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依據Foord教師職業發展同心圓理論,以“三教”改革為立足點,借鑒賽道特點,創新中職語文教師“五會”發展理念,即以會學習、會研究、會創新、會服務、會育人為主要內容,通過目標制定、路徑實施、評價激勵,打造“五會同心圓”教師成長模式,以促進教師增值賦能,獲得職業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 五會;中職;語文教師;成長賽道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26
"Five Skills Concentric Circles": Opening up a New Track for the Growth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Reform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ake Shaoxing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Foord's theory of concentric circles in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taking the "three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draw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k, and innovating the "five skills"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he main content is to learn, research, innovate, serve, and educate people. Through goal setting, path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incentives, the "five skills concentric circles" teacher growth model is created to promote teacher value-added empowerment and achiev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five skill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growth track
在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背景下,激發語文教師的內驅力,促進其自我實現與發展,更好地擔當立德樹人的使命顯得至關重要。但從人才培養來看,中職語文教學仍存在重知識、輕實踐的“普高化”傾向。許多語文教師授課以傳統的課堂講授、課后刷題居多,思考探究、實踐活動偏少,這種培養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工作狀態來看,許多語文教師存在著一定的職業倦怠感,這種倦怠感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心理健康,磨滅了教師的教學熱情,打擊了教師的創新精神,進而阻礙教師的職業成長。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以“三教”改革為立足點,集聚學校優勢資源,為中職語文教師構建成長新賽道。
1 找準賽道定位,提出語文教師“五會”發展理念
賽道的定位如同設計一場比賽的規格與內容。對于中職語文教師來說,其定位是制訂成長目標,確定好未來發展方向。Foord教師職業發展同心圓理論指出,教師的職業發展與學生、同行、學校的關系如同一個同心圓,一環套一環。依據這一理念,本文提出中職語文教師“五會”發展理念:即通過會學習、會研究、會創新、會服務、會育人層層遞進,助力教師增值賦能,獲得職業成長。一方面,關注語文教師的業余生活,引導其開展學習、研究和創新,以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職業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中職學校的“職業”特性,鼓勵語文教師從事社會服務,推動其跨界融合、協同發展,涵養職業精神;雙線交織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2 發揮賽道優勢,設計語文教師“五會”發展路徑
賽道的優勢是讓每一位參賽選手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的培養必然要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基于此,設計會學習、會研究、會創新、會服務、會育人的“五會”發展路徑,打造語文教師成長新賽道,讓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找到自我實現的坐標。一方面,縱向貫通,從會學習到會育人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實現了對教師的全鏈式培養;另一方面,橫向融通,“五會”之間互相聯系,彼此滲透,實現了對教師的全方位培養。
2.1 會學習,打好教師成長基礎層
學習是語文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一是仿中學。組織各級研修培訓,如以省師訓平臺和校本研修為載體,以專業必修和定制選修兩種形式開展語文教師培養,促進教師模仿學習,夯實教學基本功。如組織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基于課標的語文專題教學培訓、語文統編教材培訓等多種培訓,為不同類型的語文教師量身定制學習內容。二是踐中學。組織各類教學交流與展示,如公開課、講座、主題發言等,通過“三學三曬”,即“學知識、學方法、學技術”和“曬課堂、曬才藝、曬業績”,讓語文教師在“學、趕、比、超”的展示實踐中不斷充實自我,提升教學能力。三是自主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教師參加高學歷進修和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考級,提高教育教學素養與水平。
2.2 會研究,抓好教師成長提升層
研究是對教育教學問題的進一步探究與思考,是語文教師在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一是以課例、案例研究為抓手,引導語文教師關注“問題與改進”,對課堂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撰寫的教學隨筆、育人心得、優秀課例、教學案例等,或進行交流,或匯編成冊供學習借鑒;二是以論文、課題研究為推動,搭建四級研究網絡,即通過“校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層層推進,并通過“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行動研究”層層落實;營造動態開放、互動活潑的研學氛圍,激發語文教師的學習興趣、實踐欲望和研究思維,提升其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能力。
2.3 會創新,搭好教師成長拓展層
創新是教育教學的靈魂。引導語文教師立足“三教”改革,創新常態課堂,創設職業情境,引進混合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學習、訓練和實踐,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鼓勵語文教師跨界融合,齊心協力建設教學資源,編寫校本教材,開發“五個融通”課程(文專、文創、文史、文旅、文賽)。其中,文專融通指語文與專業相跨界,如開發“藥品營銷專業口語交際實訓”“紅樓夢中的會計學”“詩話古建”等課程;文創融通指語文與創新創業相聯系,如開發“跨學科創意表達”“扎染宣傳文創”課程;文史融通指語文與學校發展歷史相結合,如開發“紹興中專立文化解讀”課程;文旅融通指語文與旅游相對接,如開發“語文行天下”課程;文賽融通指語文與“面向人人”語文賽項考點相匹配,如開發“語文‘面向人人’在線課程”;這些課程既豐富了語文學習資源,也提升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2.4 會服務,做好教師成長延伸層
“教育要為社會服務”。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鼓勵語文教師做好社會服務“四進”。一是服務進企業,以“經典吟誦”為媒介,用古詩新唱的形式,將古典文化帶到學校合作企業,豐富企業文化生活。二是服務進鄉村社區。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以“文創宣傳”為紐帶,為村民的鄉土特產、非遺作品、手工藝品等撰寫簡介、廣告詞,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以“愛心義教”為引擎,送去“經典閱讀”“口語交際”“微寫作”“書法”等語文實用課程,為社區傳播正能量。三是服務進中小學。以“四點課堂”托管服務為重點,開設“繞口令”“趣說修辭”“神奇的回環詩”等語文趣味課程,為促進職普融通盡一份力量。四是服務進薄弱地區。參與東西部協作,鼓勵語文名師、骨干教師赴四川馬邊、云南瑞麗、新疆阿瓦提等地支教,分享語文教學改革經驗;助力山海協作,與遂昌、泰順、蒼南等地職校開展全面結對,促進語文教學的交流與互動。
2.5 會育人,筑好教師成長目標層
會學習、會研究、會創新、會服務4種途徑,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讓教師會育人,增強教師的職業勝任力,獲得自身職業成長與發展;進而激勵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努力。會育人包括教育、教學兩個方面,既有對教學質量的考核,也有對德育成果的評價,鼓勵優秀語文教師脫穎而出,形成人人創先爭優、教育教學厚積薄發的良好局面。
3 借鑒賽道特點,構建語文教師“五會”發展評價
在確定中職語文教師發展理念和培養路徑的基礎上,借鑒賽道硬度、弧度、彈性、耐磨性等特點,從方向引領、競爭超越、診改提升、制度保障等角度去科學設計“五會”發展評價體系,全方位評價語文教師的成長發展情況,以實現從“目標―路徑―成效”的培養閉環。
3.1 根據賽道規則的特點,設計“五會”評價指標,讓教師成長有方向
賽道需有一定的規則,以確保比賽公平公正。對語文教師的評價也應如此,要有一定的剛性原則,讓教師通過評價有所收獲,進而激發教師的內驅力。因此在評價內容上,設計會學習、會研究、會創新、會服務、會育人5個維度,每個維度下分別設置若干評價項目。如:會學習維度下設平臺培訓、校本研修、交流展示、考證考級等評價項目,會研究維度下設教學反思、案例提煉、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等評價項目,會創新維度下設教法改革、資源建設、教材編寫、課程開發等評價項目,會服務維度下設服務企業、服務鄉村社區、服務中小學、服務薄弱地區等評價項目,在育人維度下設教學質量和德育成果兩個評價項目。每個評價項目之下又設有一個或若干個評價指標,內容囊括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以科學合理地對教師開展全方位評價。此外,除正向指標外,還設有師德師風反向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
3.2 根據賽道弧度特點,設置“三階”評價梯度,讓教師超越有途徑
賽道有一定弧度,有實力的選手往往能通過“彎道”超越,后來居上。在評價指標的難易度上,分別設置“達標、提升、創優”三階增值評價梯度,給予語文教師更多選擇。如在“會學習”評價維度下,“平臺培訓”和“校本研修”評價項目為達標指標,教師完成相關培訓任務即可。“交流展示”項目為提升指標,下設公開課、主題發言、校際交流等評價指標。“考證考級”項目為創優指標,下設職業資格技能等級提升和學歷等級提升兩個評價指標。三階指標由易至難逐步遞進,語文教師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對標完成不同梯度的任務。倡導教師努力上進“彎道超車”,加速個人成長。此外,在評價方式上,采用教師自評、系部復評、處室核評、學生評教等多元化方式,把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等相結合,給予教師成長更大的成長空間和自由度。
3.3 根據賽道彈性特點,開發大數據評價系統,讓教師診改有依據
賽道適度的彈性和恢復力可以減少體力消耗。借助學校大數據評價系統,各項數據可進行自動處理與動態反饋,能減少語文教師許多不必要的消耗。“五會”評價每個維度的考核,均可根據教師獲得的指標條次多少劃分為A(優良)、P(合格)、E(基本合格)、D(不合格)4個等級,通過數據平臺,其結果按A>P>E>D自動排序,以精準反映教師當前的發展水平,既能讓語文教師發現自我成長軌跡,又便于其后續進一步診改提升。同時反饋結果還直接應用到教師崗位聘任、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工作中,側重于對語文教師的正向激勵。
3.4 根據賽道耐磨性特點,制訂相關制度,讓教師評價有保障
賽道的耐磨性指它可以滿足長期高頻率的使用需求。“五會”評價體系也需要制度支撐,以保障其長期順利進行。根據“五會”評價維度,分別制訂或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會學習維度中的《語文教師培訓管理制度》,會創新維度中的《語文教師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項目孵化辦法》,會服務維度中的《語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行動計劃》等。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發揮評價體系的診斷、激勵、反思等功能,使評價過程成為發現教師參與、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為語文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從“五會”發展理念到發展路徑,再到發展評價,構建了中職語文教師的成長賽道,實現了教師的一體化培養。首先,科學規劃成長目標,從會學習到會育人,推動語文教師的職業成長;其次,合理設計成長路徑,從基礎層到目標層,為每一位語文教師鋪設成長路徑,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再次,科學設計評價體系,全方位評價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績效,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21-01-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2] 涂宇明,李濤安.五個同心圓理論與中醫藥院校復合型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模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1):86-88.
[3] 顧益明,祁黎.中職學校“五會”幸福教師培育的創新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0):93-96.
[4] 鄒晶晶.教師發展視角下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改革探究[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3(6):78-80.
[5] 王海霞,時斌,田建偉.初中教師核心素質模型建構及現狀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6):143-147.
[6] 陳潔.團隊功能發掘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路徑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23(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