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智能+”背景下,傳統教研室日漸式微,出現邊緣化態勢。厘清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的運行模式,對于高校提高教學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而虛擬教研室正是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由傳統教研室演化而來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基于此,本研究針對虛擬教研室系統的構建與運行提出一系列策略,旨在為高校提供一套系統化、智能化的運行模式指導,推動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 智能+;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9.01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System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ce+"
CAO Huibing
(College of Digital Economics, Nanning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c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are gradually declining and showing a trend of marginalization. Clarifying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the new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nnota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is a new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systems, aiming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and intelligent operating mode guidance for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intelligence+; universitie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system; operation mode
為落實《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和《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文件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 2021 年 7 月啟動了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最終在全國遴選出 186 所高校,共計 439 個虛擬教研室進行試點建設。可見,“智能+”時代的浪潮已悄然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面貌,高校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鎮,更是需要在這一變革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虛擬教研室系統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其構建與優化顯得尤為關鍵。
1 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的基礎框架
在構建高效、功能全面的虛擬教研室系統中,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確到位,確保教學與研究工作的無縫對接和高效運轉。構建這一系統的首要任務是搭建堅實的基礎設施,這一過程涵蓋了多個關鍵技術的應用與整合。首先,云計算平臺的構建是虛擬教研室的核心。云平臺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存儲、處理和計算能力,使得教研資源可在云端進行集中管理和調配。以此不僅增強了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提高了資源利用的靈活性和效率。例如,可通過部署虛擬機技術,在云端快速配置和調整教研軟件和服務,適應不同教研項目的需求。其次,大數據技術集成對于虛擬教研室系統構建而言也至關重要。在教學和研究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如學習行為數據、教學反饋數據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和知識發現,以幫助教師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也可以通過挖掘研究數據提高科研的質量和效率。第三,為了滿足教學和科研的核心需求,虛擬教研室系統必須具備高度靈活和多功能的設計。在線協作工具允許教師和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實時交流和協作,極大地提高了教研活動的可達性和便捷性;資源共享功能則確保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所有用戶都可以根據需要訪問和使用這些資源。最后,為了保障虛擬教研室系統的穩定運行和易用性,還需要引入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和用戶友好的交互設計。網絡安全措施保護系統不受外部攻擊和數據泄露的威脅,而直觀易懂的用戶界面則確保所有用戶都能輕松上手,無須過多的技術培訓[1]。
2 “智能+”背景下高校構建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的要點
2.1 智能化工具的引入與應用
在“智能+”時代,高校構建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智能化工具的引入。通過引入智能化工具,如人工智能教學助手、自動化內容生成系統、智能化數據分析平臺等,教師能夠制定個性化教學,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人工智能教學助手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歷史表現,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建議。例如,對于理解能力較強但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學助手可以推薦更多的實踐練習和解題視頻,幫助其強化這一領域的能力。其次,自動化內容生成系統能夠根據最新的學術發展動態,自動更新教學內容和資料。如此不僅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也確保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前沿性。最后,智能化數據分析平臺能夠實時監控教學效果,通過數據反饋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平臺可以詳細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測試成績和課堂表現,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分析這些數據,提供科學的教學改進建議。
2.2 數據驅動的教學決策機制
數據驅動的教學決策機制是“智能+”時代高校教研系統運行模式構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教學活動數據,高校能更準確地掌握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從而做出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調整。例如,教研團隊通過分析學生在在線平臺上的學習行為數據,識別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如增加互動環節、調整課程難度等[2]。此外,數據驅動的機制還包括對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分析不同教學資源的使用效果,高校可以更科學地配置資源,如調整圖書和在線資源的采購計劃、優化教學設施的使用等,以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2.3 學習分析與評估體系的完善
在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中,學習分析與評估體系的完善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其中不僅涉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也包括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分析。首先,學習分析可幫助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通過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數據,如登錄頻次、在線學習時長、互動次數等,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增加視頻講解、提供一對一輔導等。其次,評估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除了傳統的考試和測試外,高校應該采用項目評估、同行評審、自我評估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激勵學生從多個維度提升自我。
3 “智能+”背景下高校構建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的策略
3.1 因材施教:彈性構架,以適應教學需求的多樣化
在“智能+”這一大環境下,高校教育需求日新月異。為更好地應對這一變革,應對未來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高校必須因材施教,筑起一座堅固而靈活的技術“長城”——彈性技術架構,這也是高校構建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的重要策略。首先,可基于云計算的彈性技術架構,為高校教學的廣袤天地注入無限可能[3]。云服務能夠根據教育需求的變化自由擴展資源。無論是存儲空間的增加、計算能力的強化,還是新教學工具的融入,都可以基于云計算洞察先機,迅速響應,從而無須依賴繁重的硬件升級,便能保持教育體系的活力與現代感。其次,可采用微服務架構原則,將龐大的應用系統解構為若干獨立、精悍的服務單元,每個單元均可獨立開發、部署和擴展。以此不僅極大增強了系統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也為高校引入新興技術和教學方法提供了便捷之道。最后,考慮到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中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必須在構建彈性架構時內嵌先進的安全策略,實施數據加密、嚴密的訪問控制、全面的網絡安全措施等[4]。保障數據安全就是保護師生的知識產權和個人隱私,確保教研活動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穩健發展,堪比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護堤,使教育數據之舟得以安穩航行于信息化的大海之中。
3.2 集腋成裘:整合資源,打造開放共享的教研環境
在“智能+”的時代背景下,有效整合資源,構筑一個開闊的學術交流環境,讓知識的火花在高校內激蕩。這一策略不僅僅是將散落各處的資源集中化,更是一種智慧的運籌,以期達到資源共享的最大化,有效推動學術創新和教育公平。首先,內部資源整合是打造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模式的基石。高校應建立一個集中的資源庫,在其中收納跨學科的教材、先進的研究工具和豐富的學術數據庫,以實現資源的一站式訪問。如此方便的存取方式,不僅大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更促使學術研究的深化,加速了知識的更新與傳播。通過這種方式,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促進了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與創新,正所謂“孤木不成林,單弦難成音”,多學科的整合為高等教育帶來了全面且深遠的影響。其次,外部資源的整合是拓寬視野、引入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高校應主動與全球的教育機構、科研組織及行業領袖建立合作關系,共享各類教育和研究資源。以此匯聚世界智慧,為本土學術研究注入新鮮血液,使得教育與研究工作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順應世界潮流,與國際標準接軌。例如,可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技術,大幅提高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如“借東風”使本校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層樓。最后,推廣開源教育資源和自由獲取的學術資源是減輕學生經濟負擔、提高教育可達性的有效手段[5]。例如,利用MOOCs、免費學術期刊等資源,降低教育成本,讓學生能接受更多、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
3.3 點石成金:數據驅動,培養教研人員的智能素養
在飛速發展的“智能+”時代,數據素養已然成為教研人員的重要技能。在實踐中,基于數據驅動培養教研人員的智能素養,不僅有利于提升教育質量,更是將教育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首先,高校必須籌建系統的數據素養培訓和工作坊,基于“授人以漁”的理念,為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供掌握數據分析的鑰匙。具體包括教授統計軟件的使用、數據可視化技巧及機器學習平臺的操作,讓教研人員能夠熟練地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分析與解釋。例如,通過教學如何使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更準確地解讀學生行為,優化課堂互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研人員應積極參與到實際的數據分析項目中,以此不僅能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校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以數據為核心的研究項目,從而營造一個“實踐出真知”的學術環境。進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并使得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最后,跨學科的合作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大趨勢。可建立一個跨學科的數據科學團隊,匯聚來自統計、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及教育學等多領域的智慧,共同攻關復雜的教育問題。這樣的團隊不僅能夠從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也能為教育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推動教育實踐和理論的不斷發展[6]。
3.4 戶樞不蠹:結合系統,持續更新高校的教學內容
在“智能+”時代,高校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不僅是跟隨時代發展的必要步驟,更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措施。在此過程中,高校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機制,以確保教學內容持續與時俱進,符合學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要求。首先,更新教學內容的機制需確保快速反映市場和技術變化。隨著行業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不斷出現。高校應設立專門的課程發展團隊,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定期評估和修訂課程體系。如引入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最新理論和實踐,使課程內容不斷革新,滿足新一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未來雇主的期待。其次,fEZDJteZ2GIpavh3T6dQ2g==高校應利用虛擬教研室系統的優勢,定期組織在線研討會和研修班,邀請學術界和行業界的專家共同參與教學內容的評審和研討。如此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也為教學內容的創新提供了平臺。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及時獲得行業和學術領域的最新發展信息,進而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后,持續更新的教學內容還需依靠強大的反饋機制。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學生反饋系統,定期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受益者,他們的反饋是評價教學內容是否符合需求的重要依據。通過分析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更精確地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價值。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智能+”背景下,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的構建與優化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實施“彈性構架,以適應教學需求的多樣化”“整合資源,打造開放共享的教研環境”等策略,高校不僅可以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還能更好地準備學生迎接未來的挑戰,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基金項目:基于模擬仿真實訓課程的虛擬教研室的建設研究(2022JGB443)。
參考文獻
[1] 陳琳,史慧英.高校成人教育建設虛擬教研室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23(6):58-61.
[2] 劉蘭,胡雨佳,王娟.元宇宙賦能虛擬教研室:概念特征、框架構建與建設進路[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4,40(2):16-21.
[3] 錢聰,李丹丹.中西部高校虛擬教研室構建研究——以河套學院“新聞虛擬教研室”為例[J].鹿城學刊,2023,35(2):76-79.
[4] 曾長女,蔡剛毅,張華.創新創業與專業融合下高校虛擬教研室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5):58-65.
[5] 賀剛.高校虛擬教研室的內涵、構建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3(4):35-37.
[6] 李艾琳.“智能+”視域下高校虛擬教研室系統運行機理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