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研究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現狀后,討論了將大思政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和具體思路,此后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分析了如何通過創新課程設計、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等方式將大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
【關鍵詞】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大思政理念
作者簡介:程智育(1974—),女,廣西南寧市五象新區第四實驗小學。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邊境地區的小學教育面臨諸多挑戰,也擁有許多機遇。隨著社會進步,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邊境地區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對這些地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出了更高要求[1]。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在大思政理念的影響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迎來了改革的新趨勢,教師意識到自己應該通過真實案例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應該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有道德、懂法治、有愛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推動大思政理念進入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大思政理念出發,探究提高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期望可以幫助廣大邊境地區教師有效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現狀分析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當前,我國邊境地區小學統一采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部編版教材涵蓋了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等核心內容。在廣西邊境地區的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小學)中,教師在使用部編版教材授課時,還需要采取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手段(如組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活動),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切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提高應用
能力。
(二)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狀態
由于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邊境地區的小學生具有一些獨特的發展需求。一方面,這些學生多是來自不同的民族的,擁有多樣的文化背景,這可能使他們在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時遇到視角和價值觀上的挑戰。另一方面,邊境地區的小學生可能面臨更多的生活挑戰,如經濟困難、交通不便等,這些因素可能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他們缺乏參與課堂討論的動力。
(三)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理念
目前,部分邊境地區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專業素養方面仍有待提升。這些教師缺乏培訓機會和實踐指導。而且由于邊境地區小學師資相對不足,教師之間難以及時進行教學交流與研討,或者組建共同體去探索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師對大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也較少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上述因素同樣影響了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推進。
二、推動大思政理念進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和思路
(一)大思政理念具有深刻內涵
大思政理念體現了德育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實踐性[2]。大思政理念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意識和法治精神,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會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并著力于幫助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以更高的道德標準和較強的法律意識去應對挑戰。
(二)將大思政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路
為了將大思政理念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著手完善課程設計。
1.整合教學內容
為確保大思政理念自然地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認真整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在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時,教師則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知識與社會責任感、國家意識以及法治精神之間的聯系。
2.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應多使用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提升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加強師生互動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困惑,據此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調整。
三、邊境地區小學融入大思政理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之路
邊境地區不僅是國家的門戶,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陣地。在此背景下,邊境地區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意義十分重大。
(一)創新課程設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邊境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背景,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特色,開發獨具匠心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這種課程應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力量[3]。
在設計課程時,教師可以引入當地的歷史事件,帶領學生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讓學生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品質和開放、包容的態度。例如,廣西崇左市民師附小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多彩民族文化”活動時,介紹了當地少數民族在服飾、節慶、樂器、美食等方面的特色,讓學生加強對少數民族的了解;講述了不同民族的學生在邊境地區小學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慣”“我們應當如何促進民族團結”等問題,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
除此之外,邀請當地的法律工作者、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走進課堂,讓他們分享真實的工作案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切實了解司法部門運作的情況,以及道德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教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的“憲法是根本法”一課時,廣西憑祥地區某學校與當地司法局共同開展了普法教育。當地司法局為學生提供了六百余本《中國憲法讀本》,該校據此組織了“憲法晨讀”,還舉辦了知識競賽和憲法宣講活動,為“大思政課”增加厚度。當地司法局則派出了兩名司法工作人員參與“大思政課”,在現場為學生講解知識。
(二)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行動中成長
課堂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校外實踐活動則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邊境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優勢,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開展多樣化的校外實踐活動。
例如,在廣西邊境地區小學,教師可以組織中越文化交流活動。在與越南學生的互動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溝通交流能力,還能增強對道德和法治知識的理解。
除此之外,邊境地區小學也可以組織體驗邊防巡邏等活動。地處中越邊境的廣西防城港市那良鎮灘散小學與越南僅一河之隔,是一所半寄宿制村鎮小學。該學校每年都會開展“紅領巾護界碑”活動,讓學生與邊防官兵一起守護疆土,從而根植愛國情懷。該學校與當地邊檢站共同設置了一個特別站崗點,在特定日期,該學校會派出少先隊員到站崗點與邊防官兵一起站崗并交流心得體會。此外,該學校還設有“國防教育室”,教師會定期組織學生到“國防教育室”參觀、學習,讓學生了解和平與團結的重要性。
利用邊境地區的特色資源開展法治宣傳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水口實驗學校在教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教材第四單元的“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一課時,組織了法治宣傳活動,帶領學生到口岸向過往旅客和當地居民普及《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內容。這樣的活動既深化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
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在開展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教師也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評價以及社會評價有效整合,以全面反映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發展情況。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質量以及校外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來全面評估。例如,廣西邊境地區某小學的教師在組織“京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社會實踐活動后,根據學生參與活動的整體表現寫下了有針對性的綜合評價,稱贊了學生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行為,并引導學生關注與該社會實踐活動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
要獲得社會評價,教師需要在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法治知識宣傳等活動后,收集相關人士的反饋。例如廣西崇左市民師附小某教師在執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教材第二單元的“我們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兩課后,組織了“走進社區”實踐活動,并在活動后收集社區居民的反饋,讓學生了解他們沒做好的地方并幫助他們改進。這樣的社會評價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公德觀,對學生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至關重要。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有趣的評價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實際行動中不斷成長和進步。例如,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第一實驗小學某教師在執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的“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后,組織了“學唱國歌”活動,帶領學生學習新中國成立的故事,引導學生表達熱愛祖國的情感。課后,該教師與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部聯系,設計了趣味評價活動。如果學生能夠在評價活動中熟練地唱國歌,那么該學生就可以獲得一顆星;如果學生可以熟練講述新中國成立的故事,那么他就能再多獲一顆星。
四、實踐效果與反思
(一)實踐效果
根據實踐和走訪調查,筆者認為將大思政理念融入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取得以下三個方面的顯著成效。
1.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顯著提升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組織了“模擬法庭”“道德困境討論”等教學活動,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由此得到了增強,班級的常規管理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學生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也更加規范,這顯示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學生課堂參與度和滿意度提高
在融入大思政理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樂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對課程的滿意度顯著上升。
3.學生日常行為改變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影響不限于課堂,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踐行所學。比如某學生原本有亂扔垃圾的習慣,經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育,該學生改掉了亂扔垃圾的毛病,還會在課后主動檢查班級衛生情況,將地上的垃圾丟進垃圾桶里,以確保教室干凈整潔。這樣的例子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二)反思與改進
在實踐中,筆者也發現了部分教師在融入大思政理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仍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例如,有一些教師不注重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導致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還有一些教師仍在使用相對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導致大思政理念無法起到作用。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確保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積極參與培訓,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最后,完善評價體系,確保對學生的評價客觀、公正,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結語
邊境地區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邊境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嘗試在大思政理念的引領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融合,帶領學生在多元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習、內化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逐步提升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龐立生.以大思政理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1(1):144-148.
[2]繆青.“大思政課”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以“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為例[J].福建教育,2023(35):55-57.
[3]黃財洋.小課堂里的“大思政”:“互聯網+”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J].文理導航(上旬),2020(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