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關鍵支撐。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自所)依托70年創新積淀,聚焦智能制造領域,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和布局,促進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為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推動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突出貢獻。

發揮黨建引領保障作用,把牢“方向盤”
北自所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緊跟黨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決策部署,謀劃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
深化思想認識。公司黨委會第一時間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圍繞學習內容,組織黨員干部系統學、深入學、反復學,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思考謀劃如何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奮力開創北自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林多次深入基層黨支部宣講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實質,引導黨員、干部、職工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好制約基層發展的困境和難題。
形成實踐路徑。通過學習思考和實踐探索,北自所形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即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尋找新定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打造新優勢,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謀求新突破;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助推行業發展、建設一流企業”三大定位,把握工業軟件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和發展,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和成果轉化,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和治理能力建設,堅持走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道路,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把牢關鍵核心技術,牽住“牛鼻子”
把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北自所積極順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明確研發方向,加大科研力度,著力解決了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有力推動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高質量發展。
明確研發方向。北自所瞄準制造業智能化前沿技術發展趨勢,依據公司“十四五”戰略布局,明確了包括“智造標準化技術、專業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賦能技術”四大類技術和“數字化設備、柔性生產線、智能解決方案、云工業軟件、服務機器人、大健康產品”六大類產品的研發方向。近兩年,公司持續開展數字孿生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機器視覺技術等具有前瞻性的基礎技術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切實解決減振降噪、表面改性、柔性裝配技術等產業技術短板弱項,為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再添新功;研制工業CT檢測裝備、工業軟件、特種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為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提供支撐;以云原生新架構和“平臺+模型+功能”新模式,自主開發了新一代MES系統生成和運行平臺,為提升企業運營和生產全過程能力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構建研發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一體兩級多平臺”研發體系,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研發力度。建強制造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批高性能液壓部件技術創新中心,籌建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中心。機械工業離子束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驗收并取得CNAS資質認證,為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供平臺優勢。通過發揮自有資金牽引、多方籌集創新資金,策劃國家重大項目,申報政府項目并與客戶合作研發等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創新研發提供充足“糧食”。
研究技術標準。開展智能制造技術標準研究制定,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系統層級各環節,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標準草案。近兩年,參與制定并正式發布自動化系統集成、液壓、機器人、協同制造、制造物聯、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領域和行業的國內、國際標準80余項;牽頭制定發布的標準研制項目,榮獲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為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提供標準咨詢及技術服務,服務企業200余家;新增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仿生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國家級行業組織,承接PLCopen國際組織中國區唯一分支機構代表處,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勇于“挑擔子”
北自所立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近兩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0余項,創新性成果在近500個重點工程中獲得應用,為大國重器制造提供了戰略性技術儲備。
致力響應國家和地方政策,發揮龍頭牽引作用。近兩年先后完成了國家發改委“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對策研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解讀”、科技部“基礎工業軟件自主發展規劃研究”、工信部“‘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裝備數字化發展方案研究”、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裝備數字化發展研究”“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柳州市智能制造成熟度發展水平研究”等一批研究任務,以專業基礎技術能力服務國家智能制造發展戰略實施。
致力戰略性技術裝備培育,提升自主研制能力。承擔了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國資央企攻關任務“面向熱加工的新一代控制器平臺和系統開發”項目,致力突破制約工業母機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承擔的國家專項項目解決了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柔性裝配與試驗檢測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技術上達到整體國際先進、局部國際領先水平,成功應用于汽車行業龍頭企業,獲評2023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致力重大工程建設,夯實現代化強國基礎。對作為百年大計重點工程的三峽工程電站閘壩液壓啟閉機控制系統進行國產化升級,確保控制系統自主可控、重大基礎設施安全可靠。支撐“世紀工程”平陸運河的“橋頭堡”工程,承接西江流域船閘集中控制智能監管平臺建設,攻克多項控制技術,確保了各項數據交換的安全性,提高了大型、高水頭船閘運行的安全性,為加快智慧西江、智慧船閘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推進成果產業轉化,走出“新路子”
北自所在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注重做好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和行業化推廣,推動數智技術在制造業領域應用,培育了一家智能物流裝備上市公司,為超1000家企業提供了咨詢診斷服務,完成了近200個智能制造建設項目,帶動了數千億元的技術改造投資。
完成先進物流技術裝備專業公司——北自所(北京)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該公司主要從事以自動化立體倉庫為核心的智能物流系統的研發、設計、制造與集成業務,基于自主開發的物流裝備、控制和軟件系統,為客戶提供從規劃設計、裝備定制、控制和軟件系統開發、安裝調試、系統集成到客戶培訓的“交鑰匙”一站式服務,是一家智能物流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工信部“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應用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滿足產業發展對核心裝備的需求,促進產業鏈自主可控。聚焦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化發展需求,自主研制的動力電池Pack智能制造生產線,實現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柔性生產,累計應用到新能源汽車制造廠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30多家。圍繞各類特種功能膜材料開展制備工藝研究、制備技術開發和制造裝備的國產化工作,研制動力電池濕法隔膜柔性同步拉伸生產線,為多個國內知名薄膜生產企業提供先進可靠的聚酯光學膜、尼龍包裝膜、鋰電池隔膜等各類生產線,近兩年實現合同額近10億元。

用好人才第一資源,下活“一盤棋”
人才是形成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最活躍因素。北自所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攻克“卡脖子”難題中,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人才建設頂層設計。研究提出《北自所人才工程計劃(2023-2025)》,通過實施“頭雁”“賦能”“自勵”工程,強化科技創新帶頭人作用,培養學科帶頭人,提升科技人才素質能力。通過優化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體系,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培育各類高技能人才,著力打造創新能力卓越、引領作用突出、團隊效應顯著的人才隊伍,為公司創新發展提供各類人才保障。
持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承擔國家批準的“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共計培養研究生300余人。2021年起,與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等重點高校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2023年,經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制造業智能制造產業人才基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復合型智能制造產業人才。
多措并舉加強人才培養。編制出版了《智能制造系統典型解決方案實施實踐指南》,組織編寫了《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研究生課程教材,牽頭起草了《工業機器人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團體標準,聯合舉辦“智能物流機器人實踐教學與競賽能力提升培訓班”,頒發“機械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類的“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證書1500份,促進智能制造專業領域人才煥發新活力、引領新潮流。
北自所將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大課題,立足中央企業功能定位,深化布局、強化實踐,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動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央企力量、展現央企擔當。
(責任編輯:若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