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碩士是學術研究和科技發展的新生儲備軍,規范碩士的學術研究行為,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提質增量。文章對經管類碩士的學術失范現狀進行了總結歸納,分析了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的內因與外因,最后結合人才需求的新形勢、新要求,從高校、導師、技術應用、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經管類專業碩士學術規范的優化路徑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經管碩士;大數據;學術規范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13
Analysis of Strategies to Regulat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aster's Degree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bstract Master's degree is the newborn reserve arm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behavior of master's degree is conducive to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finally proposes optimization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about academic norms of mast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er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utor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alent demand.
Keywords maste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ig data; academic norms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是每個開展科研工作的師生都必須遵守的準則,但是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經管類專業碩士群體的學術失范行為在逐年增加,這意味著高校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政策來提升經管類碩士的學術道德體系。社會所需求的經管類碩士是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和數字型專業人才,既要有看待問題的全球視野,還要有較強的數字化能力。碩士在剛剛進入學術研究時,都會先從科研模仿開始,尤其是經管類學生,但其稍不慎便易踏入模仿不足和數據篡改等陷阱中,造成學術失范。若放任學術失范行為擴散,不僅嚴重影響經管類碩士的培養質量,還會破壞以誠信為本的學術環境、浪費高校的學術資源、沖擊學術在社會中的公信力。因此,防范碩士的學術失范行為是提升經管類碩士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課題,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提質增量。
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方便了信息與知識的獲取,為經管類科研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但不正確地使用大數據技術會容易產生學術失范行為。當代碩士都是數碼產品的深度使用者,大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使隱性的碩士學術失范行為更加隱匿難防,論文中的學術失范檢測和防控難度越來越大。同時,也容易過度依賴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化軟件,陷入大數據精準推送中的“信息繭房”,如過度依賴ChatGPT尋求答案會減弱碩士的批判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現狀與表現形式
國外相關研究認為學術失范行為大致有5類,包括復雜化和模糊性行為、愚昧與粗心、故意欺詐、違背學術規則、誠實性失誤。國內大量學者總結了常見的碩士學術失范現象,武曉峰[1]通過抽樣調查高校碩士的學術行為,將碩士的學術失范行為劃分為未標注引用、拼湊改造已有成果、偽造篡改論文中的數據、中外文互譯、不當署名、一稿多投、代寫論文等;向玉凡[2]認為學術失范有抄襲、剽竊、引而不注、篡改或偽造數據、一稿多投、侵吞他人成果、成果署名不真實等。
綜上所述,高校中經管類碩士常犯的學術失范行為有:學術抄襲、裁剪相關論文內容拼湊出一篇文章、將外文文獻的內容翻譯后作為自己的內容使用、引用他人觀點沒有標注、參考文獻隨意填寫、實證數據作假等。經管類專業的學術論文會有實證要求,碩士在進行實證論證分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例如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符合假設要求,或者實證結果可能與預期不符。為了能達到與理論分析相一致的研究結論,不能在數據搜集或擴充上解決上述問題時,有部分人就會選擇偽造或修改實證數據,或者隨意篡改數據以支撐論文中的觀點。這種造假行為不僅是對自己論文的不負責,也可能會誤導研究相關問題的其他人,給科研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阻礙學術的良性發展。
數字學術資源建立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開始得到廣泛運用,運用該系統能識別出簡單的抄襲行為。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相對隱蔽的抄襲手段也能被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發現。但是,科研活動中大量隱性學術失范行為依然存在,并且會通過不斷轉換形式來包裝隱藏失范行為,比如上文指出的偽造篡改實證數據就難以被系統發現。
2 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的內因
2.1.1 對學術規范的主動性認知不足
缺乏對學術規范認知的經管類碩士,會很容易進行無意識的學術失范行為。問卷調查顯示,部分碩士在正式撰寫論文前沒有參與過其他規范的科研活動,難以建立起規范的學術意識。同時,大部分碩士不認同寫論文等學術能力對自己的未來事業有幫助,他們在讀研期間僅僅在意能否畢業,只謀求獲得更高的學歷以便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者是為了逃避較不友好的就業環境而選擇讀碩士,沒有對科研和學術的追求,沒有主動認知學術規范的意識,于是使用不正當的便捷手段,造成學術失范的后果。
2.1.2 學術研究能力欠缺
科研訓練不夠,自身的學術能力缺乏不足以支持碩士獨立完成經管類科學研究活動,要產出一篇合格的經管類學術論文,碩士需要掌握多種科研能力,包括文獻閱讀能力、專業理論分析及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大數據搜集及處理等能力。一些碩士并不愿意花時間與精力閱讀足夠數量的國內外文獻,不重視文獻綜述的基石作用。只有全身心投入科研,破除被動式學習習慣,對科研問題開展自覺、持續和深入的思考,才會有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對于碩士來說就是生產力,學會運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能從繁雜機械的重復任務中解放出來,透過復雜萬變的社會關系找到經濟現象與理論的聯系,分析或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創新能力。
2.1.3 學術壓力下的急功近利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學術壓力與壓力處理不當是碩士學術失范行為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當下,許多高校對學術型碩士的學術要求較高,尤其是對畢業論文的學術要求。碩士的學位論文需要經過導師和專家的層層審核才能給予通過。面對學術壓力和導師指導壓力,很多碩士不堪重負,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舒緩過重的壓力,很容易劍走偏鋒,選擇抄襲、代寫等學術失范行為。
2.2 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的外因
2.2.1 科研學術教育和資源配置不充分
經管類學科整體水平相對較高的學院能為碩士提供大量前沿的期刊、豐富的圖書和數據庫資料,碩士也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導師的科研任務或各種前沿的國內外重要學術活動。學術會議、學術報告等科研類活動的開展,不僅拓展了碩士對學科領域研究熱點、重點或前沿的了解,還對提高碩士的學術認同度以及樹立學術信仰產生積極影響,更加認同與遵守學術規范。反之,經管類學科發展相對較弱的高校,其學術資源更新較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次數有限,難以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與氛圍,碩士對學術規范相對陌生,容易無意識地做出學術失范行為。
2.2.2 導師對碩士科研的指導不到位
導師是碩士培養的首要責任人,導師的學術支持能有效促進碩士的科研創造力。經常關心學生科研學習的導師,會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在學生科學研究遇到困難時能及時提供建議與幫助,進而最大限度地激發碩士的學術創造力與創新精神。課題組前期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普通高校中導師與碩士之間能做到雙向暢通交流的占比相對較低。大量碩士在學業和科研探索中處于散養狀態,沒有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溝通。
2.2.3 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影響
技術是把雙刃劍,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可能會削弱科研人員的主體意識,且對數據資源過度依賴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式;容易導致偽造篡改研究數據等隱性學術失范行為增多,失范行為也更加隱蔽難查。但新技術也有助于科研相關信息資源的獲取與應用。在現實的科學研究與學習中,要辯證地看待和正確地使運用大數據技術,而這對碩士的科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經管類學生相較于理工類學生對大數據技術的理解速度更慢,運用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到大數據技術的不利影響,陷入隱形學術失范。
3 各學術主體規范經管類碩士學術研究的對策
3.1 高校合理規劃經管類碩士學術教育工作
在經管類碩士學術失范的防范工作中,學校的責任十分重要。面對碩士不同的成長階段,應結合學科特色創新性地設計專項學術訓練,逐步引導經管類碩士提升自身的學術創新意識。及時更新相關技術類課程內容,以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培養過程中,高校還要加強對各教育環節的監督力度與管理力度,打造規范的碩士培養模式。
優化學術環境和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氛圍也不容忽視。科研需要長期的知識積淀,優良的學術環境會引導碩士踏實地開展學習和研究活動。合理利用結果導向評估碩士的學術貢獻,適量考慮將碩士在科研過程中的努力納入評價體系,緩解碩士科研初期面臨較大的論文壓力。當然,對于漠視學術要求的碩士,高校要予以警告,并要求其整改。
3.2 導師要強化責任意識
碩士導師作為碩士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全方位地影響著學生的學業與科研。導師要在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方面作出示范,將誠實守信和道德教育融入培養過程,并且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社會,將研究深入社會發展的過程,將所學知識和所探究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需求[3]。在引導教育碩士的過程中,導師可以靈活運用智能系統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碩士導師靈活運用智能系統能得出針對性的個性化引導策略,輔助培養或者提高碩士的科研能力,提升其對科研學術的投入度。這有利于解決經管類碩士教育過于模式化和固定化的困境。
3.3 經管類碩士要增強對學術角色的身份認同感
經管類碩士在校期間通過認真參與各種學術活動和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充分認識到學術規范的嚴肅性,不斷將學術人格內生化。碩士在學術能力發展的初期,需要模仿學習各種科研技能。這需要碩士在模仿的基礎上融入獨立的思考,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與數量模型等方式進行轉化,并與所學的知識體系進行多方面對比吸收,在大量自主科研訓練中達到熟練運用。面臨科研上的難題與阻礙,碩士除了主動與課題組其他成員一起討論,還可在各類虛擬學術社區中積極尋找互相認可的“學術搭子”一起在線探索前沿科研知識。
3.4 運用大數據技術防范學術失范現象
“大數據+機器學習”構建的人工智能分析檢測平臺,可以較準確地檢測出隱性的學術失范行為。未來,學術工作中大規模地使用這種工具,便可以更高效地防范更隱蔽的學術失范行為。
3.5 產學研聯合培養
將知識能力與社會實踐相匹配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術創新,防范學術失范,培育出優秀的經管類應用型人才[4]。高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數字化商業模式的實務實訓,搭建仿真應用場景和實驗平臺,將相關特色企業的商業理念、業務流程、項目模式融入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時刻關注經濟和教育中的實時變化,動態更新教學實踐內容,不斷拓展最新和最典型的案例,緊密結合大數據產業發展技術,逐漸提升綜合型、交叉型和創新型實踐項目的比重,用真實的商業案例打造有指導意義的實訓項目,切實提升碩士對復雜的現實經濟管理問題的認知程度和解決能力。
依托多種大數據平臺,高??陕摵掀髽I和科研院所打造“學科—團隊—項目—平臺”模式,整合多種資源,將學科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對接。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通理論研究、實際應用、產業化生產之間的通道,并支持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合作和教育項目合作。碩士的眼界和思維區域在豐富的活動和實踐中得到拓寬,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擁有大量素材進行學術創造,有利于規范的學術研究。
參考文獻
[1] 武曉峰,王磊,張穎.我國研究生學風和學術道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3):18-23.
[2] 向玉凡.制度路徑下研究生學術失范治理初探[J].高教探索,2017(8):67-72.
[3] 李思思,ChangZhu,李莎莎.大學教師的學術權力感知何以促動建言行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6):54-64.
[4] 呂英,黎光明,鄭茜.產學研融合視域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路徑——基于雙案例的對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