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社交媒體是人們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廣泛傳播,嚴重危害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遏制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傳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采用文獻調查、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總結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狀況以及用戶和技術特性,闡釋虛假健康信息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分析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上擴散的特點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剖析用戶認知、情感和傳播環境對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傳播的影響,并從社交媒體平臺和政府相關部門兩方面提出治理措施,社交媒體平臺應追溯虛假健康信息來源、提升健康信息傳播可信度、監測異常健康信息流量、運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加強監管;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合理的辟謠和反饋機制、擴大健康信息平臺的影響力。文章旨在為有效控制虛假健康信息的惡意傳播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參考,從而凈化網絡環境,提升健康信息服務質量,促進健康事業的發展,滿足公眾的健康服務需求。
關鍵詞:虛假健康信息;網絡社交媒體;信息傳播;認知;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02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移動社交網絡中虛假健康信息傳播模式與控制方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P21YBZ113;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社交媒體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行為模式及干預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A0376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體語境下受眾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網絡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發布已從傳統媒體信息發布集中化轉向了多元化發展,并且用戶生成內容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網絡中的信息資源,但質量卻無法得到保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信息的需求日趨強烈。然而,用戶可以隨意生產、編輯或惡意發布虛假健康信息,導致真假難辨的健康信息充斥網絡。誤信虛假健康信息后受眾容易作出錯誤判斷,采取一些非理性甚至是錯誤的行為,從而導致嚴重后果。如何有效控制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傳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社交媒體
各類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為公眾使用網絡社交媒體提供了便利。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9%[1]。虛假健康信息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廣泛傳播受諸多因素驅動:移動設備和軟件的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對用戶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越來越低,促使自媒體爆炸式增長;網絡社交媒體的開放性讓用戶具有更加強烈的參與愿望,使得任何用戶都能夠參與健康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并且無須確認這些內容的真實性;網絡社交媒體中的群體效應也提升了信息的可信度[2];交互性是網絡社交媒體的顯著特征,用戶之間的弱關系推動了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與擴散[3]。
(二)虛假健康信息特征
虛假健康信息有其獨有的特征和受眾群體。網絡社交媒體上,不同主題的虛假健康信息表現出的基本特征較為相似[4],但這些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形式,更多采用圖片、圖像、短視頻以及網絡直播等多模態形式呈現,并以故事的形式來表達,具有更強的欺騙性和誘導性[5]。一些自媒體為了博取流量,將內容碎片化,舍去事件發生的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混淆事實和真相。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其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數據采集更加高效且互動性更強,使得虛假健康信息的生成和傳播更加復雜,生成的信息內容難以辨識[6]。受訓練數據集來源和質量,以及學習數據和主題的正確關聯性的影響,無法保障大模型訓練下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一)虛假健康信息傳播與認知
用戶是網絡社交媒體上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的主要參與者,其目的性、權威性、影響力以及行為特性決定了信息傳播的覆蓋面。用戶傳播虛假健康信息行為取決于他們對虛假健康信息的認知,他們會在認知的驅動下采取轉發、評論、進一步獲取等一系列行為。網絡社交媒體在個人層面上給予了用戶分享信息的機會和能力,若用戶感知虛假健康信息風險的能力越弱,則進一步傳播該信息的可能性越大[7]。
對于熟悉或接觸過的健康信息,主要依賴用戶認知中對相關內容的領域知識或者經驗。領域知識能夠幫助用戶根據信息的主題、內容等來進行比較、核驗,同時也需要對應的信息素養予以支持。生活中獲得的經驗能夠幫助用戶辨別違反基本常理的虛假健康信息,用戶采納并繼續傳播這些信息的可能性就會減小。對于不熟悉或未知的健康信息,主要依賴用戶認知中的思維分析能力。邏輯思維方式有助于增強用戶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8],對于接收超出認知能力的健康信息有重要作用,影響著用戶進一步處理信息的方式。認知能力也是不斷變化的能力,其可以通過學習等方式來增強,但可能隨著年齡增長和環境變化而下降。
(二)虛假健康信息傳播與情感
用戶的傳播意愿決定了他們的傳播行為[9],在認知基礎上,情感對用戶進一步傳播虛假健康信息有著重要的影響。情感包含積極、消極和中立三種不同的狀態,積極的情感會增大傳播虛假健康信息的可能,如用戶會轉發、點贊甚至評論,將其傳播給需要的群體;消極的情感則會忽略虛假健康信息;中立的情感則可能根據其他條件選擇性地處理虛假健康信息,如轉發給最近相關的個體。但如何針對情感因素來干預用戶對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行為,還有待深入探索。真實的健康信息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嚴謹性,而虛假健康信息在內容標題、表述形式以及情感上更看重是否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讓受眾接受,這也是其比真實健康信息傳播得更加廣泛和迅速的原因。
(三)虛假健康信息傳播與環境
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還與用戶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10]。用戶更愿意根據個人偏好融入與其觀點一致的網絡社交群體中,從而導致信息來源和視野受限[11]。例如,當某些健康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或者一些健康信息與他們的親友相關時,通過傳播消息來幫助親友的意愿就會大大增強。在網絡社交媒體中,不管信息真實與否,用戶分享的是他們認為正確的健康信息。各平臺基于用戶使用網絡的歷史數據進行精準推送,嚴重影響了用戶對虛假信息的識別能力[12]。隨著信息繭房的形成,平臺對陷入其中的用戶群體在一段時間內高強度地傳播同質信息,不斷強化用戶對這些信息正確性的肯定[13],從而提高了信息傳播的可能性。
(一)社交媒體平臺的監管
虛假健康信息直接關系到用戶的個人身心健康。社交媒體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和渠道,對其中傳播的虛假健康信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加強監管。
1.加強信息源追溯,對虛假健康信息進行分級。社交媒體運營平臺可以對健康信息進行標注,對于自媒體發布的健康信息進行溯源處理。健康信息在社交媒體上的發布需要打上分類標簽,標記其來源。對于發布虛假健康信息的賬號,可以根據該虛假健康信息造成社會影響的后果進行分級。對惡意發布虛假健康信息的賬號進行處理并上報相關部門。
2.提升健康信息傳播可信度。自媒體的公信力還遠遠達不到用戶的期待,可信度越高時,用戶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健康信息行為[14]。為提高網絡社交媒體中的傳播可信度,設定用戶傳播健康信息聲譽值,基于用戶產生和傳播有關健康信息的歷史記錄,判斷該用戶傳播的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同時,鼓勵更多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個人和團隊積極參與到網絡社交媒體中的健康信息傳播,開展正向引導,發揮專業特長,幫助用戶辨別網絡媒體中健康信息的真偽。
3.關注異常健康信息流量監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數據量爆炸式增長,其中就會伴隨著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對健康信息傳播態勢進行跟蹤,當傳播的數據量達到一定閾值時,需要積極進行正面反饋,啟動相關的審核制度。
4.合理運用新技術和手段。社交媒體上產生的數據量巨大,采用傳統人工審核方式存在效率低、耗時長等問題,無法及時識別虛假健康信息。當前,社交媒體平臺的推薦算法并不是針對內容的真實性進行推薦,更多的是同質內容推薦。當虛假信息被多次推送后,如果用戶對該信息沒有基準判別的情況下,形成錯誤認知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平臺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對內容進行提示或者屏蔽,也可以針對多模態的虛假健康信息提供多樣化的檢測工具,從而有效阻止虛假信息的進一步傳播。
(二)政府相關部門的治理措施
1.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自媒體絕不是法外之地”[15],對社交媒體平臺的監管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更加科學和規范,對惡意發布虛假健康信息和助推其傳播的平臺與賬號,追究其相關機構及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2.建立合理的辟謠和反饋機制。建立熱門虛假健康信息清單,在各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鏈接發布或定時推送,便于用戶對不確定的健康信息進行核驗。在辟謠平臺上開設健康信息類別的專欄,并進行大力宣傳,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群體,提供簡捷的交互界面,方便查詢。同時,基于該內容提供正確的導引,鏈接到官方的健康網站,使辟謠和健康信息素養提升聯動起來。
3.擴大健康信息平臺的影響力。構建權威健康信息渠道是以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為基礎,以官方名義發布和定期更新健康信息平臺列表,擴大其影響力。當公眾面臨健康信息無法識別的問題時,會有意識地從這些平臺獲取信息和資源,避免受虛假健康信息困擾。
網絡社交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虛假健康信息在當今網絡社交媒體上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往任何時代,其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社會穩定,加強對網絡社交媒體的治理具有重大意義。把握虛假健康信息傳播涉及的主體、媒介、技術、監管等各個要素,有助于更加精準地控制其傳播,充分發揮各個要素的健康管理功能,推動公共健康意識的形成,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3-22.
[2] 宋士杰,趙宇翔,朱慶華.社交媒體中失真健康信息的傳播、識別與糾偏研究[J].情報雜志,2023,42(6):162-169.
[3] 曾祥敏,王孜.健康傳播中的虛假信息擴散機制與網絡治理研究[J].現代傳播,2019(6):34-40.
[4] 張帥.社交媒體虛假健康信息特征識別[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9):70-78.
[5] 孔杉杉,張軍,馮立超.基于計算敘事模型的虛假健康信息特征研究[J].情報雜志,2024,43(2):152-161.
[6] 莫祖英,盤大清,劉歡,等.信息質量視角下AIGC虛假信息問題及根源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4):32-40.
[7] 唐雪梅,賴勝強.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網絡健康謠言的轉發研究:感知風險與信息可信度的交互效應[J].情報雜志,2021,40(9):101-107.
[8] 何藝璇,閆文捷.誰在社交媒體擴散虛假健康信息?:健康素養與分析性思維的作用[J].新聞記者,2021(7):72-85.
[9] 鄧勝利,顧一飛.網絡虛假健康信息研究綜述:認知、行為與治理[J].圖書館雜志,2023,41(5):14-22.
[10] 李明文,戴雪妮.互聯網下虛假健康信息的用戶傳播行為研究[J].新聞知識,2022(12):53-59.
[11] 遲妍瑋,張增一.社交媒體上虛假信息的識別與控制:基于Web of Science研究文獻的分析[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0,35(10):56-65.
[12] 莫祖英,盤大清.信息繭房效應對用戶虛假信息識別能力的影響關系探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3(3):50-57.
[13] 徐翔.公共信息繭房:社交媒體信息內容收斂現象與效應:基于新浪微博的文本挖掘[J].情報雜志,2023,42(1):113-123.
[14] 王孝盼,張淼,吳懿,等.社交媒體中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響因素研究:先驗知識的調節作用[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4,14(1):55-67.
[15] 李達仁.自媒體絕不是法外之地[EB/OL].人民網,(2018-11-13)[2024-02-2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1113/ c1003-30397910.html.
作者簡介 周紅靜,講師,研究方向:移動社會網絡、信息傳播。 劉耀,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社會網絡與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