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兒童近視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國家衛健委在202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的近視率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我國近視發病呈現低齡化趨勢,近視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視覺健康。
近視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問題、用眼習慣等息息相關。通常來說,600度以上的近視被稱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如果父母均有高度近視,孩子發生遺傳性近視的概率在90%以上;如果父母中只有一方為高度近視,孩子發生遺傳性近視的概率在50%以上。除此之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平板、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被廣泛使用,兒童的近距離用眼時間變長。具體來說,兒童近視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過程、學習環境和用眼行為等多個因素。教師和家長要認識到預防兒童近視的重要性,主動了解近視防控知識。
一、近視發生的原因
(一)用眼姿勢錯誤
躺著或趴著觀看物品的行為會導致眼睛與物品的距離過近,長期保持這種近距離的用眼狀態會加重眼睛的負荷,進而增加患近視的風險。對于兒童而言,若長時間以不規范的姿勢在書桌前閱讀、書寫,不僅身體會感到疲勞,還會影響眼睛健康。
(二)過度接觸電子產品
如今電子產品泛濫,很多兒童從小便接觸電子產品,他們熱衷于通過電子產品觀看動畫和玩游戲。部分家長由于溺愛孩子,對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缺乏必要的監管,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視力健康。如果兒童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或觀看距離過近,容易導致屈光不正,或者造成屈光不正的度數加深過快。此外,電子產品屏幕釋放的光線具有一定的輻射,長期接觸會對眼底,特別是黃斑區造成損害,進而對視力造成難以逆轉的不良影響。因此,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極易引發眼壓升高問題,隨之出現眼部疲勞、視力輕度下降等。
(三)存在偏食現象
兒童往往偏好甜食,然而食物進入人體后需要經過代謝過程。甜食中所含的大量糖分在代謝過程中會消耗機體內的鈣元素。由于鈣離子對鞏膜具有加固作用,鈣的過度消耗將導致鞏膜的穩定性下降,眼球彈力減弱,從而誘發近視。
此外,維生素B1作為視覺神經的關鍵營養物質,在糖分代謝過程中同樣會被大量消耗。當維生素B1被過度消耗時,視覺神經將因缺乏營養而出現病變。同時,兒童往往對蔬菜和動物肝臟的攝入量不足,這導致眼睛所需的某些微量元素無法得到充分補充,這進一步增加了患眼部健康問題的風險。
(四)光線過強或過弱
強烈的光線如陽光反射或燈光反射等,會使得視野變得模糊不清,導致眼睛疲勞并降低視覺品質。而在光線過于暗淡的環境中,眼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進行聚焦,這種過度的用眼行為會引發眼睛疲勞,甚至影響視力健康。
二、防控近視的建議
對于上述因素,教師和家長
需要加以關注并采取干預措施,積極了解眼健康知識。基于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筆者認為,防控近視應該做到以下六點。
(一)關注兒童視力變化
兒童的生長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眼球的發育亦是如此。新生兒的眼球具有球體較小、眼軸短的特點,其雙眼屈光度呈遠視狀態,也就是生理性遠視,俗稱“遠視儲備量”。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眼球逐漸變大,眼軸也隨之變長,這時遠視屈光度逐漸降低,最終趨于正視狀態。“遠視儲備量”具有相應年齡段的生理值范圍。當兒童裸眼視力正常,但經過散瞳驗光后屈光度未能達到相應年齡段的標準時,表明遠視儲備量不足。因此,應從小為兒童建立屈光檔案,對處于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4~6歲)、學齡期(7歲之后)的兒童進行屈光度數的篩查及遠視儲備量的監測,為兒童的視力健康保駕護航。
除了度數,還應該關注兒童的眼軸長度,這是評估兒童青少年眼球發育情況的主要參數之一。與屈光度測量受眼調節能力的影響不同,眼軸長度的測量不受調節能力的影響,且眼軸長度的變化范圍隨年齡增長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規律性,它是評估兒童青少年眼球發育情況和預測近視發生的重要指標,也是近視防控的核心數據。定期監測兒童的眼軸增速,可以有效評估近視防控措施的效果。嚴格控制眼軸的過快增長是近視防控的主要目標。醫務人員可以利用眼軸長度在相應年齡人群中的百分位數據,預測兒童近視的發生風險。對照眼軸長度安全性增長參考值,可以判斷兩次測量周期內眼軸長度的增長量,進而評估兒童屈光發育是否正常、遠視儲備量是否過快消耗及近視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等。這能夠迅速篩選出近視高危人群,并及時采取個性化的精準近視防控措施,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健康。
總之,醫療機構應加強對眼軸長度及角膜曲率等眼科專科指標的檢測工作。同時,家長應增強近視防控意識,盡早為孩子建立屈光檔案,并按時帶領孩子進行屈光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近視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二)保證充足的每日戶外活動時間
研究顯示,增加戶外活動的
時間對控制屈光度數的增長及眼軸的變長具有顯著效果。這是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能夠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進而促進眼球的正常發育并有效抑制眼軸的變長。值得注意的是,戶外陽光的光照強度遠大于室內光線,且室內光源往往缺乏紫外光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眼部發育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促進兒童眼部的健康發育,兒童需要有每天至少2小時的無遮擋戶外活動時間,或者確保每周有14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在選擇活動環境時,應優先考慮自然環境,并盡量避免在午后高溫強曬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以確保兒童在享受陽光的同時,能夠有效保護眼部健康。
(三)促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隨著年齡增長,讀書、寫字成為兒童的日常活動。家長應該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讓他們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具體來說,兒童應做到“三個一”,即“一尺一拳一寸”,眼睛距離書本一尺,胸口距離書桌邊緣一拳,持筆時手指與筆尖的距離為一寸。兒童應當時刻保持正確的閱讀習慣,不得隨意躺在床上或趴在桌上翻閱書籍,更不能為了節約時間而選擇在移動的車廂內看書、寫字。
在近距離用眼時,兒童需要堅持“20—6—20”原則,即當近距離看書用眼時間達到20分鐘時,需要向大約6米外的遠處眺望20秒以上。此外,當白天用眼時,可充分利用自然光線替代人工照明,以減少對眼睛的潛在傷害。但一定要避免陽光直射,以免對視力造成不良影響。在陰雨天自然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應優先使用室內頂燈進行照明,若室內光線依然不足,可用臺燈進行輔助照明。至于晚上,當兒童進行讀書、寫字等需要集中專注力的活動時,除了需要用臺燈提供足夠的光線,還應同時打開室內頂燈,確保整體光線均勻柔和。臺燈應被放置在寫字手的對側前方,以有效避免手部陰影對視覺的干擾。此外,應盡量選擇具備色溫可調功能的LED讀寫臺燈,并將臺燈的色溫調至4000K以下,以營造更加接近自然光線的照明環境。同時,應避免使用未帶燈罩的裸燈進行照明,以減少眩光對眼睛的刺激,確保用眼健康。
(四)分齡控制使用視屏類產品的時間
長時間使用電子視屏類產品易消耗兒童的遠視儲備量,是造成兒童近視早發、高發的重要誘因之一。家長應保證0~3歲嬰幼兒不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等;避免3~6歲幼兒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將中小學生每次使用電子視屏類產品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之內,每天使用的時長控制在1小時之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屏幕較大的電子產品,并讓兒童遠距離觀看。為了優化兒童的觀看體驗并減少眼部疲勞,建議家長將視頻內容投影至大屏幕上。此外,在選擇電子產品時,應盡量挑選屏幕分辨率較高的設備,以減輕兒童用眼時的不適感,緩解眼部疲勞。
(五)保證兒童營養均衡、睡眠充足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保持營養均衡尤為重要。兒童應多攝入蛋類、乳類、魚類、豆制品等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盡量做到飲食多樣化。與此同時,保證充足睡眠和晝夜節律對兒童的眼睛發育至關重要。幼兒、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不低于10小時,初中生應不低于9小時,高中生應不低于8小時。
家長應為孩子營造優質的睡眠環境,使孩子養成按時休息、起床的良好習慣,幫助其形成規律作息的生活方式。兒童應努力強身健體,提高體能素質,做到營養均衡、飲食規律,避免肥胖,以預防近視。
(六)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觀察物體時習慣性地湊近看或有瞇眼視物等異常表現,應予以高度重視,并盡快帶其就醫檢查。這類行為表明兒童可能已出現假性近視的征兆。假性近視,即調節性近視,過度用眼所致,表明孩子的視力已瀕臨近視的邊緣。針對假性近視,適當調節睫狀肌的緊張狀態可有效緩解眼部疲勞,從而達到預防假性近視向真性近視轉化的目的。
鑒別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的核心在于精確驗光,這一過程需要通過散瞳驗光實現,即在睫狀肌麻痹狀態下進行驗光。散瞳驗光作為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兒童調節功能較強,可以用散瞳眼藥水以麻痹睫狀肌。部分家長對散瞳藥物存在誤解,認為其散開瞳孔會損害眼睛,實則此類藥物使用安全,短期內可能產生畏光、視近模糊等癥狀,但在停藥后將自然消退。因此,家長應樹立對散瞳驗光的正確認識,并嚴格遵循醫囑帶領兒童進行檢查。
在確診近視后需要及時進行科學防控,近視矯正治療方式包括驗配定制框架眼鏡(日間佩戴)、多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日間佩戴)、角膜塑形鏡(夜間佩戴)和低濃度阿托品(每天每眼睡前1滴)。但任何治療方式的效果都可能因患者的依從性等不同而產生差異。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從年齡、近視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出發進行綜合考量。如果6~9個月后治療效果不佳,應審視患者的依從性,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案或選擇聯合治療。對于出現近視問題的兒童,家長需要每年帶他們進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檢查。
結語
近視問題可預防、可控制。家長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協助兒童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盡早為兒童建立屈光檔案,并定期帶領他們前往醫院接受專業的視力、屈光度及眼軸長度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近視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對于已經近視的兒童,家長應積極配合醫生,采取科學、正確的矯正治療方法,以延緩近視度數的加深。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