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大會主持人是與召集人相關聯的一個主體,并非董事長的兼職,因此以相對完整和清晰的規則將主持人的職責、應知應會、行為規范加以明確,將大大有助于主持人高質量地履職盡責
每年的5月,都是各家上市公司年度股東大會召開的時間。股東大會上,擔任會議主持人的公司董事長,有的怒斥中小股東眼中只有分紅沒有“格局”,有的致歉投資人沒有賺到錢,有的表態高管都是股東“打工仔”……凡此種種,讓股東大會更像是上市公司管理層面對資本市場的懇談會,或是某些知名企業的投資者嘉年華,似乎與股東行使權利、審議公司重大事項的股東大會定位有些偏離。
值此公司質量亟待提高、公司治理亟須優化的新時代,開好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或許是中小投資者保護更為實際的切入點。作為股東大會重要角色的主持人,在會議期間及會議的前前后后,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卻似乎少有人關注。
迷失的主持人角色
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7月1日起將施行的新公司法已將“股東大會”改為“股東會”,鑒于上市公司相關規則尚未修改,故本文沿用舊稱),按照會議召集的時間,可分為年度股東大會和臨時股東大會,按照召集的主體,可分為由董事會召集的常規會議和由監事會或股東召集的特別會議。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事關股東的提議權、提案權和會議的召集權,是股東大會會議規范運作的重點。
公司法規定,股東大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的,董事長主持;在董事會、監事會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大會會議職責的,分別由監事會、符合規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召集人和主持人均為股東大會程序的重要主體,均須在會議記錄等文件中明確記載。公司法條文未對會議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分別界定,由監事會、股東召集的臨時股東大會,就由監事會、股東來主持。而且在監事會職權的規定中,公司法還列示了一條“主持股東會會議”。
會議的召集不同于會議的主持,召集主要是接收召開會議的提議和提案、審查提議與提案、發出會議通知。董事會、監事會和一個或多個股東,履行會議的召集程序不存在問題。但是會議的主持,必須由一個自然人來組織會議程序,正如董事會召集的股東大會會議,不是由董事會主持而是由董事長主持。但令人不解的是,監事會召集的會議卻是由監事會而非監事會主席來主持。法律規定有權召集股東大會的股東,是“連續九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如果股東是公司或合伙企業,如果股東是多個主體,又該如何主持會議?
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中,都明確規定由監事會自行召集的股東大會主持人為監事會主席或副主席或推舉的一名監事,股東自行召集的股東大會由召集人推舉的代表主持。非上市的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監事會或股東召集股東(大)會時,如何確定主持人則無章可循。公司法關于股東和監事會自行召集股東大會的條款,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同一條款之中,如果召集的規定為強制性規范,主持的規定卻是任意性規范,在立法上令人很難理解。
就上市公司而言,股東大會的召集人為董事會、監事會與股東,相應的主持人則為董事長、監事會主席與股東代表。在公司治理實務中,召集人與主持人的不同有如下現實意義:
二者的權利基礎與義務指向均不同,在股東大會會議程序中應相互獨立。召集人的權利來自法律規定,在公司法的設定架構中,股東大會會議常規的召集人就是公司治理的中樞——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作為法律規定享有召集權的主體,分別通過召集股東大會來行使監督權和股東決策權。召集人的義務指向相對模糊,其召集須合法合規,召集人要確保所召集會議的完成。
主持人的權利來自法律規定和召集人約定這樣雙重的基礎。董事長和監事會主席的選舉實質是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共同的約定,股東代表的推舉則是更為明確的共同約定。但這種約定只是對主持人職責的約定。主持人的義務指向清晰,其必須在已啟動的股東大會會議程序中全面履行職責,這一“主持”的工作職責指向特定的一次會議。
我們可以看出,更具權利人屬性的召集人與更具義務人屬性的主持人是獨立的兩個主體。主持人需要面對的是本次會議的整個程序,保證會議依法依規完成,主持人追求的是會議程序而不是會議審議的某個結果,主持人從其立場上需要與召集人相獨立。
二者在權責轉化和程序演進上存在關聯,在股東大會會議程序中須保持協調。由于組織上的高度關聯,主持人與召集人天然存在一體化的傾向。但召集與主持,是兩個遞進但不同的會議程序,存在著召集人權利結束與主持人權利的開始,股東大會會議有效性的責任也由召集人轉至主持人。這種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關系,要求主持人作為后續程序的實施者和個體,要“瞻前”且“顧后”——既要關注召集程序中提案、通知等股東大會的確定內容,又要考慮后續會議召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實體爭議與程序問題。只有保證合法合規地順利完成會議程序,前期的召集程序才有意義。
股東大會主持人的另一個“迷失”,是主持人職責與其董事長或監事會主席職務的混同。在股東大會召開程序中,擔任主持人的公司董事長,只對本次會議的程序負責,不能以“董事會的代表”“公司管理層的代表”自居;監事會主席也不能繼續其“監督機構代表”角色,而應作為股東大會程序的執行者和管理者,按照議事規則主持會議順利完成程序。在股東大會上,主持人即使作為董事會代表或監事會代表做年度報告,也應明確其作為主持人與匯報人的不同身份。筆者建議在股東大會上,當董事長主持會議時,宜由副董事長或適合的其他董事代表董事會來做報告。
缺失的股東大會主持人規則
股東大會主持人,在公司法以及公司治理規則中一直都未被各方關注。公司法(2018年修正)關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持的規定共兩條:一是第一百零一條規定股東大會各種召集和主持的安排,二是第一百零七條規定主持人在股東大會記錄上簽名。關于有限公司股東會主持的規定也有兩條:第三十八條規定首次股東會會議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第四十條規定股東會召集和主持的安排。這4條規定都只是明確股東(大)會主持的最基本規則。新公司法關于此內容的規定與公司法(2018年修正)基本相同。
除前文已論述的股東大會由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召集情況下主持人的確定,公司法規定了有限公司首次股東會會議的召集和主持主體為出資最多的股東,但對于股份公司首次股東大會即創立大會的召集和主持則未作規定,只是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承擔公司籌辦事務。發起人應當簽訂發起人協議,明確各自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股東大會前,公司章程沒有生效,發起人協議通常只約定公司設立的相關事項,對于創立大會的召集人和主持人鮮有安排。實際情況多是,發起人成立股份公司籌備委員會來組織創立大會的審議事項準備和會議通知,履行召集之責,籌備委員會主任或主席主持創立大會。
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中,對于股東大會的召集、召開、表決等都做了相當細致的規定。章程指引中對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議事規則的要求是:“詳細規定股東大會的召開和表決程序,包括通知、登記、提案的審議、投票、計票、表決結果的宣布、會議決議的形成、會議記錄及其簽署、公告等內容……”其中,并沒有提到“主持”。而在指導性極強的監管規章中,我們找不到股東大會主持人的職責定位,也找不到關于股東大會整個會議流程的規定。關于主持的規則,散落在會議召集和召開程序的條款之中。
各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議事規則,無一例外均照搬上述兩個規章的條文,并沒有本公司組織股東大會的具體規則。現實中,各公司股東大會資料里,有的僅有需審議的議案,有的有會議須知、會議議程,還有的提供本次會議議事規則。這些各具特色的做法,可以視為公司自治,但可能更多反映了股東大會實務規則缺失之下操作上的自行其是,受到影響的必然是股東們對于股東大會會議的知情權和決策權。正如美國議事規則專家亨利·羅伯特所說:“離開了規則,每個人都自由行事,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或許更直接受影響的應該是股東大會的會議主持人。法律和規章均以公司董事長為股東大會常設的主持人,即使沒有主持方面的實務規則,董事會秘書和董事會辦公室也會按照慣例操辦好會議程序,準備好主持人的發言稿。但由監事會或股東自行召集的股東大會,主持人為監事會主席或股東推舉代表,雖然中國證監會規章規定了董事會和董事會秘書“應予配合”,也只是明確了董事會應當提供股東名冊,其他如何配合則未作規定。
中國證監會規章規定,召開股東大會時,會議主持人違反議事規則使股東大會無法繼續進行的,經現場出席股東大會有表決權過半數的股東同意,股東大會可推舉一人擔任會議主持人,繼續開會。這種“現場罷免”條款,對主持人從另一角度提出了要求。一是職責上的要求:組織會議程序,保證股東大會順利進行;二是標準上的要求:遵守議事規則,保證股東大會程序合法合規進行;三是能力上的要求:主持人自身或其工作團隊精通議事規則,主持人在會議程序中嚴守中立原則,保證會議程序順利完成。
股東大會主持管理有待加強
筆者基于規則與實務的梳理,把股東大會的會議全流程分為三大程序。一是會議召集程序,包括:會議提議和提案,審查提案,確定召集人和主持人,發出會議通知。二是會議召開程序,包括:召集人會議登記,主持人宣布會議開始,主持人宣布出席股東和列席人員,主持人宣布議程,主持人組織審議(其中包括宣布提案名稱及其表決分類、逐項做提案宣讀和匯報說明、組織股東發言、組織董監高人員解答質詢),主持人組織表決(其中包括宣布表決規則、推舉計票和監票的2名股東代表和1名監事代表、股東簽署表決票、組織計票和監票、宣布表決結果),主持人宣讀決議,律師發表見證意見。三是會后程序,會議各方簽署會議記錄等文件,董事長和董事會秘書辦理信息披露,公司會議檔案管理。
在重視實體權利的思想指導下,現行法律和規章對于股東大會全流程的關注點,主要放在提案、通知構成的召集程序,以及股東決策的表決程序。股東大會主持人是與召集人相關聯的一個主體,并非董事長的兼職,因此以相對完整和清晰的規則將主持人的職責、應知應會、行為規范加以明確,將大大有助于主持人高質量地履職盡責。
股東大會主持人被“現場罷免”條款要求其不得違反議事規則,并賦予股東重新推舉主持人的權利,顯然作為行為標準的“股東大會議事規則”極為重要。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上市公司是否保障了議事規則的“易得、易見、易用”?目前各公司網站投資者關系頻道已不再對外披露最新的公司章程和“三會”議事規則,投資者如果在交易所網站檢索查詢,就會發現找到的只是近年議事規則的修正案(僅修改的條款);想得到最新的議事規則全文,必須找到修正案之前的議事規則全文,再根據修正條款進行全面更新。監管機構為什么不要求上市公司在股東大會資料中,提供股東大會議事規則最新版全文或其網址呢?
股東大會主持人的主持程序與行為,作為整個大會程序的一部分,都要遵循合法合規的原則,需遵守不同位階的法律規范,包括公司法和相關法規、證監會規章、公司章程以及股東大會議事規則。因此,對主持人的要求,不應僅以議事規則為限。股東應當以公共性的法律和規章,以及公司自行制定的章程和議事規則,綜合評定主持人履職狀況,來確定是否要求重新推舉主持人。
對主持人來說,精通議事規則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但作為會議程序的推進者,作為發言程序的掌控人,主持人還需要掌握股東大會的必要規則和主持的必要技能;同時,要組織好董事會秘書作為會議支持人員和規則解釋人員、見證律師作為會議程序合規專家,及時有效地解決會議主持中的各類問題。監事會和股東自行召集的股東大會,監管規章應明確董事會和董事會秘書在會議程序實施和議事規則遵行方面的支持義務。
實踐中,股東大會的主持,體現在對會議議程的執行和管理。中國證監會規定股東大會會議記錄應記載議程,但議程的具體內容、各議程的順序,則未作規定與指引。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股東大會資料中,有的提供全面的議程,有的只列明會議審議的各項議題,還有的干脆不提供。會議議程是主持人是否按程序組織和推進會議的一個依據,也是出席股東、列席董監高人員需要了解的會議基本信息。要求上市公司在股東大會資料中披露信息齊全的會議議程,是對股東知情權的尊重。
托馬斯·杰斐遜說過一段關于“規則”的名言:“只有有了規則,組織的決定才能夠協調一致、前后統一,不會隨著領導人的反復無常而反復無常,也不會被某些人的強詞奪理所操縱左右。對一個嚴肅的組織來說,必須時刻維護自己的秩序尊嚴和規范。”
這段關于規則的名言,理應成為股東大會會議主持人,特別是由董事長或實控人擔任主持人的一個基本認知,也理應成為公司治理規則建設的一個基本信念。
作者系北京上市公司協會董秘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