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讀“教學做合一”思想,聯系新課標,不難發現二者是一脈相承的,目標也是極為相似的,都倡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系列活動中習得數學知識,學會學習,致力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精準地把握“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實踐路徑,采取適合的策略達成“六大解放”的愿景,提高教與學的實效性,構建“活”的數學教學場域,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成長。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數學教學;高效課堂;實踐思考
作者簡介:龐麗芳(1976—),女,江蘇省常熟市琴湖小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宗旨是將兒童的雙手、大腦解放出來,用“做”來彰顯“智慧來之于指尖”的理念,使得“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中心理念落到實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度踐行“教學做合一”思想,讓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師基于此思想來審視教學內容,把握學生學習實際水準,依托學生生活、社會現實,遴選適合的資源,構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富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教學情境,打造出“活”的數學教學場域,讓學生積極探索、合作學習,實現知識、技能、學科必備品格、關鍵能力逐步發展的目的,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一、立足“教學做合一”,落實優教
立足“教學做合一”思想展開實踐,教師需謹記新課標精神,履行自身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高效地使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創設富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貼著學生展開,以此來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自主性、能動性,落實優質教育,助力學生學有所成,獲得較為理想的發展[2]。
(一)精心研讀教材,厘清教學核心內容
教師可以從教學評一致性視角出發,審視課堂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要達成怎樣的目標;細化學的指導,關注學什么、怎么學,學習應該達成的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新課標的目標任務、教學建議等內容為基點,深度研讀教材內容,把握知識點的生長發展史,厘清例題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該部分知識在單元、本冊教材、小學階段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教師聯系“教學做合一”思想,精心研讀教材,全面設定教學目標,確保教學能真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等素養在學習中獲得發展。
比如,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節課時,筆者審視教材編寫特點,把握本單元知識的脈絡體系,初步擬訂教學目標:一是利用表內乘除法的復習幫助學生整理學習經驗,引導學生在分一分小棒、議一議思考的過程中感知整十數、整百數、幾百幾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的基本算理,習得基本的口算方法;二是遷移口算經驗、筆算除法計算方法,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算法,使得整個除法學習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鏈;三是引導學生通過前兩點的學習,學會有根有據地思考,有條有理地表達,提升運算素養,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數學教學資源
仍以“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梳理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還需圍繞學生生活實際,選擇適合的教學素材來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多元化學習情景中更好地感知除數是一位數除法計算的基本算理,掌握相應的計算方法[3]。
比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編習題內容,豐富教學素材,讓學生在生活事例中更好地領悟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教師可設計例題:小明家有30個雞蛋,一家三口人每人每天吃一個,可以吃多少天?學校食堂有600個雞蛋,計劃3天吃完,一天需要吃多少個?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將靜態的例題內容動態化,制作相關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去看、聽、思、議,在多樣化學習中更好地掌握知識。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能夠看出,教師審視教材內容,重組教學資源,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能讓學生學習觀察更仔細、學習思考更敏銳、動手實踐意識更強。同時,這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現優質教學的目標。
二、基于“教學做合一”,推動優學
教師將“教學做合一”思想科學地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能夠有效地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切實成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體,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并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發展數學應用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創設多樣化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活動,在用心觀察、深入思考、實踐操作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
(一)興趣誘學,提高學習主動性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內在渴望,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探究的活力,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
比如,在教學“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教學做合一”思想出發,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情境,引領學生在“做中學”,實現優學的目標。教師可以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超市購物情境,引導學生扮演購物活動中的不同人物,如顧客、收銀員等。顧客需要說出購物的需求,收銀員則需要負責計算相應商品的總價,同時為顧客找零。這樣有趣的購物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游戲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觀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問題,實現數學知識的內化,增強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問題導學,提升學習思維力
仍以“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上述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有選擇地提取課堂中的學習信息,并將其設計成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思考。如扮演顧客的學生提出問題:“買一支鋼筆與一本練習本,一共需要多少元?”教師可以就此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要計算一共需要多少元,需要補充哪些數學信息”。此時,學生的生活經驗被激活,提出“要計算一共需要多少元,還需要知道一支鋼筆多少元,一本練習本多少元”。教師還可以繼續用問題引導學生:“如果需要找零,還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不斷發散,從而助力優學發生。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基于題目信息,自己設計相關的問題,如“一支鋼筆的價錢比一本練習本貴多少元?”“一支鋼筆與一本練習本的總價,比一個籃球少多少元?”隨著學生個性化的問題設計與分享,他們不再滿足簡單的問題,而是想方設法地設計更有新意的問題。在這樣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學會審視問題的基本方式,掌握簡單問題的設計方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
三、實踐“教學做合一”,落實優做
“勞力上勞心”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強調學習是動手與動腦的有機結合,唯有如此,才能讓“做”促進學習,升華學習,構建深度學習、高質量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數學教學的特點,從兒童的身心規律、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多種多樣的數學實踐學習活動,以豐富的“優做”來推動優學深入,幫助學生構建扎實的認知體系,推動學科關鍵能力的發展[4]。
(一)低年段優做探索
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需從他們的思維特點、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做中學”活動,讓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形成有效的學習感知。比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教師需意識到二年級的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為他們設計具體的做一做活動,讓學生經歷折、拼、擺、找、畫等系列操作,形成對角的科學感知。比如,教師可以設計“用吸管做一個角”的活動,讓學生展開動手實踐。同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看看自己折的角,與同伴比一比,再交流一番,說說折成的圖形有什么特點?”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接著,教師可以繼續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剪出一個與自己折的角一樣大的角,并思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否有關系。教師將做、議、思融合在一起,能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其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中年段優做實踐
教師關注小學中年級學生思維特點,立足其抽象思維有所發展的基礎,細化小學數學“優做”,能助力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悟與理解。具體而言,教師需靈活地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設計符合中年段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探究中學習思考,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以達成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比如,在教學“分數初步認識”這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做一做,并在做中學習分析、歸納的辦法,總結一般規律,建立起簡單分數的思維模型。比如,在“分月餅”實踐活動中,學生逐漸意識到: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月餅的二分之一。此時,教師需趁熱打鐵,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如“試著用正方形紙片去創造自己的二分之一”。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做法:“把正方形橫著對折,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把正方形豎著對折,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把正方形斜著對折,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接著,教師可追問:“用這個正方形紙片,還能創造出哪些分數?”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動手實踐,助力學生感悟:要得到幾分之一的分數,就得把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相應的份數,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高年段優做細化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一定發展,其推理、歸納等能力也在逐漸提升。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引導學生在“做中思”,進行數學現象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形成有效的數學思維模型,為深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式的探究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釋放個性化學習智慧。有的學生遷移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經驗,采用割補法將梯形分割成兩個等高三角形,進而得出梯形的面積。盡管學生的思考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能清楚地意識到:將陌生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習過的圖形,就能輕松地求出陌生圖形的面積。
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聯系生活實際,構建“活”的小學數學教學場域,滿足學生學習、成長需求,助力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發展,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緊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用好一切有益資源,創設有趣的、生動的學習活動情境,引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理解知識,建構認知,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真正達成“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教的方法,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的美好境地,讓數學學習能迸發個性活力,涌動著創造的智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范韋莉.貼著兒童行走:小學“做數學”學習素材的特征與開發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28):66-68.
[3]郭杉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
施:以“‘數學大富翁棋’我來做”綜合實踐作業為例
[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3(12):44-48.
[4]王耀雅.不妨做個“鏈接師”:“鏈接”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數學教學通訊,2022(25):66-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