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時代,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廣泛應用,傳統的廣電節目制播方式亟須轉型升級。廣電媒體也須探尋優化廣電節目制播的有效路徑,提高廣電節目質量。
文章首先分析媒體融合在廣電節目制播中的優勢體現,進而深入探索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節目制播優化路徑。研究發現,媒體融合在廣電節目制播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傳播渠道整合化、媒體優勢互補化。文章認為,為進一步優化廣電節目制播水平,廣電媒體需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轉變節目制播思維,遵循發展規律,強化開放性思維,順應媒體融合趨勢;深入挖掘技術資源,運用“5G+”多技術融合、數字編輯技術、交互技術、運動追蹤技術等技術,優化觀眾體驗;提高觀眾參與度,建立集上傳、評論等功能于一體的個人素材收集平臺,鼓勵觀眾主動參與到節目內容的創制過程中,進而形成間接營銷。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電行業;節目制播;“5G+”多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095-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1]。
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帶來了碎片化的信息,激發了快節奏社會下受眾對短小精悍節目內容的需求。媒體融合背景下,優化節目制播,成為廣電媒體迫在眉睫的任務。
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從媒體融合在廣電節目制播中的優勢體現出發,探究廣電節目制播優化路徑,以期為廣電行業的升級轉型提供借鑒。
(一)傳播渠道整合化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節目制播經歷了從單一的傳統媒體向多渠道、多平臺、多形式的跨越式發展,傳播渠道整合化成為廣電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種整合化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媒介簡單疊加,更是內容、技術與策略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節目內容的創新性轉化與傳播效率最大化。
廣電節目的傳播渠道既包括傳統的廣播電視渠道,還涵蓋了網絡、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平臺等新興媒介,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網絡體系[2]。
傳播渠道整合化確保了同一檔節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與風格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傳播,從而滿足不同觀眾的多樣化需求。
媒體融合強化了廣電節目與觀眾的交互性,使節目更加多樣化、豐富化與創意化。這種交互性不僅體現在內容的傳播上,還體現在觀眾參與度的提升上。通過互動平臺的搭建,觀眾可以直接參與討論、反饋乃至節目內容生產。這種雙向互動模式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媒體優勢互補化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媒介資源、節目資源與媒介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整合,不僅減弱了兩者之間的排他性競爭,還形成了一種互補共生的新型關系。
一方面,傳統廣電媒體憑借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和廣泛的傳播覆蓋面,與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定制化服務能力相結合,共同構建起多樣化、高效率的內容生產與傳播體系。
另一方面,新舊媒體優勢互補化促使廣電行業重新審視與優化自身市場定位和運營策略,實現對觀眾行為的精準分析,進而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同時,這種互補也有助于廣電行業探索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如通過內容付費、會員服務等方式開辟新的收益渠道[3]。
(一)轉變思維,順應融合趨勢
1.遵循發展規律
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要深刻認識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是優化廣電節目制播的重要機會,要遵循發展規律,并以此撬動基因思維,將傳統媒體的深厚底蘊與新媒體的創新活力相結合,實現新舊媒體優勢互補。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優勢,生產有深度、有廣度的內容。同時,要運用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和用戶參與度高等特性,開辟新的節目形態和內容表現手法,以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和觀眾黏性[4]。
另一方面,要注重與新媒體平臺合作,探索內容共享、技術交流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合作方式,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廣電行業的創新發展和優化升級。
2.強化開放性思維
開放性思維主要體現在廣電節目制播戰略層面的調整,要求廣電行業在平臺運營、資本運作、內容創新、技術應用等各個層面實行開放策略,積極探索與社會各界的資源共享與合作模式,以實現節目制播的優化創新。
平臺運營方面,要跳出傳統電視臺或廣播站的物理邊界,積極擁抱互聯網、移動通信等,通過跨平臺合作,實現節目內容多渠道分發、共享[5]。通過跨平臺的運營策略,能夠有效擴大節目的覆蓋范圍和觀眾基礎,為廣電行業打造更豐富的內容生態,挖掘更靈活的運營模式。
資本運作方面,要打造超越傳統的自我融資模式,通過與風投基金、產業資本、互聯網企業等多元化資本合作,引入外部資金,支持節目制作與平臺建設,緩解資金壓力。
內容創新方面,要打破傳統的內容生產閉環,引入用戶生成內容、眾包創作、跨界合作等模式,充分利用社會各界的創意資源,優化節目內容制作。
(二)深入挖掘技術資源
1.“5G+”多技術融合
5G技術是通信技術多次升級迭代的成果。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要充分挖掘5G+技術的資源優勢,構建以5G為核心的“5G+4K+VR+AI”多技術融合制作體系,利用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遲特性,結合4K超高清視頻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節目制作和傳播高效化、高質量化,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高品質的視聽體驗。
例如,5G融媒演播車通過5G網絡實現現場視頻的高速傳輸,結合AI技術進行實時內容編輯和優化,利用4K技術提供超高清的畫面質量,配合VR技術創造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這種高度融合的技術應用,不僅能滿足節目遠程直播的需求,還能極大提升廣電媒體對于突發事件報道和現場直播的響應速度和報道質量。
此外,還可以創建“5G+4K”直播模式,依托5G網絡的高帶寬、低延遲特性,實現超高清視頻的實時傳輸,確保直播畫面的清晰度和流暢度,并降低傳輸過程中的延遲,提高用戶的觀看體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結合AI技術,對直播內容進行如自動調整畫面質量、智能剪輯精彩片段等智能分析和處理,進一步豐富直播內容,提升節目的觀賞性。
2.數字編輯技術
數字編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節目制作更加靈活、高效,有效提升節目質量和傳播效果。
實踐中,可以將該技術細化為非線性編輯系統的使用、圖像和聲音的數字化處理、特效制作及動畫插入,以及基于云計算的協同編輯等內容[6]。
以天氣預報為例,在節目制播工作中,可以運用數字編輯技術對天氣動態圖像進行處理,運用高級圖像合成技術將復雜的氣象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圖表或動畫,提高信息的可視化水平,使觀眾更直觀、更準確地理解天氣的變化。使用非線性編輯系統在短時間內對氣象數據進行快速更新和調整,能夠確保節目內容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后期制作方面,數字編輯技術的運用不局限于視頻剪輯和效果添加,還涉及聲音的優化處理、色彩校正等環節。運用數字編輯技術,可以提高節目的整體觀感和專業度。
例如,音頻編輯軟件能清晰地分離背景音樂和人聲,使節目音頻效果更清晰、更生動;色彩校正工具能調整視頻的亮度、對比度和飽和度,確保視頻畫面的色彩表現力。
此外,數字編輯技術還支持節目的多平臺發布和內容的再利用,如通過對節目內容進行適當的剪輯和重新包裝,可以將電視節目內容快速轉換為適合網絡和移動端觀看的格式,實現跨平臺內容共享和分發。
總之,運用數字編輯技術不僅有助于擴大節目的觀眾范圍,還有助于節目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展現[7]。
3.交互技術
交互技術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傳統的視聽內容的生產上,還涉及節目的多平臺分發、觀眾互動及數據反饋等多個環節。廣電媒體可以利用高度集成的多媒體處理技術、實時數據分析技術以及先進的人機交互技術,營造互動性強、反饋及時、內容豐富的廣電節目制播新生態。
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效的內容管理系統、數字資產管理系統以及內容分發網絡,實現高質量內容的快速生產、存儲與分發[8]。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先進的人機交互技術,如語音識別、面部識別、手勢控制等,挖掘全新的互動方式。以語音識別技術為例,觀眾可以通過智能音箱等設備,直接參與節目互動,如實時投票、提問嘉賓等。這不僅能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和體驗感,還能為節目制作團隊提供豐富的觀眾參與數據。
(三)提高觀眾參與度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媒體在開展節目制播工作時,需增強觀眾的參與度。
第一,可以構建集上傳、評論等功能于一體的個人素材收集平臺,以此鼓勵觀眾參與到節目內容的創制過程中,帶來豐富的“第一現場”素材,從而增值節目產品。
首先,構建一個易于操作、界面友好的個人門戶平臺,讓用戶可以方便地上傳捕捉到的突發事件短視頻。平臺需要具備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支持大容量視頻的快速上傳和流暢播放。
其次,設置合理的內容審核機制,確保上傳內容的真實性和適宜性。及時篩選并核實用戶上傳的素材,保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可靠性[9]。
最后,對于符合報道標準的素材進行進一步加工制作,提高新聞的觀賞性,充分展現新聞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第二,吸引觀眾參與,形成間接營銷。
首先,設置激勵機制,如觀眾分享節目內容到社交網絡上,即可獲得積分獎勵、虛擬禮品甚至是參與節目錄制的機會等。
其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設置與節目內容相關的熱點話題,充分發揮專業內容營銷團隊的能力,制作高質量、具有吸引力的節目預告、幕后花絮、互動問答等,以此作為引爆點,激發觀眾的興趣和討論熱情[10]。
最后,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觀眾的參與行為、分享習慣以及話題討論的熱度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以便及時調整營銷策略,提高內容推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媒體要優化節目制播水平,必須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深入挖掘技術資源,科學運用“5G+”多技術融合、數字編輯技術、運動追蹤技術等,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和智能化的互動服務,積極調動觀眾參與到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活動中,不斷強化觀眾的參與感,形成間接營銷。
參考文獻:
[1] 李晟.人工智能技術在電視節目制播中的應用研究[J].電視技術,2024,48(1):220-222.
[2] 邰玉泉.新技術支持下的短視頻新聞節目制播[J].電視技術,2024,48(1):77-79.
[3] 李青.融合媒體時代XR技術在晚會類節目中的應用[J].中國傳媒科技,2023(12):72-75.
[4] 湯浩.電視節目制播業務流程簡介[J].數字傳媒研究,2023,40(5):58-62.
[5] 杜婷婷.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新聞節目制播中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8):222-224.
[6] 馬雪梅,陳美強,丁可.新技術支持下的短視頻新聞節目制播[J].電視技術,2023,47(1):75-77.
[7] 胡恒赫.融媒體視域下電視綜藝節目受眾需求滿足提升策略[J].新聞前哨,2022(6):35-36.
[8] 李明遠,劉新彥.用項目管理理論指導節目制播業務[J].傳媒評論,2021(1):86-87.
[9] 陸德林,施俊.融合媒體云平臺在電視節目制播中的應用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0(12):69-70.
[10] 陳志偉.分析融媒體時代下傳統電視的發展之路[J].中國傳媒科技,2020(1):76-78.
作者簡介 胡麗敏,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