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用準確的科學媒介(文字、圖表、圖像等)來表達概念、規律等的能力。科學教學強調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但不可忽視對學生科學語言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通過“六段式”教學(情境感知,敢說樂說;活動體驗,積累素材;知識提煉,建構概念;有效追問,指導示范;方式并舉,強化能力;合理評價,提升素養),能不斷優化語言情境,深化語言理解,建構語言概念,強化語言能力,促進語言遷移,提升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六段式”教學;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19 031-033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具有“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科學語言在進行表達交流時,具有規范性、客觀性、精確性、邏輯性,體現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科學學科性質。在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活動時,我們發現學生存在參與度不高、語言積累不足,表達不熟練等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如何提升學生運用科學語言表達的能力做了初步探索,總結起來,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一、情境感知,敢說樂說
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需要內外部語言環境的支持和保障。在導入環節,教師要善于從聯系自然現象、演示科學小實驗、結合科學史等方面,創設輕松、安全、公平的情境,優化語言情境,搭建情感支架,激發學生興趣,讓每一位學生始終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活動中,敢于說出想法,樂于說出想法。
如在《誰先迎來黎明》一課教學中,教師以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地存在時差的自然現象為學習情境,以同齡人的故事,利用小學生樂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心理,引導其觀察與思考“誰先迎來黎明”。將情境貫穿本課的預測、實測、研討等環節,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又如在《傳熱比賽》一課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木勺、塑料勺、鐵勺,創設問題情境:“這三種勺子的傳熱速度一樣嗎?”因勢利導,使學生有序地尋找事實,架起猜想與證據的認證支架,確認自己的猜測。再如在《時間在流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古人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結合我國計時工具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了解重要的科學概念、科學規律背后的科學故事,感知科學知識所蘊含的思維方法。筆者發現,在導入情境環節中,絕大部分學生會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狀態興奮,說明學生在心理上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交流表達的內在動機,讓他們敢說樂說,從而提高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體驗,積累素材
在科學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對科學語言的自主建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可以通過開展科學模擬、感覺對比、繪畫圖形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積累素材,建構抽象語言符號與視、聽等感覺經驗的內在聯系,深化語言理解,實現對科學語言知識的準確把握。
在教學《觀察月相》一課時,教師通過古詩詞聯想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繪制月相圖活動,設計與制作月相變化規律的相關模型,以書面記錄單或口頭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言有所指,聽有所見,直觀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深化對該科學術語的認識。在教學《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玩“誰的力氣大”的游戲,引導學生經歷“粗糙”與“光滑”兩種不同觸覺的對比活動體驗,指導學生在交流時加入其他觀察對象對比,以明確兩者的區別,使觀點表達更加準確,從而豐富對摩擦力的認識,明確科學語言的內涵。在教學《壓縮空氣》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用小圓圈記錄空氣微粒的變化,將看不見的空氣微粒壓縮前后的變化具象化,輕松形象地描述出來,從而豐富學生對“空氣易壓縮”等科學語言的認識。筆者發現,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工具,在各種探究活動中積累真實的素材,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準確表達并交流,提高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三、知識提煉,建構概念
學生經歷情境感知與活動體驗后,收獲豐富的感性經驗及相對模糊、片面的科學語言認知。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具體語境以及學生的用語情況,向他們傳授有關科學術語、符號、圖表三大類科學語料知識和語法與邏輯語言信息的規則性知識,幫助學生提煉最為關鍵的科學語言,實現科學語言概念的有效建構。
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用手臂模擬鋼尺在橡皮筋間來回往返的運動方式。基于學生的活動反饋,師生以共同討論的方式,描述出來回往返運動的現象稱為“振動”的科學概念。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教師先從展示粉筆占據粉筆盒的情境入手,逐漸引導學生對“空間”概念的認知,再通過“往粉筆盒里裝滿粉筆”的活動,追問“這個盒子還能再裝東西嗎?你是怎么想的?”這一連串問題,聚焦“空間”概念進行教學,為探索和了解“空氣占據空間”這一概念做好鋪墊。在教學《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時,聚焦問題“誰不見了?”引導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說,適時追問:“真的不見了嗎?”和“那它們在哪里?”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最終將“均勻分散”“無處不在”兩個關鍵詞聯結到前概念中,從而建構起“溶解”的科學概念。筆者發現,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實驗操作現象進行表述,層層深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煉概括出研究對象的關鍵詞,從而實現科學語言概念的有效建構。
四、有效追問,指導示范
教師基于學生前概念及活動反饋,幫助學生發現常見錯誤,引出相應科學語言,對其進行詮釋,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科學現象與規律。在研討交流環節,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語言活動的機會,更需要對學生語言表現做出及時有效的指導,規范學生科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在教學《風的成因》一課時,教師通過設置一系列有層次的問題,如“有哪些方法能讓小風車轉起來?”“這些方法為什么能形成風?”“怎么設計實驗來判斷空氣流動的方向?”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匯報。但由于學生很難準確運用科學語言清晰地表達風的成因,所以教師在對學生匯報給予反饋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指導總結,達成空氣受熱會上升的共識,原本空氣占據的空間由旁邊的空氣來補充,空氣在水平流動的過程中就形成風。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教師引導學生搜集植物的生長變化、植物的需求的證據,進行有針對性的描述,并記錄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操作的過程、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等。收集證據,分析證據,降低表達的難度,讓他們能夠根據客觀真實的觀察證據有序表達,共享關于胚根、胚芽和子葉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筆者發現,隨著研討環節的層層深入,通過有層次追問,可幫助學生聯系觀點與證據,逐漸建構有層次的思維模型,使語言表達更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
五、方式并舉,強化能力
教師可組織開展用口語方式展現科學、嚴謹的科學語言表達活動,要求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體現較清晰的邏輯性。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科學小論文、科學宣傳手冊、寫科學學習日志等書面形式,運用科學語言記錄與寫作,促進學生對科學語言本質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已有科學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強化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晝夜交替現象》的總結環節中,請學生用精確、簡潔的語言表達本課知識。這既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借助實物、班級記錄表等展開交流,運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解釋。學生在總結中明白有多種說法可解釋晝夜交替這種自然現象,但真實的原因只有一種。因為證據太少,還需繼續研究。在教學《斜面》一課時,教師在課堂鞏固環節,請學生說一說人們利用斜面搬運重物的原因。教師組織學生以個別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形式,幫助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促使思維深入發展,理性嚴謹。三年級學生主要是用文字語言的表征去描述“地球和月球的不同與相同”,很難厘清其中的關系。引導學生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可以更好實現文字語言到圖表語言的互譯,更清晰地用科學語言表達地球和月球的關系,促進科學思維高階發展。筆者發現,教師需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充分討論,通過組織開展口語、書面等多樣化的科學語言表達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與提升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六、合理評價,提升素養
科學語言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因素,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師生溝通與交往是一個心靈融合的過程,處理好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可助力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生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尊重并遵循小學生科學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更好地促使學生科學語言能力的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教學《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動畫片的濃厚興趣,通過動畫片《小毛驢過河》的故事:“鹽怎么變輕了?鹽會跑到哪里去呢?”從學生的言語、神情、動作中辨識學生的內在情感,引發學生共鳴,給予積極的評價,更好地促進師生溝通與交往,實現快速融入學習情境的目的。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信息的交互,能進一步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評價過程也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進而及時指出他們的錯誤。如在教學《能量》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學生:發電的方式有哪些?學生提到:我們用的電主要從發電廠與電池中來。在這里,教師必須給他們指出:電池在生活中雖然經常使用,但并不是生活用電的主要方式,電主要還是從發電廠來的。教師親切的笑容、信任的目光、有力地豎大拇指、溫柔地撫摸小腦袋,這些無聲的鼓勵、親近、肯定、贊賞,可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筆者發現,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正面評價,可有效激發學生的交流動機,提高其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小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我們的科學課。語言、思維、操作是共同參與到學生的科學學習中的。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以下方式可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感知,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體驗;幫助提煉最為關鍵的科學語言,設置及時有效追問;堅持多種方式并舉,給予合理恰當評價;不斷優化語言情境,深化語言理解;建構語言概念,強化語言能力,促進語言遷移。
參考文獻
[1]金鑫.小學5~6年級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現狀及培養策略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2]許曉春.發展科學語言能力提升科學思維品質: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策略[J].生活教育,2021(2):101-104.
[3]陳航.搭建語言支架,提升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21(15):7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