賽,引導廣大職工勤學苦練、深入鉆研,提高了職工技術技能和專業能力,培育了一批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專業人才。
目前,中國中鐵在智能高鐵、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長大橋梁、地下空間、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5項產品榮獲制造業單項冠軍,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27項(含特等獎5項)、詹天佑獎200項。全面系統掌握了高速鐵路勘察設計施工及關鍵裝備制造成套技術,攻克了盾構主軸承、大排量液壓泵、密封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0%,為現代化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聚焦人才強企,構建創新發展高地
近年來,中國中鐵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企戰略,補強“引育用管”全鏈條人才工作機制,不斷建強創新人才隊伍。

“引”字為先,做優源頭“蓄水池”。構建股份公司主導、二級企業主責、三級企業主招的人才引進機制,形成上下“一盤棋”的人才引進工作格局。加大一流高校畢業生、“高精尖缺”成熟型人才引進力度,利用企業實驗室、創新中心、研究院等各類平臺,完善保障機制,實現“筑巢引鳳”。定期開展人才盤點,配套建立人才隊伍診斷、預警、調節等機制,提高了人才選任的科學性、前瞻性。
“育”字從重,打造創新“練兵場”。加強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定期評選科技標兵、特級技師、工匠技師。加快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和科研經費自主權。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工作,將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不斷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用”字當頭,搭建創新“大舞臺”。積極開展多元化勞動競賽,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科研和技術攻關中的引領作用,不斷推動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充分發揮模范作用,深入推進科改示范企業建設,實施“揭榜掛帥”機制和崗位分工,全方位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所屬兩家“科改示范企業”分別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標桿”和“優秀”評級。
“留”字托底,激勵保障“暖人心”。系統推進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建設,完善科技創新考核機制,突出創新質量、過程合規和成果實效,在考核、分配、中長期激勵等方面加大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重大“卡脖子”攻關和集成創新分類開展中長周期考核激勵。創新多元化激勵方式,鼓勵支持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有效參與分配。完善勞動競賽激勵機制,推動競賽成績與職工技能等級評定、職級晉升、評先樹模等相掛鉤,有效激發了員工創新活力。進一步完善領軍人才激勵制度,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按規定給予特別激勵,并積極落實住房、醫療、戶籍、子女教育等待遇保障,不斷提升創新人才對企業的歸屬感、認同感、滿意度、忠誠度。
通過人才強企戰略,中國中鐵打造了以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為引領,3萬多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骨干,10萬多名一線技術工匠為基礎的創新人才隊伍體系,使其成為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2023年,中國中鐵共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8個、工人先鋒號9個、團中央表彰36個,在全國“振興杯”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效專項比賽中榮獲3金2銀11銅18次優勝的好成績。
錨定主責主業,加速成果產出應用
中國中鐵聚焦主責主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作為衡量創新價值的重要標準,多措并舉加速成果產出及轉化應用。
開源拓渠,增加研發投入強保障。持續規范并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建立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維度的科研經費投入體系。充分運用國家支持企業創新的優惠政策,采取積極措施推動科技與金融資本深度融合,暢通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通道,有效調動社會資源投入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資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效率。
協同聯動,推動成果轉化聚合力。積極推動聯合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在需求牽引、工程示范、資金投入、資源整合、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強化內外主體協同聯動。在企業內部,引導設計、施工、工業制造、科研板塊開展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實現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在企業外部,開展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創新,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產品研制、產業應用的創新全鏈條,不斷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速成果轉化。
標準引領,貢獻科技治理新智慧。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同步發展,多次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努力構建上中下游銜接、各類資源聚集、共商共建共享的創新格局。積極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堅持海外“雙優”戰略,不斷完善面向全球的生產服務和技術創新網絡,以中老鐵路等“一帶一路”重點工程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中國技術與所在國適用標準的融合研究,推進中國高鐵、中國隧道、中國橋梁、中國裝備等技術標準國際化,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截至2023年底,中國中鐵擁有專利38676項,其中發明專利9279項,海外專利666項;擁有國家級工法166項,省部級工法6998項;形成了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實用技術成果,夯實了以科技創新筑牢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中國中鐵將持之以恒踐行“三個轉變”,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堅如磐石之志、滴水穿石之功,加速鍛造新質生產力,奮力譜寫企業高質量發展新章。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