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也是班級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班級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班級中的每個人。學生作為班級的主人翁,是構建班級文化最核心的“發言人”。班主任在帶班育人的過程中,應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結合“躍美”文化,以“和諧愉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教育目標,培養厚植本土、面向世界的時代新人,努力打造“閱美、躍美、越美、悅美”的班級文化,使學生在沉浸、自主的班級生活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生命成長。
一、小學“躍美”班級文化的價值內涵
班級文化是班集體的靈魂所在,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躍”是跳躍的、律動的,是個人自身由于律動感到快樂、舒心、愉悅的一種心靈感受。“躍”不僅是一種運動的象征,更是一種心情的展現,它與“閱”“越”“悅”相通,是培育情趣之“閱”,是張揚個性之“越”,是提升興趣之“悅”。在教育生活中,生命充滿律動與靈性,班主任應幫助學生實現生命的自覺與靈動。因此,在帶班育人的實踐中,筆者從學生的生命發展特點出發,以促進學生成長為價值導向,在“躍美”文化的基礎上,豐富了班級“水文化”的內涵,通過環境和文化的浸潤、完善班級制度、聯結班級關系、實踐活動創新等方式建構了“和諧愉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班集體生活,達成“閱己、躍己、越己、悅己”的目標。
二、美化班級環境,體現閱歷包容之美
建設和諧的班級環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為了有效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主任應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開展班級環境建設。在營造班級環境時,班主任應站在學生立場,以學生發展的視角構建班級文化,美化班級環境。
(一)軟環境建設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學生對班級的愿景和意志。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對班級文化內涵的感知力不強,需要班主任營造班級軟環境。筆者認為,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起合作設計班徽,將班級文化的內涵具象化并使學生成為班級文化的建設者和踐行者。同時,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確保班級文化的價值深入人心。
在設計班徽的過程中,班主任要明確學校“躍美”文化的精神核心,根據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預先評估班風現狀,聯合家委會召開會議,征求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對班級的核心文化進行精準定義,凝練班風、班訓和班級愿景等。筆者所帶的班級為四年級4班,四年級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已經經歷三年的校園生活,對學校的規章制度有了一定了解,但是紀律意識普遍不強,缺乏班級凝聚力,怕吃苦。為了構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體,筆者通過家委會詢問家長的意見,在得出“勤勉”這一關鍵詞后,再通過全體學生民主協商,決定以“小水滴”這一學生熟知的物象作為載體,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并汲取其中的精神內涵。
通過“育德于物”的方式,班主任能夠幫助學生感知并理解班級文化。“小水滴”代表了四年級4班的每一個學生,4班的班徽寓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45個“小水滴”匯聚在一起,共同學習與成長。這一寓意借鑒了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水流奔騰不息,與筆者所在學校倡導的“躍美”文化相互呼應。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學生如同運動的水滴,活力四溢,鮮活靈動,這印證了教育的本質和水的內涵有著許多共通之處:與世無爭的謙遜、堅持不懈的韌勁、默默奉獻的沉靜及奔騰不息的活力。因此,筆者將四年級4班命名為“水滴班”,以“水文化”為班級文化主題,以“閱美、躍美、越美、悅美”為班級精神,以“和諧愉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班級愿景,在如水般包容開放、自主發展的氛圍中,涵養學生勤勉好學、意志堅韌、博聞體健、善于合作等美好品德。
(二)硬環境建設
班級的硬環境包括教室墻面、黑板報、班級綠植、閱讀角和衛生角等,教室的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都是班級文化的生動體現。班主任應學會“從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設計、布置班級環境,使教室充滿生機與活力。新教育主張傳授學生終身受益的知識。因此,在班級硬環境布置方面,班主任可以結合“水文化”,通過開展“每月一事”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領他們在布置班級硬環境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黑板報設計方面,筆者征求了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主設計出45個不同的“小水滴”張貼在黑板邊緣,黑板報的內容則根據每月的主題進行靈活調整;在墻面布置方面,筆者讓學生搜集與水相關的名人名言,并張貼在墻壁上,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生命角布置方面,筆者鼓勵學生帶來綠植、小動物等,并委派班級的生命飼養員負責照料。
三、完善班級制度,體現團結悅動之美
無規矩不成方圓,班級文化的建設離不開班級制度的實施和完善。班級制度包含管理結構、管理評價方案、班級公約、崗位職責等方面,旨在引導和激勵學生。在打造“躍美”班級文化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完善班級制度,激發學生的團結意識,使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班級的管理和建設。
(一)實施班級崗位輪換制度
為了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筆者制定了班干部競選制度,采用自主競選、民主評議的方式推選班干部;班干部自主關聯,通過每周召開班干部會議來集中討論并解決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在班級的崗位設置方面,筆者制定了班級崗位輪換制度,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筆者與學生共同討論了在班級管理中需要的崗位,明確了對應的崗位職責。在與學生進行商議之后,筆者制定了班級崗位表(表1)。
(二)設置班級監督評價制度
小學班級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監督評價制度的設置。為此,筆者設立了班級監督管理委員會,其由學生選舉產生,有3~4名成員。班級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主要為發現并表揚學生的閃光點,提醒并糾正學生的疏忽。班級監督管理委員會需每周提交工作日志,筆者會根據其內容在班會上進行總結與反饋,并對學生的自主服務行為進行評價和獎勵,以促進班級良好風氣的形成。
四、聯結班級關系,體現合作超越之美
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凝聚班級向心力的重要紐帶。班主任應注重維護班級關系的和諧穩定,促使學生在合作中齊頭并進,在競爭中實現個性發展。班級關系,主要指的是生生交往的關系。班級是一個集體,在生生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有著自己的交友標準,如“對方樂于助人”“對方脾氣性格好”“對方誠實善良”“彼此有共同愛好”等。然而,有不少學生表示,班級中存在“小團體”現象。因此,筆者提出了“友善和諧、合作超越”的交往原則,要求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善于傾聽、合理表達、待人寬容、真誠友好,主動幫助別人,讓“小團體”成長為“大團體”,共同維護班級關系的和諧穩定。
(一)幫助學生掃除交往障礙
班主任應及時發現存在交往障礙的學生并與他們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勇敢地走出交往困境。班主任可以成立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等因素進行合理調配,為學生營造友善的交往氛圍。班主任要做到實時觀察,適當獎勵在交往中有進步的學生,引導學生在與人交往的態度方面從排斥到接納,再到“悅納”。
(二)讓“小團體”成長為“大團體”
除了組建學習小組,班主任還要關注那些與班級整體氛圍不符的“小團體”。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應采取“逐個分離”的方法,將一些“盲目跟從”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鼓勵他們融入集體,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收獲友誼和快樂,讓“小團體”逐步成長為“大團體”。
五、創新班級活動,體現和諧愉悅之美
班級活動具有極高的育人價值,能體現班級的活力和凝聚力。班級活動的范圍、內容和形式較為寬泛,主要分為少先隊活動和主題實踐活動等。教師應豐富活動形式,鼓勵學生自主策劃、實施活動,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能力,在體驗中促進學生的成長。
(一)主題班會,深化文明意識
班主任可以在晨會課、主題班會、午自習等時間段開展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情境感悟,這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能充分調動學生向美而行的積極性。例如,為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筆者以“做小事、講文明”為主題,鼓勵學生從“感知生活中的現象”“說一說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禮儀”“踐行禮儀行動”三個板塊出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并發現存在的不文明現象,在討論和探究中認識到講文明、培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在課堂中深化文明意識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二)實踐活動,踐行價值體認
開展豐富多元的班級實踐活動對于班級文化建設有著重要作用,是班級生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自主性發展的關鍵載體。班主任應推陳出新,創新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鼓勵學生自主策劃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踐行價值體認,深化價值認同。
例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達成“閱己”的目標,筆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并制定了“共讀沙龍活動”規則,引導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確定閱讀書目,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閱讀小組,讓組內成員在合作商討中確定閱讀匯報的活動形式,經過信息統籌,將閱讀匯報活動確立為“閱讀小報制作比賽”“共讀知識競賽”“好書推薦”“故事情景劇表演”等形式,促使學生在層次化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又如,為了讓學生熱愛運動、培養運動技能,筆者結合學校的“繩運動文化”,在班級開展了“有繩有色”班級跳繩比賽活動,通過在班級之間開展跳長繩、花樣繩舞等活動,引領學生在運動中收獲快樂,在比拼中收獲友誼,在堅持中堅定意志,以“繩韻”“繩趣”“繩緣”豐富學生的童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成“躍己”的目標。
結語
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班主任應基于學生自主性發展,立足學生的發展特點,不斷優化班級文化建設體系。班主任應從環境、制度和活動等方面精心設計、積極落實,形成班級文化建設的長效發展機制,豐富充實學生的自主體驗,增強學生對班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將立德樹人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學生在“閱美”中凈化心靈,在“躍美”中強化體能,在“越美”中提升自我,在“悅美”中向上生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