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全育人”理念與協同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將這兩個理念有機融合,從而針對性、實效性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文章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施要求,總結了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并從育人主體協同、育人過程協同、育人資源協同三個方面闡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31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upling.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se two concepts can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o carry out targeted and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words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ee-pronged parenting;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新時代背景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創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背景下,高校需要立足“三全育人”視角,探索思政教育資源協同育人的機制與方法[1]。為應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新情況與新問題,有必要結合“三全育人”理念,統一育人主體、耦合育人過程、整合育人資源,科學開展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實踐,實現育人工作的全員化、全過程化、全方位化,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取得更理想的思政教育成效。
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施要求
1.1 “三全育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相結合
從育人理念層面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協同機制的落實,要突出育人主體的多元性、育人過程的整體性以及育人措施的全面性。高校要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綜合多種不同元素,打造一個多維化、動態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在高校內部各個部門及崗位的通力配合之下,完成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理念包含三方面的內涵,分別是全員性、全過程性與全方位性,強調通過整合育人的主體、要素、資源,凝聚成具有共同育人目標及方向的育人力量,從而展現協同效應,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2]。“三全育人”與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相結合,在實現育人主體協同、教育活動協同以及教育資源協同的基礎上,搭建一個不受時間限制的協同化教育模式,從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1.2 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認為,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有機體理論是相互對應的。從個人層面來看,人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其需具備參與社會活動所必需的各項能力,做好自己所擔負的工作職責。而從全面發展的層面來看,每個個體均要自主挖掘自身的潛在優勢,主動適應各個社會領域的要求,在社會動態發展的同時逐步實現自身全面發展[3]。“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實踐要將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融合其中,從大學生個人發展、社會動態發展兩個層面組織與實施思政育人活動。首先,通過多元化的德育、體育、勞育活動,充分挖掘大學生的潛在能力、個性特點。其次,高校教師、管理及服務人員等教育主體均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并根據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立足社會發展環境,推動大學生個體發展,通過對接個人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最后,高校還要引導學生對社會動態性進行積極探索,從而促進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發展。
2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教育主體協同性不強
“三全育人”視角下,除了輔導員以及班主任以外,專業課教師、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均應擔負思政育人的職責。按照全員育人的要求,這些育人主體要協同配合、共同發力,從而提高思政教育育人成效。然而部分高校的育人主體存在育人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沒有明確自身所擔負的育人職責,高校也沒有創建一個各教育主體之間協同工作的良性機制。
2.2 教育過程協同效果不佳
將思政教育貫穿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是“三全育人”的要求。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育人環節的覆蓋并不全面,且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性也相對較差。縱向分析發現,高校一般較為重視新入學大學生以及即將畢業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而對于大二、大三學生的思政教育開展深度有所不足。新生入學后,除了入學教育外,高校還會組織愛校榮校、價值觀引領為主題的多元化思想政治課程,思政課程的開展較為豐富與密集。針對大四畢業生,高校會組織開展豐富的思想教育活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從而為畢業生選擇適合的崗位、科學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提供幫助。對于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高校雖然也會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但多采用主題班會形式,或是在專業課中融合相應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得系統性不強、整體性不高。橫向分析發現,高校思政教育獨立開展,社會、學生家庭的配合度不高。面對新時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大學生可以便捷獲取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因而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日益突出,且放假期間家庭教育也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影響。高校、社會、家庭未有效銜接,會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質效帶來不利影響。
2.3 育人資源整合利用不足
多維度、內外協同、線上與線下整合,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關鍵路徑[4]。然而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育人資源整合、銜接方面有所不足,未能創建內外協同化開展思政育人的格局。一是高校未充分展現出課程資源協同效果,沒有結合課程思政目標設計思政課程,導致思政教育側重理論,而思政教育實踐則被忽視。二是在網絡信息化影響下,高校未能構建良好的思政育人文化,雖展開了部分文化宣傳活動,但內容單一、枯燥,且過于迎合潮流及學生興趣,未充分融合校風校訓,文化價值取向單一,無法提升育人效果。
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3.1 打造“三位一體”的教育主體協同機制
整合各個職能部門及機構,創建聯動育人機制,可以凝聚力量,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深入開展。高校專業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輔導員均屬于思政教育的主體,各育人主體需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
3.1.1 管理主體的協同
高校管理層要科學劃分管理層的思政教育工作職責,創建完善的評價與激勵制度,以激發出黨政工作者、輔導員、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政教育內驅力,從而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保障[5]。
3.1.2 教育主體的協同
首先,要統一教育主體的教育理念,使各專業教師認識到自身在協同育人中承擔的責任,形成良好的協同育人觀念,自覺履行自身職責,加強與其他專業教師的溝通交流,在專業課教學中主動融入思政元素,轉變以往被動參與思政教育的局面。其次,要統一各教育主體的教育目標,從而凝聚與團結育人力量。要引導教育主體認識到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開展“五育”活動,準確把握思政教育規律,了解學生成長發展規律,以課程融合作為切入點,通過科學的考評機制評測專業課思政育人成效,從而促進學生品德素養的全面發展。最后,高校還要構建一體化育人平臺,為教育主體整合共同教育資源、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3.1.3 服務主體的協同
后勤服務部門擔負著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順暢開展提供服務的職責,為實現服務主體的有效協同,高校需要將育人元素融合于后勤服務工作之中,創建一個廣大師生共同溝通交流的平臺,科學評測師生對于后勤服務的滿意度,督促后勤部門協同配合,全面履行服務責任。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勞模評選活動,將部分服務人員樹立為勞動模范,發揮后勤服務人員對大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
3.2 創建內外一體化教育過程協同機制
3.2.1 實現學生所有學業階段的育人協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屬于系統化工作,要以學生成長規律、不同教育階段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在學生所處的各個學習階段中有機融合“三全育人”理念,從而實現縱向上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過程融合。針對大一新生,要著重強化大學生提升自身政治素養的主動性,激發出大學生主動強化科研能力的意識。針對大二、大三學生,則可組織多元化的實習實踐活動或志愿服務活動,使之在實踐中逐步提升社會責任感。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則要給予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還要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實習實踐指導服務,使其產生良好的服務與奉獻意識,并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與價值觀。
3.2.2 實現各個教育場景的育人協同
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過程中,要將社會、家庭納入思想政治育人范疇,在學校、社會、家庭三方有機協同下,將思政教育貫穿學生社會參與以及家庭教育各個階段,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多元融合化、多維立體化開展[6]。一方面,高校要實現校企理念的協同,圍繞立德樹人這一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務,將協同育人作為著力點,由校企共同提供資金資源,打造校內及校外實踐基地,并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其他社會組織展開協作,以提高社會效益為導向,創建利益共同體,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創建一個學校與社會有機協同的聯動育人機制。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應加強家校溝通,創建穩定、通暢的家校交流通道,統一家校育人思想,在雙方育人優勢同步展現下,形成育人合力,由輔導員及時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而家長則及時向輔導員反饋家庭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家校雙方能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及思想,在家校共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
3.3 創建一站式教育資源協同機制
首先,要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效協同,創建課程育人共同體,打造思政課程與專業課、通識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明確教學與育人的關系,以課堂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不斷優化與完善思政課程,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專業課、通識課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增強各門課程思政教育的銜接性。其次,要實現網絡學習與文化熏陶的有效協同,加快高校網絡陣地建設速度,以互聯網平臺作為思政教育的第二空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利用網絡展開多元活動,潛移默化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與行為。
4 結語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性、整體性開展的教育工作,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應協調好整體及局部之間的關系,凝聚各個教育主體的力量,立足橫縱兩個方向,對大學生所有學業階段、各個育人場景進行全面整合,在學校、社會以及家庭教育各個環節中科學開展思政教育,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網絡學習與文化熏陶、科學研究與實踐歷練三個方面的有效協同,以便全面整合思政教育的各項資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開展提供保障,進而在“三全育人”理念、協同育人方法應用下,培育出技能、品質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周艷紅.“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新格局構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3.
[2] 耿海倩.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育人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
[3] 謝志芳,邱新龍.“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2(10):65-72.
[4] 劉學茹,唐藝軍,趙書穎.“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協同育人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J].現代職業教育,2022(6):61-63.
[5] 張小云,劉青山.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各類課程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9(3):74-78.
[6] 郭培勝.“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課程思政教育途徑探索——評《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論與實踐》[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8):2479-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