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的”是一種善意的、親切的狀態。友好的環境,充滿關懷,帶來舒適而愉悅的體驗,幫助人們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獲得身心的放松。于是,越來越多新穎的設計理念被提出,例如,友好型綠地、兒童友好型城市、兒童友好型城市開放空間、全齡友好型城市公園等。優秀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涌現,老少咸宜。這些建設成效得到了一些行業主管部門的認可,比如說,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在2022年發布了《關于加強全齡友好型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工作的指導意見》。從理念的提出,到作品的建成,再到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全社會對于友好的環境的期待和熱愛。
然而,仔細想一想,友好型城市綠地的建設還需要更全面的認識。首先,市民具有生理和社會的分異,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與他人有所不同。正是這些差異,人們渴望個性化的游憩環境。因此,如何權衡或協同各種游客需求的城市綠地功能,對于所有規劃設計和運營管理的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其次,在城市公園的使用中,存在著人們在場地使用中發生沖突的風險。風景園林師馬克·弗朗西斯(Mark Francis)在專著《城市開放空間——為使用者需求而設計》(Urban Open Space: Designing for User Needs,2003年)中提出,城市開放空間設計管理的核心是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調和不同使用者之間的矛盾。最后,城市綠地中的“使用者”不僅僅是“人類”,還存在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等。城市綠地作為一種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和環境交互的復雜的網絡。生物友好型城市或綠地、親生物城市,既能滿足居民親近自然的需求,恢復人與自然的聯系,還能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
毫無疑問,城市綠地是各種生物包括人類的生活家園。在這些生物之中,現在最應該關注的是“傳粉者”(pollinator)。它們普遍是昆蟲和鳥類,其中膜翅目蜂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傳粉者類群。除蜂類外,備受關注的傳粉者類群還有雙翅目的蠅類、鱗翅目的蝴蝶和飛蛾、鞘翅目的甲蟲等。這些傳粉者并非園林中的微型觀賞動物,它們鏈接了生物多樣性、農作物的生產以及生態系統的文化服務等。
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導致了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另一方面,由于現代農業集約化管理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傳粉者多樣性已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然而,城市生態系統因具有豐富的花卉資源和高異質性的棲息地,已成為傳粉者的庇護所;只要具備合適的條件,城市生態系統可以容納大量的傳粉者種群,增加生物多樣性。
城市綠地中的傳粉者的存在,重新破除了城市化進程中的建成區對鄉村景觀的隔離。這些昆蟲或鳥類可以來回于郊區的田野或城市的綠地,連接了觀賞的園林和生產的農田,為人類的食物的豐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可見,城市綠地不僅僅應該為市民的游憩服務,還應該成為傳粉者的棲息地。簡單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在城市綠地中減少硬化的土地面積、種植各個季節大量開花的植物、營造適宜的筑巢棲息地如草地和樹木、減少對草地的修剪頻率和保留原生的植被群落、搭建“昆蟲旅館”等措施,為傳粉者創造一個友好的環境。
總之,地球是一個奇妙的生命共同體,是所有生物的社區。城市綠地作為城市化地區自然資源最集中的場地,不僅僅是市民親近自然的場所,還肩負了維持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任。我們在討論友好型城市或友好型公園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在同一顆藍色星球上共同生活的生物,尤其是對人類的食物生產起到重要作用的各種傳粉者。城市綠地對“誰”友好,對“誰”關懷,這是值得風景園林師持續思考和回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