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學科教學策略是目前教育實踐與研究的熱門領域,這種教學方式適用于各級各類學科,特別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表現出了獨特的優勢。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的意義,包括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接著,論文遴選出一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過的有效的跨學科教學策略,并對這些策略進行詳細描述和分析。這些策略主要包括項目式學習法和聯合教學法。最后,本文進一步闡述了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可以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的原因。
〔關鍵詞〕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法;聯合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19 097-099
科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之一,它對于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科學教學方法常常忽視跨學科的教學效果,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和挑戰性。近年來,跨學科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借鑒。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還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等。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本學科有密切聯系的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并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一、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科學教育中活用跨學科教學的手法,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熱忱相當有利。傳統的做法往往把知識切割成各自獨立的學科,學生只能在特定的課程里探索相應的知識。運用跨學科教學的策略,能夠把各個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呈現給學生更豐富和更多元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植物的課程中引入一些生活和地理元素,可使學生對植物的生活環境及分布有進一步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引發了他們的學習熱忱。
(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探究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學原理和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可以引入數學、語言和藝術等學科的元素,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知識和方法。例如,通過參加設計和建造簡單機械裝置的活動,學生既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可以參與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跨學科教學策略的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指學生在知識、能力、道德和思維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而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則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獲取專業知識,還可以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創新思維等能力。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規律時,可以引入數學知識進行計算和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討論地球的環境保護問題,可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必要性。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積極推廣跨學科教學策略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未來的科學家。
二、跨學科教學的實踐
(一)項目式學習法的應用及效果
一種依賴項目形式完成教學活動的方式,即項目式學習法,具有鼓舞學生探求知識、增加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其多方面能力的獨特魅力。在眾多的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方式中,項目式學習法表現出廣泛的適應性和顯著的優勢。
項目式學習法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激發其積極參與的欲望。在實施項目、籌劃相關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將充分投入其中,從而深層次體驗科學操作帶來的樂趣。例如,在教學種植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實質性的活動,如種植和觀察、記錄植物生長情況等,確保學生親身感受植物生態的獨特魅力,同時使其學習欲望得到激發。
項目式學習法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需要主動探究問題、收集數據、分析結果等,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水的特性和形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讓他們親自觀察實驗、記錄數據,并由此引發對科學現象的疑問和解釋,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項目式學習法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等活動,這些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節約用水的主題時,學生可以組成小組,通過設計海報、制作公益廣告等方式,宣傳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項目式學習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廣泛采用項目式學習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聯合教學法的應用及效果
聯合教學法是一種將多個學科內容進行整合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科間的關聯性。
在小學科學教學領域深入應用聯合教學法,其成效有目共睹。這種教學法為學生解讀科學概念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模式,它能整合不同的學科知識,使學生得以全面參與學習實踐,深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以天氣變化為例,借用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可幫助學生揭示天氣形成的原理,識別影響因素,進一步駕馭天氣變化規律。
此外,聯合教學法也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領域。整合各學科內容,能夠讓學生探索不同的知識世界,拓寬視野,讓他們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全面。例如,在學習食物鏈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態學、生物學等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強化學生的生態觀念。
聯合教學法能夠促進學科間的關聯性。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并學會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例如,在學習太陽系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物理、地理等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行星運動的原理和規律,培養他們的學科整合和應用能力。
聯合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概念,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促進學科間的關聯性。
三、跨學科教學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的原因
(一)拉近學生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跨學科的教學策略,能有效地縮短學生與科學的距離。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偏重知識輸入,學生僅僅是被迫接納和記憶科學的原理和觀念,因而對科學的熱忱難以產生和持久。而運用跨學科的教學策略,能使科學和其他科目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還有機會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應用。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過程時,可以引入數學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和計算植物的生長數據,分析植物的生長規律和適應環境的策略。這樣的實踐探究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學的本質,從而拉近學生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其創新思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實踐活動中,進行實踐操作和實驗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實驗的能力。比如在進行天氣變化的學習時,可以通過實時觀察并記錄其變化,讓學生得以探究變化規律,從而提高其實際運用和觀察的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具有積極影響。跨學科教學策略引入了多樣化的學科內容和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同時,能夠接觸多種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知識。這種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對各個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對科學學習更有熱情。比如通過在科學教學中引入生物學、化學、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科學的本質和應用,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在小學科學教學領域,跨學科教學策略的使用對增強教學成果、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等各個環節,有著顯著的作用。本文詳細描繪和分析了項目式教學法、聯合教學法等多個跨學科教學策略,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實用并富有操作價值的教學方式和指導。然而,各學校的地理位置、師資水平以及學生的個人素質等差別,均可能對跨學科教學的成效產生影響。同時,本研究在提煉具體教學策略的過程中,因其局限性,并未包括所有的有效教學策略。因此,未來的相關研究,或可在擴寬有效教學策略的多樣性上更進一步探求,同時,結合更多的學校及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尋求出更能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張仕才.小學科學教育研究新進展[J].教育學報,2017(10):32-37.
[2]李貞.小學科學教育研究新進展[J].基礎教育論壇,2018(1):51-56.
[3]孫洪章.跨學科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小學科學教育研究,2019(5):45-48.
[4]張艷芬.跨學科教學策略在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初中生學習指導,2020(11):25-28.
[5]王洪兵,劉志宏.跨學科教育對小學生科學素養影響的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1(2):24-30.
[6]楊清秀.項目式學習法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外國小學教育,2022(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