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的意義內涵是人類經驗的歷史積蘊,探討詞源,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古代官職稱謂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稱謂的背后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周禮》中典型的官職詞匯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命名理據,總結官職詞匯命名的特點,以考釋官職詞匯背后隱含的文化內涵。
[關 鍵 詞] 《周禮》;官職詞匯;名源;文化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理政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含有大量的官職稱謂。任何一種稱謂的誕生都有其緣由,官職的命名也是如此。語言是文化的符號,稱謂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中最能反映言語特色的是它的詞匯。本文從《周禮》中選取詞源意義較為典型的官職詞匯進行個案考察,用同源詞聯系或探索詞義的方法,考釋其命名理據及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限于篇幅,今略舉數例分析。
一、從官職級別進行命名,體現尊卑等級的觀念
在上古乃至先秦時期,人們的尊卑等級思想已深入人心。《周禮》官職稱謂詞也能體現出官員之間的等級,常用形容詞語素“大、小”等表示級別高低,如 “大宰”和“小宰”、“大司徒”和“小司徒”等。級別高的稱謂以“宰、氏”等詞尾命名,如“大宰、保氏、師氏”。級別低的官職稱謂直接以“夫、人、仆、隸”等為詞尾命名,如“角人”負責征收獸角的官員,“車仆”負責車駕的官員。
(一)大宰
天官類官職的最高級別,用六典以輔佐君王治理國家。
大指在職位、權力等方面超過所比較的對象。“大”是“小”的反義詞,不論數量大、形體大、面積大、強度大,都可以稱“大”,這點古今是一樣的。《廣韻》有:“小大也。”[1]943 大與太、泰同源,在修飾位置、級別高義方面有相通之處。太,《廣雅·釋詁》釋為:“大也。”“太”是“大”的分化字,作定語時,“太”表示大中之大、最大、極大。《左傳·昭公十九年》曰:“大子奔晉”,因為諸侯、王的“大子”是大兒子中的最大者,所以后世寫作“太子”。[1]943“泰”是大的同音借用字,“大山”也稱“泰山”,以表其為高山中的最高者。“大宰”中“大”表示此職位高、權力大,對官職稱謂具有修飾作用。
宰指古代官吏的通稱。宰,《說文·宀部》解釋為:“辠人在屋下執事者。”《玉篇· 宀部》解釋為:“宰,治也。”《荀子·正名》解釋為:“道之工宰也。”楊倞注:“宰,能主物。”作執事者的宰最初指的是家臣 [2]1000。宰又引申為分割,屠宰義。“大宰”中“宰”表示此官職權力大、責任大,需要官員把職責分割成更具體的事宜分配給下屬官吏。“宰”表示級別高受尊重的官吏。
(二)膳夫


(三)師氏
主要負責教育王室、貴族子弟的官員。《地官·師氏》有“師氏,掌以媺詔王。”師氏以三德三行教國子。師本義為民眾,統領眾人者為“師”,后引申為教師。鄭玄注曰:“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師氏”之“師”即以德行教育學子。
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象之形,諸家解說有分歧,迄今尚無定論。林義光《文源》以為“當與‘氐’同字”,“本義當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義引申”。它是父系社會的產物,也是姓的分支,是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對于周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氏”的適用范圍,清顧炎武在《日知錄·氏族》中作了全面、準確的總結,國君沒有氏不稱氏,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無氏,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若謚、若邑、官為氏,因此“氏”具有“別貴賤”的作用,故“氏”派生出一個新的用法,常附于官爵名稱之后,表示對某貴族或卿大夫的尊重,如師氏(毛公鼎)、尹氏(頌鼎)[5]181。“師氏”之“氏”體現了對其官職的尊敬。
二、根據職事行為、具體事物的名稱命名,體現以事為名的思想
“以事為名”最早用于解釋形聲字的造字方法,體現了先民以客觀實在為前提的具象思維。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事”既指客觀的事物,也指各事物之間的抽象概念。《周禮》中大部分官職稱謂的命名,體現了以事為名的原則。根據職事行為與職事內容來命名,這類稱謂一般有兩種組合方式:一為動賓式,如“司徒”“掌炭”“典絲”。“司、掌、典”都屬于職事行為,是負責、掌管的意思,“徒、炭、絲”指官員負責的具體任務對象。二為賓語前置式,如“山虞”“林衡”。“虞”“衡”屬于職事行為,是衡量的意思,“山、林”指官員負責的具體對象。還有主要依據具體事物來命名的稱謂,這類稱謂的組合方式是“具體事務+官職類屬”,如“師氏”“封人”“疾醫”等。
(一)司稼
負責教化百姓種植谷物的官職。“司”為動詞,管理,主管義。“稼”是指種植糧食。根據《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已有“司”字,但未發現用作原始詞的確證。《說文》司部:“司,臣司事于外者。從反后。”大徐本引《唐韻》:“息茲切。”《玉篇》司部有:“司,胥茲切,司者,主也。”《詩經·鄭風·羔裘》有:“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傳:“司,主也。” [6]1599可見司有主管、主持之義。今按,凡掌管、主持必以言詞發號施令,司與詞、辭同源,它們共同的語義特點是言詞。《說文·言部》:“詞,意內而言外也。”清朱駿聲《通訓定聲》有:“從言,司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皆謂之詞。”按“司”字上古音心紐之部,“詞”字邪紐之部,疊韻,心邪旁紐,“詞”從司得聲無疑。《說文·辛部》有:“辭,訟也。”清朱駿聲《通訓定聲》有:“司亦聲。按,分爭辯訟謂之辭。” [4]400辭,訟詞,有言詞義。
(二)掌舍
負責君王外出時所居館舍的官員。《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 “掌”為動詞,主管義。“舍”為名詞,房屋義。
《說文·手部》解釋為:“掌,手中也。從手,尚聲。”清朱駿聲《通訓定聲》有:“《禮記·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轉注〕《小爾雅·廣言》:‘掌,主也。’《周禮·掌舍》有:‘至掌貨賄以掌命官者,凡十九職。’干寶注:‘凡言掌者,主其事也。’”[7]828掌,由手掌義引申為執持義,又引申為執掌、主管義。掌與尚、當、司同源,其共同的詞義特點是執掌。當,相當、相等,引申為擔當、擔任義,又引申為執掌義。《說文·田部》解釋為:“當,田相值也。從田,尚聲。”清朱駿聲《通訓定聲》有:“〔轉注〕《廣韻·釋詁三》:‘當,直也。’《晉語》有:‘朱也當御。’注:‘值也。’‘非德不當雝。’注:‘猶任也。’〔假借〕為‘掌’。”《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崔明來奔,莊封當國。”晉杜預注:“當國,秉政。” [7]829
(三)縫人
主管宮中縫紉事務的官員。《天官·縫人》:“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以役女御,以縫王及后之衣服。”“縫”即縫紉之事。
縫,以針線連綴。《說文·糸部》有:“縫,以針紩衣也。”《詩·威風·葛屨》有:“摻摻女手,可以縫裳。”縫有彌合義;《廣雅·釋詁二》有:“縫,合也。”縫與逢字同源,其命名理據為相合。逢,《說文·辵部》解釋為:“逢,遇也。從辵,峯省聲。”清段玉裁注:“從辵,夆聲。”聲符字“夆”本訓“啎”,即相遇合義。《說文·攵部》解釋為:“夆,啎也。”南唐徐鍇《說文系傳·午部》:“啎,相逢也。”
(四)封人


三、根據職事內容命名,體現重教化、慎刑罰的治國治民思想
《周禮》官職稱謂體現出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統治者既注重王室教育,如“師氏” 指主要負責教導學子、規勸君王美善之道,“誦訓”是指向君王解說地方風俗、歷史、典故的官員。統治者也重視民眾教育,用禮法教化百姓,如“司諫”指規勸百姓學習德行和技藝的官員,“司救”是向百姓普及法律規范知識的官員。在斷案時,注重查明真相,慎用刑罰,如“司刺”指審理案件時要多詢問知道實情的官員。
(一)保氏
諫官,針對君王不恰當的政策和言行及時勸勉,以防過失。保古字形作負幼兒于背或抱幼兒于懷的形狀,實即古“抱”字,《尚書·康誥》有“若保赤子”,實即若抱嬰兒之意,引申為“保養、保護”。《禮記·文王世子》有“入則有保,出則有師”,這里“保起教導作用”。《書·君奭序》里說的“召公為保”的保,就是把家庭中的起保教作用的仆妾擴大到朝廷上的官員,指對執政者起輔翼作用的官職[1]408。保與褓、堡字同源,它們共同的語義特點是保護。《說文·糸部》:“褓,小兒衣也。從糸,保聲。”褓,指小兒包被,保護物。《廣韻·晧韻》:“堢,堢障,小城。堡,上同。”堡即小城,防御、保護之物。鄭玄為《周禮》注曰:“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保氏”的“保”用保護之義,指避免君王決策失誤,及時勸誡君王以安定國家。
(二)司刺:主管刑罰的官員
《周禮·秋官·司刺》:“一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 在這里“刺”為考察、詢問之義。
刺本義為直傷,后引申為殺義,后又衍生出探察、詢問義。《禮記·王制》中亦有“三刺”:刺群臣、刺群吏、刺萬民”。《正字通·刀部》有:“刺,偵伺。”《廣雅·釋詁二》有:“刺,箴也。”孫詒讓認為三刺用于疑難案件,“凡平時聽獄訟,自是司寇專職,訊鞫論斷,蓋有恒法,群士、司刑,不出本屬。自非疑難不決,不必備此三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詁曰國人殺之也。”由此可見,在審理疑難案件時,不能專斷獨行,需要詢問相關人員的意見。“司刺”的“刺”命名理據重在“詢問”之意,注重考察實情,量刑要準確,體現了《周禮》慎刑罰的思想。
四、結束語
探求詞語的意義來源與闡釋歷史文化對詞語意義的直接影響可以相得益彰[8]59。 古代官職稱謂是社會稱謂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微觀的語言現象,我們可以窺見深厚的社會文化內涵。《周禮》官職等級界定森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尊卑等級思想;根據官職人員的具體事務去命名,體現了以事為名的命名思想。從官職詞匯名源的探析,有助于理解其職事內容,進而感受《周禮》體現的治國治民思想。《周禮》官職詞匯的詞源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在命名時的思考方式、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哲思,部分理念對當今的現實生活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鳳陽.古辭辨(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黃金貴,曾昭聰.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3]李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5]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6]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7]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中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8]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