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計算機及各類智能終端產品逐漸成為大眾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必需品,大眾使用互聯網工具的同時能輕松獲得各類新聞信息,也習慣于利用網絡媒體了解與閱讀熱點新聞等。隨著互聯網應用優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網絡化媒介的信賴度也越來越高?;谛侣剛鞑用嫣骄烤W絡媒體的產生與持續發展,可對新聞傳播產生雙重影響。文章闡釋網絡媒體的基礎概念,立足于多個方面分析網絡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如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提供方便快捷的傳播渠道、強化傳播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好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新聞信息網絡化傳播優化發展路徑:明確傳統媒體在網絡發展中的定位,推動“三網”融合深入發展;建設社交媒體網絡與平臺,實現新舊媒體兩者的結合;確定新聞傳播未來發展特征,提高傳統新聞高度等。旨在提升新聞傳播水平及效果,為新聞傳播網絡化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網絡媒體;新聞傳播;制約;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06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廣西師范大學校史研究課題“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基本建設史料編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YJ-2023-05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帶動自媒體的發展。在此種環境下,自媒體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且對大眾生活、學習及工作產生一定影響[1]。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個體均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這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對此,為推動新聞傳播的穩定、持續發展,須重點關注網絡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制約,探尋一條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聞傳播革新之路,以促進新聞傳播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網絡媒體主要指依靠互聯網傳播平臺,以現代信息通信設備(智能電話等)為信息傳播終端,通過視聽結合(視頻)、圖文結合等多元化、多樣化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信息化傳播媒介[2]。根據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等相關概念加以定義,可將其視為“第四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要的是大眾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較高,因此其具有廣大的受眾群體。與此同KcqT96LWd0xKmfERDcux6MZxSQ+R4zPR4JenCzF4Nl8=時,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都會將注意力集中于網絡信息獲取與咨詢上,相比傳統媒體,通過網絡媒體獲取新聞信息與咨詢更加便捷。就此點來看,現階段網絡媒體基于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遠超于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時效性尤為重要,而網絡媒體在時效性方面有相當出色的表現。網絡媒體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數字化。網絡媒體是典型的數字化媒體,數字化是網絡媒體的基礎,在網絡中圖像信息與文字信息等都會被轉化為0與1兩個數字信號,這充分證實其數字化特征。第二,全球性。就范疇分析,與傳統媒體對比,網絡媒體的傳播范疇更為廣泛,具有全球性。第三,多樣性。多樣性所指向的是網絡媒體在信息傳輸量上具有顯著的豐富性,并且信息形態也具有一定的多樣性。
(一)聚合功能
網絡媒體具備系統檢索功能,能對某個關鍵詞、特殊新聞等加以搜索,用戶可在短時間內獲取與關鍵詞、新聞相關的全部內容,通過預先規劃、歸納整理等多個步驟,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統一限制。同時還能夠利用聚合等顯示功能,及時更新事件的后續報道,或者將相應信息收錄在基礎欄目中,或者在專題頁面實現同步更新。
(二)海量存儲功能
網絡媒體還能實現數據總體存儲、個體新聞傳播。立足于整體層面,數據保存具備較為突出的擴展性,可減少傳統以人力為主管理的成本,具備安全性、可信度。個體新聞傳播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其打破傳統媒體傳播時間、空間、版面、地方等的限制,非線性傳播優勢明顯,用戶能隨時隨地獲取感興趣的信息。
(三)多維傳播功能
網絡媒體可通過音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元素對受眾進行多層次傳播,用戶可通過不同感官獲取信息,或者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發表個人觀點與看法。
(四)時效性強
網絡媒體信息傳播速度較傳統媒體更為快捷。網絡媒體通過實時報道、滾動新聞、文字直播或者彈窗新聞等多元方式將時事新聞實時傳播給受眾群體。其中,滾動新聞可實現全時性傳播,具有較強的傳播影響力,單位頁面內信息量較大,而且滾動新聞具有較為醒目的形式,能有效傳遞信息。
網絡媒體傳播信息的嚴謹性須深度衡量。首先,因為網絡傳播速度較快,大眾獲取信息時可能出現“暴走”等情況,部分消極新聞或虛假新聞被用戶接受,以至于給社會輿論帶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同時,網絡媒體對信息傳播的審核力度、檢查力度弱于傳統媒體,造成部分未經核實的新聞不脛而走,難以保障新聞信息的真實性[3]。
其次,虛假新聞的大肆傳播容易導致惡意攻擊等行為。針對此種情況,國家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規制,防止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媒體傳播惡意、虛假等負面新聞信息[4]。
最后,網絡媒體上未經核實的新聞信息會導致部分極端網民出現惡意攻擊行為,特別是部分信息出現早期經極端網民的惡意煽動,極易引發網絡騷亂,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無形中也對用戶新聞獲取方式、信息感知能力產生一定影響[5]。
(一)網絡媒體能保障新聞的及時傳播,保障其時效性
網絡傳播速度快、效率高,能增強信息傳遞的便捷性、時效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新聞事件發生時即刻傳播,有利于從根本上保障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6]。
(二)為新聞信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傳播渠道
立足于新聞信息傳播,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諸多良好的傳播渠道[7]。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多元化發展和廣泛普及,受眾可通過微博、澎湃新聞等App中了解時事熱點、網絡信息,實現低成本、高效化、及時性的網絡化新聞信息傳播。
(一)明確傳統媒體的定位,推動“三網”融合縱深發展
1.保障新聞信息傳播的權威性、全面性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其對大眾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影響也逐漸加深,沖擊傳統媒體的同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為保障傳統媒體發展的穩定性、持續化,須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與研究傳統媒體特點,凸顯優勢,彌補不足,使其能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發展需求[8]。盡管網絡媒體能為用戶獲取信息、發布信息提供便捷渠道,但其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具備片面化特點,真實性有待衡量,存在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問題。
然而,盡管傳統媒體新聞內容時效性較差,但可保障內容的真實性,具備全面性、權威性[9]。對此傳統媒體在后續發展中,須明確自身的定位,結合網絡媒體的優勢,保障新聞信息傳播的真實性,以及自身的全面性、權威性。
2.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及互聯網三者的融合發展
基于多元網絡化新聞媒介產生的背景,傳統媒體須切實加快“三網”融合速度。在技術上優化“三網”,促使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以及互聯網三者朝同一方向持續發展,保障業務范疇領域的價值趨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實現新聞信息資源共享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并為用戶提供優質化、多角度、高價值服務和信息,如語言、數據、圖表等[10]。
值得注意的是,“三網”融合并不只是單純的物理融合,還涉及高層業務、技術等方面的融合。換言之,“三網”融合后可持續拓展使用范圍,提高新聞信息的曝光度,持續推動新聞傳播發展。
(二)基于社交媒體平臺實現新舊媒體的融合
1.以網絡媒體優化與健全傳統新聞傳播渠道
傳統媒體雖具備全面性、權威性等特點,但其交互性較差[11]。為推動新聞傳播的穩定發展,傳統媒體須主動改變、創新自身新聞傳播方式、模式及措施,利用網絡媒體優化、健全自身傳播渠道,加快社交媒體網絡的構建。
在構建社交媒體網絡后,受眾能進入官方網站閱讀、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同時,還能為受眾提供交流平臺,以抒發己見、集思廣益,更好地處理問題[12]。
在此環節,能最大限度調動受眾的主動性,引導其積極參與到新聞信息討論活動中,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2.以新媒體優勢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強,且信息獲取、選擇也更加方便。傳統媒體須深刻認識到,如果故步自封,后續發展道路只會越走越窄。
在此背景下,如果傳統媒體想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切實認識到“網絡化媒介是未來新聞傳播持續穩定發展的主流趨勢”[13]。應推動新舊媒體兩者的融合,明確自身不足之處、新聞傳播各環節的問題;明確新舊媒體融合要點,推動新舊媒體同步發展,靈活運用新媒體,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
(三)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塑造權威形象
1.創新傳播方式,持續拓展傳播渠道
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向受眾征集意見、建議,提高受眾參與度,以直接了解受眾需求、內容喜好,推動新聞傳播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秩序[14]。同時,網絡媒體的發展可為新聞傳播方式、渠道、模式等方面的革新提供新的思路、方向,有利于持續拓展新聞信息傳播渠道。
2.塑造權威新聞媒體形象,凸顯媒體優勢
網絡化媒介持續發展,受眾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但是受眾傳播的新聞信息真實性還有待評估,且新聞信息質量、傳播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如此輿論引導作用難以充分發揮[15]。
在此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應時刻注意保障信息內容的準確性、時效性、真實性及針對性,以此凸顯媒體優勢,塑造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
信息技術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為網絡化媒介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媒體傳播方式的創新也最大化地滿足著受眾的需求,但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將更大的面臨沖擊。
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須深刻認識并發揮網絡化媒介的優勢,以彌補自身不足,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同時主動融合新媒體、網絡媒體,實現成功轉型,從而推動新聞傳播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小曼,劉春霞.現代媒介科技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特點及趨勢探討[J].科研管理,2022,43(6):210.
[2] 劉超言.基于科技進步探究新聞傳播的創新發展:評《從新媒體到全媒體:新時期新聞傳播的發展研究》[J].傳媒,2023(9):98.
[3] 王雪,黃浩.地方新聞媒體傳播力要素的提升路徑[J].青年記者,2022(5):75-76.
[4] 涂凌波,王子薇.中國式現代化與媒介發展:建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基礎[J].新聞與寫作,2023(3):24-33.
[5] 張弛.聚焦內容建設推進媒體深融發展: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傳播中心媒體融合實踐為例[J].新聞戰線,2022(8):80-83.
[6] 王辰瑤,張啟銳.網絡化新聞業: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核心[J].新聞界,2023(8):24-32.
[7] 朱繼東,曹建禮.虛假新聞網絡化傳播的特點和預防[J].新聞實踐,2021(2):20-22.
[8] 方思偉.新媒體傳播時代新聞宣傳能力提升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4):25-28.
[9] 董子昂.自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與重塑[J].中國報業,2023(18):240-241.
[10] 林渤森.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新聞生產的發展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23(11):109-112.
[11] 李子青.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網絡化采編方式創新[J].傳播力研究,2022,6(31):91-93.
[12] 董立平.論主流媒體在新聞客戶端傳播渠道上的應用及發展方向[J].傳媒論壇,2023,6(6):87-89.
[13] 張漓荔.新媒體發展現象體現出的利與弊及其對新聞報道工作的啟發[J].新聞文化建設,2022(2):143-145.
[14] 李洋.傳統媒體時政短視頻的發展現狀與優化路徑[J].新聞傳播,2022(16):57-58.
[15] 周藝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問題及對策研究:以萊州市融媒體中心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2(24):172-174.
作者簡介 佀晨墨,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影像藝術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