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聯合臨床特征預測膽管癌(CCA)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50例CCA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淋巴結轉移組(18例)和淋巴結未轉移組(32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血清腫瘤標記物聯合臨床特征預測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結果 與淋巴結未轉移組相比,淋巴結轉移組患者腫瘤分化程度為低分化占比、門靜脈系統侵犯占比、腫瘤T分期為T3~T4期占比、糖類抗原(CA)19-9水平、CA125水平、CA242水平和腫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水平均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水平升高均是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水平升高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26、0.748、0.778、0.745、0.719、0.911(均P<0.05),且聯合檢測預測的效能高于單獨檢測。結論 血清腫瘤標記物聯合臨床特征預測CCA術后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臨床應加以重視。
【關鍵詞】膽管癌;血清腫瘤標記物;臨床特征;淋巴結轉移;預測價值
【中圖分類號】R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3.014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3.046
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發病可能與膽管結石、膽汁淤積、原發硬化性膽管炎等疾病有關,盡管該病發病率較低,但具有起病隱匿、診斷困難和惡性率高的特性,患者預后較差、病死率較高[1]。由于CCA對化療不敏感,根治手術是目前治療的主要方法,但較高的術后復發率仍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術后腫瘤復發和遠期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2]。因此,尋找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指標尤為重要,血清腫瘤標記物作為反映腫瘤生長、浸潤及轉移過程的關鍵指標,易在患者機體中檢測到,且研究證實血清腫瘤標記物等均可用于預測肝內或肝外CCA淋巴結轉移[3-4]。但腫瘤標記物與病理學特征的關系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血清腫瘤標記物聯合臨床特征對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50例CCA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淋巴結轉移組(18例)和淋巴結未轉移組(32例)。本研究經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CCA的診斷標準[5],并經生化、病理學檢查證實;⑵均行根治術,且未給予其他治療者;⑶半年內未接受免疫調節劑治療者。排除標準:⑴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⑵2周內發生細菌和(或)病毒感染者;⑶合并肝、腎、心等功能嚴重異常者;⑷既往或同期合并其他腫瘤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BMI、吸煙史、腫瘤數量、腫瘤類型、腫瘤直徑、腫瘤分化程度、門靜脈系統侵犯、腫瘤T分期[6]、合并癥、肝功能和腫瘤標記物水平。術前采集所有患者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為3 500 r/min、半徑為12 cm),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械注準20192220224,型號:CS-1200)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糖類抗原(CA)19-9、CA125、CA242、癌胚抗原(CEA)和腫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分析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⑵分析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⑶分析各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UC)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與淋巴結未轉移組相比,淋巴結轉移組患者腫瘤分化程度為低分化占比、門靜脈系統侵犯占比、腫瘤T分期為T3~T4期占比、CA19-9水平、CA125水平、CA242水平、TuM2-PK水平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吸煙、腫瘤數量、腫瘤類型、腫瘤直徑、合并癥、ALT、AST、CEA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以CCA患者術后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為因變量(是=1,否=0),以腫瘤分化程度、門靜脈系統侵犯、腫瘤T分期、CA19-9、CA125、CA242、TuM2-PK為自變量(腫瘤呈高、中分化=0,低分化=1;門靜脈系統侵犯=1,否=0;腫瘤T分期為T1~T2=0,T3~T4=1;其余均為連續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水平升高均是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2.3 各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水平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AUC分別為0.726、0.748、0.778、0.745、0.719、0.911(均P<0.05),且聯合檢測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發生的效能最高,見表3;各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見圖1。
3 討論
CCA患者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對于CCA的確診常需要病理學診斷,但臨床上獲取組織標本的難度較大,同時CCA患者容易發生各種途徑腫瘤轉移,且對放療、化療不敏感,根治性切除術雖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患者總生存期未得到明顯改善,患者術后復發率仍然較高[7]。淋巴結轉移情況多與患者術后腫瘤復發有關,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目前臨床上影像學檢查只能對患者淋巴結腫大情況進行判斷,對其是否發生轉移的預測效能較低,因此,尋找便捷的預測方法對直接評估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淋巴結未轉移組相比,淋巴結轉移組患者腫瘤分化程度為低分化占比、門靜脈系統侵犯占比、腫瘤T分期為T3~T4期占比、CA19-9水平、CA125水平、CA242水平、TuM2-PK水平均更高;且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水平升高均是影響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CCA患者術后發生淋巴結轉移不僅與腫瘤本身的生物學行為相關,還與膽管特殊的解剖結構有關,并且肝十二指腸韌帶附近淋巴管網豐富,毗鄰門靜脈系統,若患者出現門靜脈系統侵犯,易引起淋巴結轉移[8]。CA19-9是一種糖蛋白,對CCA有較高的敏感度,診斷價值較好;CA125是黏蛋白樣糖蛋白,主要用于輔助診斷卵巢癌、肝癌、胃癌等;CA242是糖類抗原,也是廣譜腫瘤標記物,在CCA、胃癌、肝癌等患者血清中均可升高,診斷CCA的敏感性較高,不易受膽汁淤積影響。已有臨床研究證實,血清CA19-9、CA125、CA242表達水平與腫瘤惡性程度有關,且其水平越高提示患者腹腔淋巴結轉移風險越高[9-10]。上述3種腫瘤標記物的高表達,反映腫瘤惡性程度較高,腫瘤細胞容易侵襲周圍組織發生轉移,進而導致淋巴結轉移風險增加。TuM2-PK是近年新發現的腫瘤標記物,其已經被證實在CCA組織中呈高表達[11]。TuM2-PK可參與腫瘤生長過程,并在細胞代謝、侵襲轉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TuM2-PK過表達表明患者腫瘤惡性程度較高,腫瘤容易侵襲周圍組織,發生淋巴結轉移[12-13]。姚博方等[14]研究發現,TuM2-PK是遠端CCA患者術后腹腔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為進一步驗證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對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發現,上述5種指標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分別為0.722、0.722、0.667、0.722、0.722;特異度分別為0.687、0.844、0.844、0.719、0.750,提示均可作為預測淋巴結轉移的指標。但各指標單獨檢測用于預測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不是很高,用于預測淋巴結轉移的發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為了提高預測價值,本研究對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等指標進行聯合預測,經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聯合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為0.889;特異度為0.937,說明腫瘤標記物聯合臨床特征對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分析原因為,上述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膽管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及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聯合使用能夠更全面地預測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風險[15]。
綜上所述,CCA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受門靜脈系統侵犯、CA19-9、CA125、CA242、TuM2-PK等指標的影響,同時血清腫瘤標記物聯合臨床特征對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
參考文獻
費健,韓天權.膽管癌流行病學、危險因素及分型、分期的研究進展[J/CD].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 2015, 4(4): 199-201.
楊娟,母齊鳴,譚琴.影響肝內膽管癌手術預后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9, 29(2): 161-165.
查育鋒,何曉虎,田勉,等.糖鏈抗原19-9對可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預后及早期復發的預測價值[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8, 34(5): 1046-1051.
鄭博豪,沈盛,南令西,等.膽管癌病人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的臨床價值與意義[J].腹部外科, 2023, 36(6): 468-472.
房龍.《2016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膽管癌診斷、治療與隨訪臨床實踐指南》摘譯[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7, 33(2): 238-243.
陳駿,毛諒,何健,等.第8版《美國癌癥聯合會腫瘤分期手冊》肝內膽管細胞癌TNM分期解讀[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7, 16(4): 330-335.
馬偉虎,雷正清,余秋石,等.肝內膽管癌淋巴結轉移個體化術前預測模型的構建及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 2022, 60(4): 363-371.
伍慧麗,劉暉,劉梅,等.膽管癌血清腫瘤標志物與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腫瘤雜志, 2023, 38(6): 550-557.
祁曉婷,單新潔,王昌敏.腫瘤標志物預測肝內膽管細胞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癌癥進展, 2019, 17(12): 1473-1476.
王祥,李起,張瑞,等.術前炎性指標聯合腫瘤標志物對肝內膽管癌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J].西部醫學, 2022, 34(9): 1312-1317.
王金,趙一潔,尚培中,等.膽管癌患者血清腫瘤型M2丙酮酸激酶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20, 29(2): 220-227.
李志艷,張小燕,唐海林,等. M2型丙酮酸激酶調控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 2016, 37(18): 2829-2831.
李起,張瑞,付佳祿,等. 術前外周血炎性標志物對肝內膽管癌根治性切除術后的預后預測價值[J]. 中華腫瘤雜志, 2022, 44(11): 1194-1201.
姚博方,趙欣.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聯合臨床特征預測遠端膽管癌術后腹腔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 2022, 39(8): 1260-1263.
郭育鵬,杜立學.腫瘤標志物對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效果研究[J].貴州醫藥, 2019, 43(12): 1863-1866.
作者簡介:宋慶偉,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肝癌及膽管腫瘤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