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在“舒展”課程及“構建小學語文高質量課堂的逆向教學設計課例研究”規劃課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小學語文“臻學課堂”的教學理念。“臻學課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素養發展。基于此,文章探討逆向設計理念下小學語文“臻學課堂”教學范式的建構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逆向設計;臻學課堂;教學范式
作者簡介:曹翠(1988—),女,江蘇省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
戈艷(1992—),女,江蘇省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
傳統教學具有經驗性、隨意性強等特點,教師所累積的經驗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占據支配地位。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更加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了讓課堂教學真正起到育人作用、達到育人目標、發揮育人價值,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在逆向設計理念下開展了小學語文“臻學課堂”的實踐探索。以下,筆者對小學語文“臻學課堂”范式的構建及實踐路徑展開分析。
一、“臻學課堂”的提出與內涵
(一)“臻學課堂”的提出
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提出構建注重學生生長力發展的“舒展”課程,力求以豐富、互涉、整合與開放的課程促使學生以舒展的態度打好扎實而持久的根基。在“舒展”課程及無錫市“構建小學語文高質量課堂的逆向教學設計課例研究”規劃課題的基礎上,為使課堂改革走向更高的層次,學校提出構建小學語文“臻學課堂”的教學理念。構建小學語文“臻學課堂”的目的在于營造舒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二)“臻學課堂”的內涵
什么是“臻學課堂”?臻,原意是達到美好的境地,顧名思義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臻的另一解是取“真”的字義,即真實、明確、清楚,希望每一位學生真學、真思、真做、真用,獲得真實美好的語文體驗。“臻學課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具身認知學習理論為核心,通過甄選問題,確立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建立評價體系,改變教與學的單向度線形結構,意在讓學生在具身實踐和匯報診評中深度思考、深化理解、內化遷移,身心日臻舒展。
(三)“臻學課堂”的課堂樣態
“臻學課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它在學習目標設置、學習路徑選擇以及學習評價實施上都以學生為核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全面發展。
目標多維。以核心素養為切入點,立足課程標準、教材與學情,設置多維學習目標。
評價先行。學習活動開始前,設計多維評價,切實保證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載體有效。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需求出發,設計真正適合學生并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學習活動。
體驗鮮活。注重具身體驗的獲得,注重知識外經驗的積累,強調讓學習過程更有利于內化知識、遷移能力、生成素養。
二、小學語文“臻學課堂”教學范式的構建
小學語文“臻學課堂”教學范式主張評價先行,是一種開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模式(見圖1),旨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一)確立目標,甄選問題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需要先設定單元教學目標,以此明確單元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和方向。教師可基于核心素養,從概念理解、學習能力、知識技能三個層面設定教學目標。基于此,教師再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對課堂學習主問題進行甄選。這些學習問題不僅是單元學習的開端,還是單元學習成果的終極檢驗,能夠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
(二)評價設計,協同探究
評價先行是逆向教學設計的顯著特征之一[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臻學課堂”提倡以終為始,把評價放在任務前。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應圍繞學習內容、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不同維度建立評價標準,設計評價
量表。
(三)具身實踐,匯報診評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能為人類走向世界提供通道和基礎。“臻學課堂”突破了傳統離身式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轉變成具身式的學生主體互動,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經歷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其核心是要求身體與學習進行結合,實現身心一體化的效果,獲得全身心的發展。學生進行具身實踐時,教師要對學生在實際任務中或回答問題時的表現做出評價,使評價對學習活動起到指引作用。
(四)內化遷移,日臻發展
在“臻學課堂”中,教師可讓學生分組繪制簡易的思維導圖,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歸納整合課程內容,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繪制思維導圖,既能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拓展知識、提升能力,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感受著自己理性思維的拔節,更能夠體悟語文學習中的真情感、真情趣,使綜合素養真正日臻發展。
三、小學語文“臻學課堂”教學范式的實踐探索
(一)甄目標,以始為終
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要兼顧課堂教學目標,還要兼顧課程標準目標。課程標準對各個學段均提出了學段要求。教師應將課程標準中的學段要求與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設定與學段要求、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相貼合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中,創造性復述故事是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基于此,教師將語言運用、文化自信、思維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融入其中,立足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學情設定了課時教學目標。例如,在教授《獵人海力布》一課時,教師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能夠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修辭手法等,把握課文的核心知識點;能解讀分析故事的人物、時間、場景等要素,客觀分析不同角色的形象特點,加深對人物行為動機的理解;能分析、比較和概括故事情節間的聯系,并能條理清晰地梳理故事的主要情節,形成綜合分析能力;掌握創造性復述故事的要點,能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復述某個民間故事,體會民間故事的語言藝術與文化傳承價值。
(二)真評價,多維多元
“臻學課堂”的評價設計應該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從而形成兼顧多方面指標的動態課堂教學評價系統,確保評價的真實全面。“臻學課堂”評價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既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又兼顧課堂互動、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個方面,以增強學生的內驅力與自信心為目標,促使學生改進提升。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其依據義務教育四個學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描述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體現學段結束時學生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評價,“臻學課堂”立足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以寫好字、讀好書、善表達、樂探究為目標,設定了過程性評價指標,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和學習情況,對學生展開全面評價。
(三)真情境,立體深刻
“臻學課堂”提倡創設真實情境。這里的真實,是指不脫離現實生活、不脫離學生本體、不脫離文本語言實際。在這種真實情境中學習探究,更能促進有效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發生,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單元的習作活動為例。該習作活動的主題為“介紹一種事物”。教學前,筆者設定習作活動的目標為“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習作要求為“觀察某種水果并詳細地介紹它的特點”。教學時,筆者以橘子為例,從感官入手,引導學生:“用眼睛看橘色、橘形、比大小;用手觸摸橘皮、掂量橘重、剝皮現肉;鼻聞其味;舌嘗橘肉,品橘之味。”具身認知理論指出:人類的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態存在著很強的關聯。學生學習時,只有當身體的一切感官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才能在心理上獲得真實而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四)臻研思,個性發展
“臻學課堂”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在舒展的課堂氣氛下實現個性化發展。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慣性思維的束縛,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拓展與融合所學內容,獲得創新能力和個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筆者引導學生先仔細研讀課文內容,發揮自身想象力,再模擬兩小兒辯斗的口吻、動作、表情等展開辯論,加深學生的體驗感,最后與學生一起梳理和總結論點,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批判性地分析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水平。
結語
小學語文“臻學課堂”教學范式以生為本,強調學生主動參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為目標;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特點出發,讓每一位學生獲得合適的教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發展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以小組合作和項目探究為主要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能力;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既關注知識的形成,又強調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社交能力等。綜上所述,“臻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主動、互動、個性化的學習場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養,有助于為其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鄒莉.追求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逆向設計[J].江蘇教育研究,2022(7/8A):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