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致得體的“英倫風”,慵懶優雅的“法式風”,明艷大氣的“港風”......“海淀風”又是時尚界的哪陣風?
海淀是北京的市轄區,當地人有句戲言:“朝陽無存款,海淀無時尚。”其實,海淀人的穿搭大多與“時髦”二字毫無瓜葛,但因其不在乎所有時尚標準,反而自成一派。冬天地鐵站里清一色的黑色羽絨服,學校家長會上樸實無華的騎行沖鋒衣,人手一只取代了名牌包的帆布袋——沒有半點多余的設計,這就是最近火起來的“海淀風”穿搭,用網友的話描述:“土土的,很安心。”
穿衣風格老土的地區很多,為什么火起來的是海淀?關鍵因素可能是服飾與穿戴者之間形成的反差。“海淀風”穿搭的精髓不僅在于衣服本身的樸素,還在于穿衣者深藏不露的身份。海淀是一個以教育聞名的區域,高校和研究院分布密集。同時,海淀也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最早的地方。在給教育、科研留出充足的空間后,務實的海淀人留給時尚追求的精力并不多,這就造成了海淀人整體比較“老土”的外在形象。也正因如此,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灰頭土臉”的海淀人,很可能是清北的高才生、中科院的教授或某大廠的高端技術人才。所以有人說:“海淀人的體面不是穿搭給的,他們的奢侈品是畢業院校和工作單位。”這么看來,“海淀風”穿搭所彰顯的是一種精神豐沛的自足和不役于物的理性。
適用話題 消費主義、時尚、反差感、精神富足
1.穿衣風格背后的生活方式
大眾對某種穿搭風格的追求,往往反映了其對相應的生活方式的向往。穿上“多巴胺風”,仿佛心情能像身上的色彩那般鮮活亮麗;換上“知識分子風”,感覺自己也增添了幾分書生氣;身著“賽博朋克風”,舉手投足間似乎也透著獨特的未來感和科技感。然而,倘若不能真正將服飾背后的積極特質化為己有,各種風格的衣服與“戲服”又有何異?
2.對時尚的過度追求
在拋棄了所有時尚標準后,“海淀風”反倒自成一種時髦。“海淀風”的“走紅”提示我們要對時尚本身進行反思。作為消費文化的一環,時尚產業同樣受到許多學者的抨擊。以福柯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學者認為,人們對消費品趨之若鶩,實際上是一種被消費所形成的隱形權力支配的表現。消費主義經由大眾媒體的放大和擴散,逐漸演化為一種霸權,披著時尚的外殼迫使人們過度追趕風尚。而要在這股浪潮中保持理智,就應當秉持“君子役物而不役于物”的態度。
時尚、歷史與人性——張愛玲的《更衣記》
張愛玲酷愛時裝,也很會打扮,她對小說人物華美服飾的描寫更是精細入微,令讀者心馳神往。而在散文《更衣記》中,她言簡意賅地描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時裝的流變,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展現了舊時代女性的生活狀態和心靈世界,同時在文字間寄寓了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對時尚的絕妙譏諷。
談及古代貴族服飾的“鑲滾”和繁復紋樣,她評價道:“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這樣不停地另生枝節,放恣,不講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費了精力,正是中國有閑階級一貫的態度。”講民國時期服飾流變,她直言:“時裝的日新月異并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滯;由于其他活動范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里去。”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及作者獨特的生活閱歷賦予了《更衣記》強烈的文化氣質,也讓我們認識到,張愛玲對服飾細致地描摹之下,暗藏著她對服飾和文化極其深刻的理解。衣服從來不僅僅是布料,它把時代、觀念、經濟乃至人性都編織了進去。
(撰寫: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 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