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主要探討了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關聯性,揭示了積極的科學態度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承擔,即科學態度越積極的學生,其社會責任感越強;同時闡述了社會責任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本文為提高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同時也證明了科學教育在培養未來公民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學態度;社會責任感;課程標準;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19 082-084
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改革,并因此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在全球范圍內,一個重大的教育目標是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具有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作為科學教育的兩大重要內容,其關聯性受到廣泛關注,探索和認識這種關聯性,對于指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這一背景,本研究選取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作為研究對象,力圖揭示二者的關聯性,以為科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教學建議。
一、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
(一)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定義及其在科學教育中的地位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具有廣闊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科學態度被普遍認為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素養之一。它既包括對科學觀念的理解和接受,也包括對科學方法的使用和推崇。其核心精神表現為:追求真實,以事實為依據,科學分析問題,理性判斷和決策。科學態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對個體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乃至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有深遠影響。
社會責任感在科學教育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它是指個體對社會、對其他人及其生活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以及由此產生的盡個人所能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決心和行為。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可提升他們的道德意識,增強其對社會規則的遵守和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從而推動社會的公正、公平與和諧。
(二)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關系
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在科學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相輔相成的。科學態度是孕育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在科學學習中,學生通過對科學理念的理解,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逐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在處理社會問題上能進一步應用科學的思考方式,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念和權利,這也是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表現。社會責任感也可以反過來促進科學態度的形成。通過引導學生注意社會問題,培養其合作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學生對社會的理解會更深刻,愿意用科學的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反過來對科學態度的形成產生積極作用。
二、科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要求
(一)科學課程標準的內涵及意義
科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科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科學課程標準是學校科學教育的核心,它明確了科學學科的教育目標、對科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為科學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其中,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是科學觀念和態度責任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科學課程標準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工具,它是對科學素養的具體要求和規定,也是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對學生科學態度的塑造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規定科學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使他們能以科學的方式面對問題和挑戰;科學課程標準也要求關注科學教學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也理解和關注社會現象,提升社會責任感。
(二)科學課程標準對科學態度的要求
對科學態度的培養是科學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科學態度是指對科學知識和科學事物的積極態度,對科學進步的關心和支持,對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視和培養,對科學精神的肯定和踐行。科學態度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科學課程標準定向塑造學生的科學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性。科學思維方式是深化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科學課程標準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活動和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方式。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課程標準強調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獨立探究,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的科學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科學課程標準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科學合作活動,培養其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溝通能力。
(三)科學課程標準對社會責任感的要求
社會責任感是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科學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在科學教育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科學課程標準通過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寓教于樂地塑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倡導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社會活動,盡到個人的社會責任,爭做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總的來說,科學課程標準結合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思維方式、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五大方面,全面、系統、深入地進行科學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完整的科學知識內涵,更真正實現了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機結合和互動塑造,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貢獻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關聯性研究
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科學課程標準的目標不僅僅止步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更在于讓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跟科學課程標準的目標一致
關聯性研究的首要內容是明確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跟科學課程標準目標的一致性。科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些目標不僅強調了科學態度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對責任心的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要有責任心,尤其是在學習科學時,需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各種科學課題。
(二)科學態度能提升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擔當
承載科學態度的科學教育過程,實則是一個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周邊環境做起,逐步發現問題、研判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幫助他們了解什么是責任,如何履行責任,并逐步在實踐中感受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使他們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具體表現在學生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關注上。他們可以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到科學不O2kJ9Ll+RMC8ygrktp81C4Q94WL69zVWoUWiYTf+JlM=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精神,從而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身懷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在應對科學問題時,更加理性、客觀,更能對科學看法保持開放態度,更愿意傾聽他人意見從而形成更全面的判斷。這是形成正確科學態度的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在喚醒和發展學生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式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相互強化、相互影響的作用。在科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結合,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結合,合理設計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如何實現對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一)優化科學課程的設計
為了在科學課程中更好地對學生實現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科學課程的設計應將兩者充分融入其中。科學課程應強調科學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比如對事實和數據的敬畏、對探索未知的好奇,以及對問題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考。制定科學課程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科學發展的道德和倫理問題應給予充足的關注和探討。
(二)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源于科學課程的設計,也依賴教師的教學行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還應有讓學生保持求知欲望,提高對科學的熱愛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思考科學道德和社會責任問題,也可以用科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對科學和社會責任的熱情。
(三)關注科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需要把科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此處所說的社會實踐不僅包括教學實驗,還可以是科普講座、科學論文閱讀、問題解決的練習等。通過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悟和實踐科學方法,理解和接受科學精神。
(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學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學校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學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這包括良好的實驗設備、到科學研究院所參觀、邀請科學家舉辦講座等。學校還應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競賽和項目,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采取上述各種策略和措施,期待在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能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本研究表明,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在科學教育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有效的科學課程標準對這兩者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只有充分重視科學態度的塑造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才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展科學教育,厚實學生的科學素養,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和服務社會。
本文揭示了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之間的顯著關聯性。這對于促進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在促進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然而,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針對了一種科學教育模式,即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模式,未對比其他教學模式。未來研究可從多元角度對比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影響,以獲取更廣泛的研究視角。另外,考量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多元化因素,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從更廣泛的角度拓展開來,例如探討家庭、社區環境等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這有助于我們深度理解并在更多層面上提升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以實現科學教育對未來公民的全面培養。這將為科學教育改革提供更為細致和全面的改進建議,從而推進教育的更加全面和更深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振躍,張忠信.科學態度的理論內涵、培養策略及影響因素[J].科學教育與研究,2019(3):56-64.
[2]李健,郭新彥.科學態度:教師角色與課程實施[J].科學教育研究,2021(4):630-645.
[3]張輝,保洪兵.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0(7):890-910.
[4]李霞,錢晨.科學態度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J].科學教育研究,2021(6):800-815.
[5]彭建芬,劉錦花.現代科學課程的社會性研究[J].教育研究,2023(1):145-156.
[6]石珺,李洪濤,劉白.科學教育對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影響[J].教育科學,2019(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