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具有現實緊迫性,特別是要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培育出更多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經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我國職業教育已步入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職業學校應站在產教融合的新高度,重新審視并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與企業要緊密合作,共同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課程,在實踐教學、技術研發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基于此,筆者探討了產教融合背景下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構建路徑,以期為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一、基本概述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深度融合,旨在打破傳統教育與職業發展的壁壘,實現教育內容與職業需求的對接。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學校不再是孤立的知識傳授場所,而是與企業、行業緊密相連,共同建立動態、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產教融合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教育模式能夠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技術、設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同時,產教融合有助于促進教育資源的更新,使學校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從而確保教育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
總之,產教融合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育模式,它強調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動教育與產業的共同發展,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產教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機制的必要性
1.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當前,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化、專業化。職業教育作為直接面向就業市場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緊跟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強調將學校的教學資源與企業的實踐平臺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掌握實用的職業技能。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更快速地適應崗位,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同時,產教融合有助于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學??梢愿鶕髽I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企業也能夠為學校提供實踐基地和資金支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區域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2.滿足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對綜合人才的要求。產教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強調學校與企業、教學與生產的深度融合,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學習環境和充足的實踐機會。在產教融合模式下,職業教育能夠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習和實踐,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能夠傳遞最新的行業動態和崗位需求,使學校教育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前瞻性?;诋a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
力,從而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構建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不匹配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依然存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部分傳統的知識體系已不適應市場的發展,而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設置尚未得到及時的推進。這種不匹配的現象引發了以下問題:部分畢業生難以找到與其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從而導致人才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卻難以得到滿足,人才缺口制約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產教融合運行模式不夠成熟
產教融合涉及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主體,由于各方在合作目標、利益訴求、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難以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目前,部分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尚未建立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機制。同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也有待加大。這些因素制約著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不利于發揮職業教育的育人價值。
(三)“雙師型”師資供給不足
“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
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他們在職業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部分職業學校在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另外,部分具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人員難以進入職業學校從教。這種師資供給不足的狀況制約著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和發展,影響著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路徑
(一)貫徹產教融合發展
理念,夯實人才培養基礎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職業學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機制時,要貫徹落實產教融合理念,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和市場變化,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從而確保教育內容與職業標準的高度契合,以及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順暢融合。產教融合理念指向實踐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鍛煉技能,確保其所學知識能滿足市場需求,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不容忽視。職業學校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為社會輸送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深入了解產業前沿人才需求,開設相應專業
職業學校必須深入了解產業前沿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開設相應專業。具體來說,職業學校應積極開展市場調研,與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及時獲取行業動態和人才需求信息。同時,職業學校應通過大數據分析、專家咨詢等方式,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研判,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未來崗位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職業學校應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及時淘汰過時專業,增設具有前瞻性和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職業學校還可以邀請企業人員、行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確保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合。
(三)完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突出學校和企業雙主體效能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需求,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不斷創新,完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將學校和企業作為雙主體,旨在通過加強雙方合作來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
學校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不是簡單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更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合作。學校可以邀請企業人員來學校開展講座,分享實際工作經驗和最新行業動態。同時,學??梢越M織學生參觀企業,讓他們了解行業發展現狀。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學校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的需求,為學生開展更貼近實際的教育和培訓活動。企業也應積極參與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包括提供實習機會、支持教師在企業進行實踐研究、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等。通過與學校的合作,企業能夠直接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培育出更加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
(四)多方合作,創建校企產學研基地
要將學校、企業及其他利益相關方集合起來,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具體來說,應鼓勵教育培訓機構、企業聯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有條件的社會組織整合校企資源,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產業技術課程,鼓勵職業學校向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購買創新創業課程、前沿技術課程。另外,創建校企產學研基地至關重要。此基地可以作為學校、企業、產業研究機構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促進知識共享和產學研合作。在這樣的基地中,學生可以參與項目實操活動,與企業人員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
(五)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增強職業教育教學效果
首先,要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和技能提升。教師要通過持續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創新應用。教師還應積極參與企業實踐活動和行業研討會,加深對相關行業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其次,要加強教師與企業人員的合作與交流。職業學校要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橋梁,促使教師深入了解行業需求和企業運作情況。教師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參與實習指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要構建科學的激勵機制,給予教師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合理的薪酬待遇,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時,要廣泛吸納優秀人才,加強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選拔出具備“雙師型”特質的教師。
結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推進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為職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需求更契合。政府、學校、企業等多方要共同努力,持續深化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施展才能的平臺,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