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業輔導是準確把握學生需求、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構建新時代大學生精準學業輔導模式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基于供需適配性理論,對當前學生學業輔導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緊抓“線上”“線下”兩條主線,從幫扶精度、輔學維度、教學深度和聯動廣度上實現“四維”提升,進而形成“一心兩線四提升”的精準學業輔導模式,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對學業輔導的迫切需求,實現輔學模式精準化、靶向化、實效化。
關鍵詞 供需適配;學業輔導;精準;學業發展中心;聚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07
One Heart, Two Lines, and Four Improvemen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ecision Academic Counseling Model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Abstract Academic tutor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Building a precise academic tutoring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tudent academic counseling, proposes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two main lin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and achieving a "four-dimensional" improvement in assistance accuracy, auxiliary learning dimensions, teaching depth, and linkage breadth, thereby forming a precise academic counseling model of "one heart, two lines, and four improvements",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academic counseling, and achieve the precision, targeting, and effectiveness of auxiliary learning models.
Keywords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academic tutoring; precision; academic development center; focusing
學習與發展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學習效率低、學習信心不足等問題愈發普遍,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了諸多困擾。本文基于供需適配視角對精準學業輔導模式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提升學業輔導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幫助大學生解決學業困難、激發動力、提升自我,做好新時代育人工作。
1 高校學業輔導現狀
自清華大學于2009年成立“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起,全國多所高校成立學業指導中心等學業輔導組織,通過專業化的指導、咨詢和支持服務等形式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學業輔導成為學風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當前學生學業發展中心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業輔導體系精準度和覆蓋率不高。當前學業輔導多集中在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中,對于成績適中或者較好的學生沒有提供相關學業輔導,無法精準滿足所有學生的關注點和需求。二是學業輔導形式單一“無味”。很多高校雖然開始開展學業輔導,但是多為教師課后答疑和一對多小班教學的形式,仍處于“被迫”“被動”完成任務,沒有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維度變化輔學形式,實現學業輔導的“量身定做”。三是學業輔導質量缺乏考核與反饋。當前學業輔導缺乏考核機制,很多學生“報喜不報憂”,忽略了回顧與反思的環節,讓學業輔導的質量和提升效果無從考核與評估。四是學業輔導主體溝通與聯動不足,學業輔導中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僅僅停留在校級層面的基礎課程幫扶中,缺乏院校兩級組織的建立與配合,輔導講師與輔導員、學生干部等多重角色缺乏聯動。
2 供需適配理論下精準學業指導的新內涵
供需適配性理論源于經濟學,最早由斯蒂芬·德沃魯和沙琳·庫克在《需要和權利資格: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研究的新視角》[1]一書中提出,探究社會服務是否滿足了社會需求,在關注服務與需求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提出了可及性、相關性、質量性和相適性四項評價標準[2]。我們基于供需適配性理論,將供需適配性理論同“精準輔學”相耦合,通過相關性、可及性、質量性和相適性的分析與實踐,對精準輔學模式予以創新與實踐。
2.1 相關性維度
基于“學”與“教”“生”與“師”的供需關系,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基于學業輔導實際和學生迫切需求發力。當前學業輔導不僅需要在組織建立、制度保障等“硬設施”上下功夫,還要在學生緊迫需要改進和提升的“軟設施”需求上做文章,根據年級采取不同的學業輔導方式,多維度增強學業輔導的相關性,通過“硬”“軟”并施,有效提升學業輔導的供給能力和質量。
2.2 可及性維度
面對當前輔學情況單一的現狀,整合院校兩級資源,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改革調整,不斷打通信息壁壘,實現多維度輔學。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差異化教學的方式,提升學業輔導的實效性。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不斷拓寬和加深學業輔導的內容;對于學習成績欠缺的學生,注重增強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中等成績的學生,不斷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輔導,讓學業輔導的可及性有效提升。
2.3 質量性維度
學業輔導不僅停留于形式,還需要加強考核與評估,促進教學,提升教育質量。學業輔導應聚焦于教師能力與教學效果,了解被幫扶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作業完成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通過雙向考查與評價,讓學生在學業輔導過程中樹立學習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2.4 相適性維度
在傳統的學業輔導過程中,教師往往作為教學主體來決定學業輔導的形式和內容。推動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對于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至關重要。面對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優等生同樣需要高層次的輔學等問題,通過相適性分析,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切入點,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著力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落腳點,探索適合不同學生群體的精準輔學模式。
3 “一心兩線四提升”精準學業輔導模式的構建
搭建“供需相適”的精準學業輔導平臺需要基于供需適配理論,通過線上線下“雙陣地”,從幫扶精度、輔學維度、教學深度、聯動廣度“四個維度”形成“一心兩線四提升”精準學業輔導模式。
3.1 “一心”為本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根本,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學業輔導中,同樣應以學生的根本需求為出發點,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什么樣的輔學方式適合什么樣的群體,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更能讓學生接受,如何進行學習評價等。通過關注學生的體驗,從而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3.2 “兩線”共促
當前混合式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中的常態化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解決外界因素對教學的影響,任何有互聯網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場所。學業輔導也應逐漸由單一形式向線上線下多元模式轉變,在做好線下輔學的同時,積極通過線上渠道,通過網上“一對一”輔學幫助一些礙于情面不愿參加線下輔學的學生。此外,我們也可以利用學校網站、公眾號等平臺作為輔學的教學陣地,對于“大學物理”“大學數學”等覆蓋面較廣的公共課程,結合課程學習進度,通過每周按時推送,讓學生接觸到優質的輔學信息和輔導。線上線下共同發力,不僅借助網絡和科技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課堂上未能解決的問題,還增強了學業輔導在時間上和進度上的靈活性。
3.3 “四維”提升
3.3.1 聚焦成長規律,提升幫扶精度
大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規律。面對剛從“忙碌焦慮”的高中步入“舒適自由”大學的新生,學業輔導應更注重適應性教育和認知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適應學習節奏;大二階段,則需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能力提升,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進入教師課題組或者參加學科競賽,不斷攀登學業高峰;大三階段,學生更多地開始接觸專業課,院級學業輔導組織應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方向,明晰發展路徑,做好學涯及生涯規劃;進入大四后,則是學生大學生活的關鍵一年,學業輔導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后穩步進入職場。因此,我們應聚焦大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問題。
3.3.2 聚焦輔學模式,提升輔學維度
面對當前輔學形式單一,且多針對成績較差學生開展的現實情況。我們應不斷聚焦精準輔學模式的“多樣性”,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升精準學業輔導的維度,通過整合各類學習資源,開展單獨輔導、團體培訓、專業講座、特殊項目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精準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3]。針對學習成績較好,有保研訴求的學生,開展“手把手教你上岸985”“教授有約茶話會”“學科競賽知道多”等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輔學活動;面對成績在中游的學生,通過“一對多”輔導、“一對一”答疑,使其不斷向優等生“加速度”;面對成績在及格線掙扎的學生,開展“21天教你輕松搞定四六級”“期末培教”“答疑志愿團”等剛需性學業輔導,鼓勵學生重樹信心,由“低分求過”向“高分穩過”轉變。最終,形成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個體特點和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學習指導、咨詢和支持。
3.3.3 聚焦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深度
課程質量是人才培養的決定性因素。學業輔導中,不乏“朋輩講師”,講師的遴選也應通過學業水平的遴選和面試選拔的考核,以保證講師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此外,我們在講師上崗前也應邀請相關教師針對《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等高校教師必備科目對其進行培訓,專業教師幫助講師做好學情分析。這樣才能在輔學過程中,“知全局,盡精微”,提升講師的專業性,不僅幫助他人,同時也提升其自我輸出的能力。此外,學校應明確講師的職責和目標,以幫扶成效考評講師,增加“金牌講師”評選活動,不斷激發學生講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針對專業課等科目的學業輔導,我們也應推進院級輔學機構建設,充分實現專業化輔學,為大學生成長加油、助力。通過聚焦輔導教師的“專業性”,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不斷增強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深度。
3.3.4 聚焦協同育人,提升聯動廣度
在“三全育人”視角下構建高校學業指導體系對于學生的學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4]。因此,建立專業教師、班導師、輔導員、學生干部四維協同精準育人新體系是增強精準輔學的有效途徑。“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我們不能僅僅把學風建設當作輔導員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院乃至全校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工作中,應從學生、班級的學習狀況、學習習慣、學業幫扶等多維度出發,充分調動專任教師、班導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從根本上統一思想,鼓勵更多專任教師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答疑、學業困難幫扶和學業輔導;利用班導師開展科研能力培養和學業規劃導航;抓穩輔導員思想引領的使命與航向,做好學困生思想關照,了解學生情況,暢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抓牢抓實學風建設;通過學生干部開展基礎串講、框架梳理、小班輔導等教輔活動,并結合具體實際不斷優化輔學方式和路徑。通過聚焦協同育人的“聯動性”,多方發力,準確把握精準輔學的“策略”與“良方”,形成專業教師、班導師、輔導員、學生干部四維協同的精準育人新體系。
4 結語
供需適配性理論下構建的“一心兩線四提升”的高校學業指導體系從“師”與“生”“輔”與“學”的供需適配性出發,對于不同學習階段、個體特點和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了更加精準化、專業化的學習指導、咨詢和支持。通過學校統籌,院系配合和實施,逐步實現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學業定位,促進學生學業穩步提升,精準幫扶學困生,對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紅梅.“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學業指導體系的構建[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21):145-147.
[2] 沙琳.需要和權利資格: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研究的新視角[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3] 劉楓,李刁.高校大學生學習發展中心創新發展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9):79-81.
[4] 耿睿,詹逸思.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構建研究——以清華大學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為研究案例[J].江蘇高教,2012(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