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科工或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圍繞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戰略統領增添硬實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激發強動能、以科技創新打造新引擎、以科工產業優勢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型平臺企業。

以“新”識變,始終堅持戰略統領,重塑發展新優勢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搶先機、謀突破,破難題、促轉型。華電科工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從中國式現代化大局中找定位、找方向、找基點,堅持從華電集團“五個平臺”戰略定位中優布局、抓執行、抓落實、抓成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塑發展新優勢。
科學研判發展形勢,全面實施“2345”發展戰略。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華電科工黨委深入分析形勢,緊緊圍繞貫徹黨中央精神、服務國家戰略、落實華電要求、立足企業實際,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全面實施“2345”發展戰略,即堅持科技創新和資本運營“雙擎驅動”,優化鞏固產品、投資、工程“三足鼎立”,做深做實產業基地、開發體系、業務謀劃、治理能力“四個布局”,做強做優科技研發、戰新產業、綠色轉型、國際業務、深化改革“五個平臺”,將其作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加快推進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型平臺企業建設,為助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華電篇章作出新的貢獻。
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優勢。新質生產力之所謂“新”,首先就在于其將創新擺在了發展的核心位置。目前,華電科工加快布局并重點培育氫能、生物質能、儲能、港口綠色智能裝備、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綜合智慧能源、海洋能源及工程、新能源+氫儲氨醇投建營一體化、機器人及數智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創新密集、跨領域融合、增值含量高等特征,在產業規劃布局、關鍵技術創新、路徑模式探索、市場推廣應用、產業生態構建上呈現新的發展特征和態勢。公司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要求,構建延伸“氫”“儲”“碳”“智”創新鏈產業鏈,培育發展了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初步形成創新優勢突出、產業協同有力、品牌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引領開辟科技新領域新賽道。科技創新是培育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華電科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將市場導向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集聚資源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應用轉化,截至2024年5月,華電科工共持有有效專利3147項、其中發明專利425項,89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創新獎項,主辦的《綜合智慧能源》期刊入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級,所屬11家單位通過“專精特新”企業認定。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公司持續優化平臺、人才、資金、制度、文化“五位一體”科技創新體系,以重點科研項目、創新聯合體等為抓手,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知名企業等深化交流合作,聯合建設培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全力打造“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局面。

以“新”應變,著力融合集群發展,打造發展新引擎
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求新、向綠、提質、增效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對新舊動能轉換發揮引領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多次在重要會議、調研考察時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重要要求,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為公司更好地把握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方向,更大力度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科學指引、明晰了實踐路徑。
聚“氫”強鏈。作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方向,氫能產業已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華電科工聚焦國家“雙碳”目標,積極打造氫能源產業鏈“鏈長”及核心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以自主創新和合作開發為抓手,成功研發堿性電解水制氫裝置、兆瓦級PEM電解水制氫裝置、堿性電解槽復合隔膜等關鍵技術,青海德令哈、內蒙古達茂旗、遼寧鐵嶺等項目成功產氫,合作研制的低能耗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入選2023年度能源行業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布局新能源+氫儲氨醇投建營一體化產業,拓展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應用及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場景,積極探索綠電、綠氫及綠氫化工產品產業鏈融合發展,逐步構建新能源、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方面新的增長引擎。
聚“儲”蓄能。新型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華電科工因地制宜布局新型儲能,建成全國首批新能源側十兆瓦級梯次利用動力電池規模化儲能站,合作開展的內蒙古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重大科技專項全部并網投運,十兆瓦級混合儲能項目開展科技示范,推進儲能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建設企業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推廣光儲充典型設計方案,探索儲能數字云模式,做好儲能系統技術的示范、平臺、融合、應用。聚焦研發生產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可持續的儲能產品,新型液冷儲能電池模塊完成內測,裝配式儲能艙產品通過成果鑒定,具有良好的創新性與廣泛的應用前景,進一步提升儲能產品裝備制造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聚“碳”增效。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已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話題。華電科工積極投身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抓好CCUS、廢舊脫硝催化劑再生及無害化處理、廢舊風機葉片回收等節能環保產業鏈培育,在資源獲取、項目開發、工程建設、運維檢測、服務保障等方面發揮專業優勢。聚合優化資源搶占新賽道,率先在降碳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深耕CCUS技術并在主體塔器設備選型、工藝流程上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捕集工藝,已完成的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成果整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通過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環保島技術形成的燃煤鍋爐“智慧環保島”綜合治理系統成果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煤電機組智能化蛻變。創新發展生物質能,成立國內首批具有國家級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的生物燃氣高效制備中心(實驗室),我國首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生物質干濕耦合厭氧發酵技術在河北省承德市成功示范應用,解決了傳統沼氣工程運行“卡脖子”難題,成果入選中央企業2023年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為構建綠色低碳生物質能技術體系、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聚“智”賦能。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下,智能制造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華電科工聚焦能源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智慧港口、綜合智慧能源等項目,精準對接產業鏈創新鏈,促進生產、運營、管控效能全面提升。聚焦“數智科工”加快轉型升級,聯合哈工大建立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華電分室,以“機器人技術研究應用”為試點,推行公司級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持續開展首創產品迭代創新和產業化,全球首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套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橋在唐山港成功示范應用,成果入選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公司海上風電科技成果在全產業鏈技術創新上取得多項里程碑突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自主研發的“華慧云綜合能源管控平臺”成功應用于國內10余個綜合能源服務項目,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有機銜接、順暢運轉。
以“新”求變,不斷強化支撐保障,注入發展新活力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華電科工堅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在資源整合、產業培育、改革創新、資金支持、人才支撐、考核評價等領域加速破題、形成支撐,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有知名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強機制,激活創新發展的關鍵變量。華電科工強化戰略意識和功能導向,梳理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圖譜、產品目錄,統籌做好規劃、項目、市場、平臺等政策出臺,加快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華電創新生態,推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領先者。聚焦企業重大戰略任務完善專項獎勵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攻關激勵保障,落實科技創新盡職合規免責機制、科技人才獎勵費用單列等激勵政策,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相應登高激勵考核機制與實質性激勵機制,加快構建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能。
搭平臺,培育資源集聚的現有存量。平臺建設是企業集聚創新資源、匯聚創新人才、開展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華電科工深化開發合作和產學研合作,強化創新資源平臺生態營造和智力支撐機構合作,啟動首批6個企業試驗平臺建設,持續發力并新增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分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基地提質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落地實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利潤增長點,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重保障,釋放創新生態的最大增量。華電科工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科學調配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資源,建立差異化管控模式和容錯機制,加快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良好生態。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遴選標桿項目,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實現新質生產力轉化。系統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管理,突出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重大項目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強化人才鍛煉培養,自主培養和加快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缺的高端人才。積極參與創新聯合體,深入開展產業鏈創新鏈黨建賦能行動,舉辦“聚綠色動能 助雙碳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專項勞動競賽,以賽促創、以賽引才,在公司打造“百年老店”、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型平臺企業的新征程上,爭創華電科工新業績。
(作者系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楊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