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少數民族美食是中華美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電視節目中更好地展示我國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讓觀眾感受到色香味俱全的中華美食的魅力,體味到美食文化背后蘊藏的人情冷暖,喚起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美食文化自信,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
在傳播美食信息和飲食文化方面,電視曾擁有報紙、廣播等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新媒體的出現給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雖然少數民族美食節目是電視媒體“破圈”的關鍵,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如何繼續發揮自身特色、保持競爭優勢,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此,文章結合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發展沿革與概況,總結得出新媒體環境下觀眾對交互的個性化需求、多樣的宣推途徑以及文化賦能的形式給少數民族節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少數民族美食節目也存在同質化嚴重、宣傳方式傳統單一、受眾定位不明確、選題范圍狹窄等問題的結論。對此,文章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繼續以美食為載體,以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依托,深入融合多種元素,如脫口秀、競賽游戲和真人秀等;積極嘗試多元的傳播方式,借新媒體的“東風”,提升節目的知名度;進一步加強與觀眾互動,以便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拉近節目和觀眾的距離。
關鍵詞:新媒體;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發展策略;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010-04
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中,不同的氣候、地域、文化及飲食習慣,造就了以魯菜、川菜、粵菜、湘菜等八大菜系為主,各少數民族美食為補充的中國特色美食體系。
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獨特的美食傳統,通過電視節目的推動和宣傳,少數民族美食得以跨越地域的界限,進入大眾視野,并受到人們的歡迎。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既為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制作和傳播創造了機遇,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何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競爭優勢,是傳統少數民族美食節目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979年開播的《為您服務》是中國最早一批涉及飲食話題的電視節目,也是早期電視飲食節目的雛形[1]。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熒屏上涌現大量生活服務類節目。此時,獨立的電視美食節目也逐漸嶄露頭角[2]。
1999年,《天天飲食》節目開播,打破了過去在電視美食節目中只是由廚師簡單教授烹飪技巧的傳統節目形態,開創性地將烹飪與娛樂消遣有機融合[3]。
隨著各類美食類節目收視率居高不下,各地方電視臺也陸續推出一系列美食節目或紀錄片,開始有制作人把目光投向了少數民族美食這個領域,如《美食走四方》節目采用大量篇幅甚至分集介紹了朝鮮族、滿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和風土人情[4]。
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如《走進西藏!“食”萬八千里》《舌尖上的鄉村》等節目引入了綜藝元素和競技元素等,雖本質上是以美食為形,娛樂為內核,但也切實推動了美食節目的發展[5]。
央視、地方衛視和網絡視頻平臺推出少數民族特色專欄美食節目或專題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新疆味道》《蔚藍的故鄉》等,這類節目在不引入過多娛樂元素的前提下,通過能夠引發共鳴的敘述和精心雕琢的畫面,將一個又一個美食故事娓娓道來[6]。
這類節目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因而獲得了超高的收視熱度和觀眾口碑,也為美食節目樹立了金字招牌。
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更愿意以美食為載體,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群體;另一方面是節目組抓住了少數民族的資源和文化優勢,突出表現了少數民族獨特的食材和烹飪方式,也捕捉到了美食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是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觀眾對交互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現在的觀眾不再滿足于只做一個單向的、被動的信息接收者,他們想要更主動地參與到信息傳播當中,與節目組以及其他的觀眾進行互動與交流,乃至參與到節目的傳播過程中[7]。
對節目組而言,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文本分析、網絡調查以及大數據挖掘等手段,獲取受眾對節目的反饋,從而更好地了解受眾需求,為節目的形態與內容革新提供借鑒。
對于少數民族美食節目來說亦是如此,節目組要積極探討線上、線下的實時交流方式,拓寬與受眾的交流渠道,完善節目交互方式,以適應受眾的個性化交互需要。
例如,廣西衛視播出的一檔弘揚少數民族美食文化的美食節目——《民族美食匯》,其制作團隊帶領觀眾深入廣西的少數民族村落,體驗獨一無二的民族美食盛宴。在《民族美食匯》播出期間,發表了精彩評論的觀眾有機會收到節目組贈送的一套廚房電器,還有5套獎品供觀眾選擇,這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個性化互動需求。
(二)多樣化的宣推途徑促進美食節目走向融合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運用,拓寬了傳統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傳播途徑[8]。現在的受眾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搜集美食信息,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臺上參與美食話題討論,也可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觀看博主拍攝的美食短片,獲得更加獨特且個性化的體驗。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市場,少數民族美食節目若還拘泥于傳統制播方式,必將被市場淘汰。
所以,節目組要順應媒體融合的潮流,積極優化節目內容,調整節目的播放模式、宣推途徑。通過豐富的傳播途徑,擴大節目的覆蓋面,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例如,云南系列美食文化紀錄片《美食令》融合了云南民族民間飲食文化,以節令為線索記錄云南各地美食。該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在騰訊、優酷、愛奇藝等網絡平臺同步上線,并通過抖音、西瓜視頻等新媒體短視頻平臺的個性化和碎片化的視頻剪輯進行宣傳。這不僅豐富了觀眾的節目觀看渠道,還擴大了節目的受眾面。
(三)以美食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
飲食文化貫穿人類文明發展史,具有豐富的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在少數民族美食節目中,美食不單單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還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互。美食節目之所以能吸引眾多受眾關注,除了食物本身,與美食相關的故事是關鍵因素。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該節目側重展現人類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融入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以及相關的感人故事。透過美味佳肴,觀眾能感受到融洽的人與人、人與美食、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9]。
各個區域特有的氣候與地理條件,孕育出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飲食習慣,這既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共識,也是人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這彰顯了中國的美食文化自信,把各個民族的美食故事講得生動有趣,也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助益。
(一)節目形式和宣傳方式單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模式發生了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線上溝通方式實現信息傳播和互動。
一時間,網絡平臺上美食節目數量激增,并且節目類型豐富多樣。在形式上,它們開始轉向“美食+”的模式,涵蓋了明星、游戲、電商等多種元素。這使得傳統電視美食節目流失大批忠實觀眾,其市場占有率下降,生存狀況不容樂觀[10]。
新形勢下,少數民族美食節目也面臨巨大挑戰,節目組可以在遵循“內容為王”原則的基礎上,融合多種元素,打造特色IP。同時,節目組應在各大網絡平臺加強宣傳,豐富節目的傳播途徑。
(二)受眾定位不明確,導致受眾流失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對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獲取更多有新意、個性化的節目內容。
然而目前,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并未從現實角度出發對受眾進行定位,并未從傳統的大眾化傳播向分眾化傳播轉型。少數民族美食節目普遍存在目標受眾定位模糊的問題,個性化、定制化內容的缺失,進一步削弱了節目對受眾的吸引力。
(三)選題范圍狹窄,呈現方式單一
我國的電視美食節目所涉領域不廣,其呈現方式和主題選擇也較為單一。美食節目的呈現形式大同小異,基本圍繞“吃”這一主題進行,而且呈現“吃”的方法也比較固定。大部分美食節目主要集中在吃的地點、吃的方法以及吃的食物上,這使節目的多樣性和有趣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策劃團隊在策劃節目時僅停留于表面,一味用各種視聽語言去展示食物的色、香、味,卻忽略了深度探索美食背后的少數民族文化歷史。并且,沒有適當地在節目中制造沖突和矛盾,節目內容缺乏故事性。這大大降低了美食節目的吸引力。
(一)“內容為王”,多元素融合,創新節目形式與內容
對于少數民族美食節目而言,為了適應節目垂直化的發展趨勢,節目組必須深層次挖掘節目內容。另外,節目組要進行內容的交叉融合與創新,開辟新的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制作路徑。
美食與美食文化的融合,構成了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獨特魅力[11]。因此在創作這類節目時,節目組要精心策劃美食與美食文化的展示方式,從而提高節目品質。
例如,《廚王爭霸》以確保節目真實性為核心,融入廚藝比賽和競爭等元素,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同時,還融入了人文關懷和情節演繹元素,使節目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有效提升了節目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成熟,移動視頻用戶不斷增加,美食短視頻節目的熱播讓更多視頻制作博主將目光集中在美食領域,層出不窮的美食視頻搶奪著人們的注意力。
在此形勢下,美食節目呈現出更多樣態。比如,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傳播的《日食記》《黃小廚》《君之烘焙》等,具有短小即時、交互性強、娛樂化色彩鮮明等特點,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深受觀眾喜愛[12]。
(二)強化地方特色,提高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文化底蘊
在展現色香味俱全的少數民族美食的同時,少數民族美食節目還應體現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和地域風情,更好地呈現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美食文化、人文特色及其獨特的民族文化[13]。
例如,《蔚藍的故鄉》主要圍繞草原文化,呈現北方地域的自然景觀和多元民族的人文特色。其系列飲食文化節目《蔚藍的故鄉·小吃搜天下》,不僅展示了各地的特色美食,還融入人類歷史因素,如《布里亞特婚禮》和《阿爾山殺豬菜》等節目,充分展示了人類文化與美食的交融。通過仔細觀察和耐心探索,節目制作團隊創新制作方法,增強了節目的獨特吸引力。通過融合展示少數民族美食的差異性、地域性和特色,使節目更具吸引力[14]。
(三)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節目傳播形式
傳統的電視節目主要通過單向的方式與觀眾互動,觀眾更多的是被動地接收電視信息,但是蓬勃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為傳統的電視節目提供了技術支持,打破了這一現象,新一代的觀眾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參與者。
在此背景下,少數民族美食節目要主動創新傳播方式,邀請各方參與進來,以提升節目的人氣,加深觀眾對餐飲、服務、食品等領域的熱門話題的認識,解答觀眾的問題,增強民眾對消費的信心。
比如,《中國米食大會》這檔央視財經頻道的大型美食文化探索節目,在芒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的引導下,主持人謝穎穎和嘉賓王才林找到了“芒市春天的味道”——景頗族綠葉宴。他們與當地最有名的綠葉宴大廚石木介大姐一起,從采集野菜和削竹子開始,親身體驗了原汁原味的綠葉宴制作過程;《地寶當家》的公眾號推出了互動功能,關注公眾號即可參與約飯活動,廣大市民還可以通過平臺線上約飯,線下享受打折優惠。
(四)利用新媒體對節目進行宣傳
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美食節目應充分利用其優勢,更有效地與新媒體進行整合,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傳播平臺,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大規模推廣,以提升節目的知名度,擴大節目的受眾群體。利用短視頻或美食圖片等形式,剪輯節目精華,然后在抖音、微信視頻、微博視頻等平臺上進行展示和推廣,以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
同樣,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主持人或烹飪師可以開通微博賬號,每日定時發布和分享關于美食的知識、某道菜的食譜、節目的最新動態以及做菜經驗。這樣可以吸引大量微博用戶閱讀和分享,增強節目的宣傳效果,最終達到為節目引流的目的。
此外,還可以邀請一些明星參加節目,通過明星自帶的流量吸引更多受眾,從而達到推廣目的。
(五)融入直播元素,加強與觀眾互動
當前直播這種形式極受歡迎,這要求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積極開通新媒體直播,深化對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的推廣,加強與觀眾互動,拉近節目和觀眾的距離。觀眾可以隨時跟隨主持人的步伐去尋找美食,同時也能分享他們獨特的美食體驗[15]。
此外,烹飪師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烹飪直播,觀眾也能在直播中提出疑問或表達觀點,與烹飪師或主持人進行即時交流,從而提升節目的靈活度和現場體驗。
為了提高互動性和觀眾的參與度,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可以根據觀眾的偏好創建有趣的美食游戲。這樣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忠實的觀眾,還能讓節目在新媒體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制作團隊應堅持以美食為基礎,以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地域風情、人文特色為依托,深入融合多種元素,如脫口秀、競賽游戲和真人秀等,以情為經,以人為緯,用味蕾串起國人的人情態度,講好少數民族的美食故事。
同時,還應積極推進線上和線下融合,借新媒體的“東風”,合理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打破各種傳播媒介之間的壁壘,以便更好地展現節目內容的獨特性和文化內涵,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盛宴,為少數民族美食節目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發展空間。
此外,還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通過對受眾心理的精準解讀,運用大數據整合觀眾的日常生活狀態和情感需求等信息,打造出更能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節目,促進少數民族美食節目在傳承與創新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亞男.我國美食電視節目理念、形態及節目元素演變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2] 陳小娟.國內電視美食節目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4):20-25.
[3] 張浩,李安娜.中國美食紀錄片的發展歷程與文化表達[J].美食研究,2020,37(3):18-23.
[4] 李蔓.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敘事策略與情感表達[D].長春:吉林大學,2023.
[5] 鄭文華,王紅.明星美食綜藝節目的興起和創新發展[J].新聞知識,2016(7):41-43.
[6] 蔡卓楷.《舌尖上的中國》背后的鄉村情懷[J].電影評介,2012(15):87-88.
[7] 吳懿姿,劉朝猛,李炳昌.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9(2):54-56.
[8] 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3):108-116.
[9] 李怡穎.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美食節目的發展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3):171-173.
[10] 龔文芳.新媒體環境下美食節目的創新發展:以江西廣播電視臺《地寶當家》節目為例[J].中國報業,2022(11):84-85.
[11] 王俊超.當代美食類紀錄片敘事特點:以《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為例[J].藝術評鑒,2023(13):153-158.
[12] 劉洋.美食類電視節目對傳統飲食文化傳播的影響[J].記者搖籃,2022(3):123-125.
[13] 王蕾,黃竹蘭.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影響[J].采寫編,2018(4):46-48.
[14] 韓曉光,劉璐.少數民族地區美食節目發展探究:以內蒙古衛視《蔚藍的故鄉》為例[J].新聞論壇,2015(2):34-35.
[15] 徐毅豪,宋贊翰.新媒體語境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困境與路徑創新[J].視聽,2023(11):132-136.
作者簡介 徐曼,副教授,長春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黨支部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影視創作。 張秋燕,研究方向:影視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