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角是電視新聞報道中能夠選擇的新聞事實觀審方式,也是記者組織素材進行采訪報道的基本路徑。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新聞報道的視角選擇和運用對敘事策略、報道方式以及報道者角色定位至關重要。當下,如何在保持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媒介“看點”和“賣點”,是新聞媒體面臨的一大挑戰。
基于此,文章針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視角轉換及受眾參與空間的形成展開研究,認為媒體無論何時都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時關注報道質量和傳播效率。文章還指出,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挖掘新聞報道的新“看點”與“賣點”,意味著強調新聞報道的獨特性和吸引力,賦予新聞報道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新聞報道質量與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密切相關,而報道視角的選擇和運用直接決定新聞能否正確反映現實并有效傳達給受眾,因而新聞采編人員要提升專業素養,使新聞報道具有故事講述的“情趣”“理趣”和時代敘事的“韻趣”。
關鍵詞:電視新聞;視角;觀眾參與體驗;數字化傳播挑戰;多平臺新聞再造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00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字勞動:數字傳播時代的網絡用戶勞動實踐的變遷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FXWB018
新聞要用新聞事實說話,也不能離開新聞事實說話。但這并不等于新聞只能或只是描述新聞事實而不去表達觀點。在堅持“黨媒姓黨”的原則下[1],在數字化傳播時代,面對同一新聞事實,不同的傳播角色定位和媒介特性勢必會影響新聞使用事實的方式方法以及新聞敘事與敘述的個性化表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電視新聞媒體要想在新的信息傳播語境中發揮好媒介的職能作用[2],就必須提質升級,加強對信息語境的理解和闡釋,強化對新聞事實的挖掘,拓展新聞信息的深度、廣度,進而在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礎上形成媒介新的話語和新的“看點”與“賣點”。
近年來,受眾化報道贏得人們的喜愛,甚至“電視新聞的受眾化視角已經成了一種風潮,有著良好的發展趨勢”[3]。但是,隨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國務院新聞網、學習強國平臺等黨政信息發布平臺的普及以及各類自媒體、新媒體平臺的增多,傳統電視媒體的運作和新聞制作受到巨大沖擊,單一的信息發布和轉述已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跳出材料重新組織結構信息并從中提煉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心”和“重心”,把信源內容轉化成受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的新聞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4]。這種方法不僅將新聞從依賴原始信源轉向更深層次的再創作,賦予新聞時代性和引導性,還減少了信息的重復性,使媒體更加貼近受眾,創造出既統一又多元的新聞敘述。當下各地電視臺不斷推出的電視新聞專欄化報道《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5]所展現出來的新聞報道視角轉換以及媒介新聞報道意識,不僅體現了新聞行業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的新認知,還體現出“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謀劃和推動本地區本部門工作要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創造性開展工作,做到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6]的政治自覺。事實證明,只有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報道認知,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進而實現新聞報道的高質量發展。
從“新聞紙就是觀點紙”到“政治家辦報”,再到“黨媒姓黨”,無不體現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政治屬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挖掘新聞報道的“看點”與“賣點”,意味著強調新聞報道的獨特性和吸引力,使其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根本意義而言,就是要打通特殊性與普遍性在哲學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關鍵是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相互依存,沒有局部就無所謂全局,沒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7]。
新聞報道是由新聞采編人員具體實施和完成的。新聞報道的質量受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影響。如何把新聞講好、講得生動有趣、講出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和可聽性,并帶給受眾沉浸式體驗和參與空間,一直是新聞業務探索與理論研究的重點。
隨著新聞講故事觀念的建構和提倡,新聞要素如何提煉、新聞話語如何鋪排、新聞結構如何綴連等問題的處理,直接體現和反映了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實操能力。
新聞用事實說話并呈現新聞的觀點和立場,從根本上而言,是由新聞報道的視角及其視角選擇與運用所決定的。“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能否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主觀因素來講,關鍵在于人們能否堅持從實際出發,能否使主觀符合客觀。這既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同時也是媒介反映社會現實的根本出發點。”[8]
在電視新聞報道的演繹變化過程中不難發現,內聚焦、零聚焦日漸取代外聚焦,半知視角、內視角正在替代全知視角和外視角,電視新聞由記者主導的“他者”講述也正在被受眾參與的“我者”講述所更換。在“人民至上”觀念的引領下,“帶關系”的主觀視角的“跟背鏡頭”越來越難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續用和立足,客觀視點(觀眾視點)的“建制鏡頭”[9]得以流行開來。“建制鏡頭”的流行使記者必須身臨其境地參與新聞敘事,同時,攝像機作為記錄工具的角色也轉變為不干擾敘事,需要在報道中“隱身”。
在當下的電視新聞報道特別是“記者蹲點日記”類型電視新聞報道中[10],可以明顯觀察到一個趨勢:顯性的“畫外運動”正在逐漸淡出觀眾視線。這種變化不僅減少了觀眾對攝像機存在的感知,降低了對新聞敘事的外部干擾,而且還允許記者更深入地融入新聞故事,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和敘事的關鍵線索。這樣的報道方式不僅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反映了新聞工作者在報道素養上的持續進步。此外,不限于傳統“記者蹲點日記”報道的發展,近年來的趨勢還顯示了新聞發布會內容與新聞故事的結合、政府新聞發布與媒體報道的融合,這些都反映了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傳播動向,同樣值得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新聞既是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也是人類發展的歷史記錄[11],“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12]。作為新聞,既要追求細節真實,更要做到宏觀真實;既要從“小切口”[13]入手來報道新聞事實,更要能夠展現“大主題”,以細節反映大背景,準確反映時代變遷的主流脈絡和主流觀念,讓新聞與政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完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新聞報道的存在,說到底不外乎內容涵蓋與形式載體兩個方面。電視新聞作為音效和影像的語言存在以及媒介產物,理當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眾所周知,“情趣”指向一條新聞的語言是否有吸引人的情調、情緒、情感和力度;“理趣”指向新聞對敘事或敘述語言的提煉是否深刻和精辟,能否讓新聞以及新聞的內涵富有哲理和對事理的闡釋與分析;而“韻趣”則指向新聞中的視聽表達,有無聲韻之美、映像之美,是否具備新聞張弛有度的外在節奏和閉合流動的內在氣韻。回溯各地電視臺過往推出的電視新聞專欄化報道《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不難發現,諸多新聞不僅采用播前語的方式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相關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放置在視聽新聞之前作為提綱挈領式的、編前語式的新聞引領和新聞導出,彰顯出新聞報道時代敘事的“理趣”,而且通過對新聞事實的精心鋪排奠定了故事講述的“情趣”。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專欄式新聞報道結構與新聞傳播方式將政治理念與新聞事實有機結合起來,讓新聞報道具備了有無相生、虛實相生、嚴絲合縫的“韻趣”。可以說,在信息碎片化、現象化的傳播語境下[14],在新聞評論日漸彰顯其重要性的媒介實踐活動中,電視新聞報道正“述”“評”兼備,通過宏大敘事與微元敘述辯證有機的整合和傳播,牢牢把握著輿論的主導作用和引領作用,改變著受眾接受新聞的思維方式和事物認知習慣。
當前,“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傳統的單向鏈條式結構逐漸轉變為與‘計算機’領域類似的鏈狀網絡式結構。信息分布方式不再局限于單向流轉,而是通過信息流傳播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饋,實現新聞生產的智能再造”[15]。面對新挑戰、新任務、新使命,電視新聞報道不僅要實現多平臺、多渠道、多形態的新聞傳播,而且要再造新聞認知和新聞傳播的內容與形式。
在當今媒體環境中,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深度對于塑造公眾意識和引導社會觀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電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選擇和應用適當的視角,以及構建一個記者和觀眾都能共同參與的空間都至關重要。這是因為有效的新聞視角不僅塑造了新聞的敘事策略和表述方式,而且對于定義新聞報告者在敘事過程中的角色和參與程度具有決定性影響。這對于確保報道的客觀性、深度和廣度至關重要。
在新聞的采集和播報等環節,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針對性的深入研究對于把握新聞事件的真實脈絡極為關鍵。在具體的新聞實踐,尤其是對特定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提升觀察的細致程度,加強對相關議題的深入研究,并從中提取對新聞實踐有益的見解變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能夠對當前新聞報道有更深入的理解,還能夠為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趨勢提供有價值的、科學的、系統的分析、指導和預見,從而確立起一個能夠全面掌控報道過程的認知框架。因此,在新聞實踐中,深化研究和反思,從新聞事件和報道實例中提煉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項基本而必要的工作。
綜上所述,為使電視新聞報道工作達到更高的標準,新聞工作者必須關注每一個細節,從多角度深入探討問題。通過綜合性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最終實現新聞報道工作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鄭保衛.論黨媒“姓黨”的理論基礎及現實要求[J].中國廣播,2016(4):35-38.
[2] 陳新,李琛.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紀律性[J].新媒體研究,2015,1(16):64-65.
[3] 王玉謹.淺析電視新聞報道的受眾視角[J].新聞世界,2011(1):46-47.
[4] 任生,任軒.多形式宣講: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J].人民之聲,2022(11):18-20.
[5]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生動講述奮進故事[J].電視研究,2022(12):1.
[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OL].新華網,(2022-10-26)[2023-07-27]. http://www. 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6/c_1129080499.htm.
[7] 魏安雄.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J/OL].學習時報/理論網,(2023-03-31)[2023-07-27]. 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3-03/31/nw.D110000xxsb_20230331_3-A1.htm.
[8] 石革新.電視鏡頭的主觀性與客觀性[J].當代電視,2006(6):68-70.
[9] 梁麗成.作為媒介的電影:論電影對早期傳播學科的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9(9):102.
[10] 董兆瑞.電視新聞“蹲點日記”型報道的敘事話語分析:央視《新春走基層:小兒科無小事》系列報道談[J].新聞窗,2016(5):40-41.
[11] 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09-01(833).
[12] 明銘.新聞與歷史:關系的厘定[J].當代傳播,2003(3):29-31.
[13] 李衛芹.小切口與大背景:論選題的境界與寫作的角度[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3):27-28.
[14] 賀嶺,于程媛.基于UGC和OGC傳播范式下的信息碎片化現象研究[J]. 出版廣角,2017(14):72-74.
[15] 杜立喜,祁童語,段艷紅.智能再造,媒體嬗變格局下的新聞生產[J].新聞戰線,2021(22):23-25.
作者簡介 席石,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 楊逐原,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媒體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