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教育”成為公眾熱議問題,如何在網絡傳播環境下正視教育模式改變以及教育安全管理引發熱議。以高校教育為例,師生面臨教育學習環境改變,需從自身出發完成角色轉變。而從教學過程方面分析,須重視對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促使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關注于專業學習,并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及價值觀念。文章以此為方向,探索“互聯網+教育”下的高校教學模式,具體分析“互聯網+教育”對高校教育的影響,明確當前存在不足之處,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基于“互聯網+教育”的網絡傳播課程線上教學開展策略。“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案設計均造成了一定影響,雖然實現了教學渠道、教育工具、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等創新,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參考網絡傳播課程特點,最終明確教學路徑為細化線上教學目標、創建互助學習及反思平臺、翻轉課堂聯合移動教育模式、建設網絡學習空間、創新教學評價。另外總結出兩點教育教學保障措施,包括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教師培養。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網絡傳播課程;線上教學;教學平臺;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434;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11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重點自籌課題)“后疫情時代下教育認同理論在網絡文化中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2C54
在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教育”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往借助于多媒體教具完成課堂教學,轉變成為線上綜合教育。教育教學可抓住此契機,引導大學生正確應用網絡,同時在教學模式上進行適時調整,增強學生、教師對高校教學工作的認同感。
(一)平臺應用不成熟
受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互聯網+教育”實踐還存在某些缺陷,而此種缺陷對高校教育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1]。當前可用于線上教學的平臺較多,但在應用方式、監督管理等方面無法形成統一,致使其應用混亂,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平臺穩定性不足,大量學生同時登錄容易出現系統癱瘓情況,進而影響教學效率,體驗感不佳。多種線上教學平臺在疫情背景下突然出現,并急于投入應用,其自身系統架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其具體表現為:部分學生無法在開課時準時登錄,或在上課過程中突然掉線、卡頓,不利于維持課堂秩序。
(二)師生應對存弊端
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在形式上差異顯著,這導致部分教師難以適應。尤其是線上教學平臺初期投入應用時,給教師工作開展帶來巨大不便,包括對平臺應用無所適從、各類線上工具查找困難、教學秩序難以維持等[2]。在教學設計方面,僅僅將傳統課堂生搬硬套到線上,并未在思維與理念上做出轉變,極大影響平臺應用效率。線上教學中,教師無法觀察到所有學生的狀態,學生短時間內難以融入線上課堂教學環境,部分自制力不強的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有玩游戲、看視頻、吃東西等現象。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全新教學環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3]。
(三)教學管理遇挑戰
基于教學環境的改變,以往的相應管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而這一點也是教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4]。例如,考核制度無法落實,這是線上教學開始之初便暴露出的問題。多數在線課程為教師臨時建立,在線課程資源形式、來源、課件質量等均未配備審核機制。線上課堂中,不斷有漏洞或缺陷出現,極大影響課堂教學活動開展[5]。線上課堂,師生之間的互動存在延時,無法呈現自然的上課狀態。
(一)細化線上教學目標
一是基礎能力教學。通過知識講授,促使學生了解網絡傳播原理、規律、特點、應用現狀,同時掌握相關網絡傳播技術,以及其與社會互動的關聯性。此項目標在線上課程中的實現難度不高,可通過直接講授、發布教學課件等方式完成。二是分析與應用能力。網絡傳播課程除了讓學生理解其特點及原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實際運用。依據網絡傳播熱點,分析網絡輿情、網絡文化、傳播規律等,并在此基礎上學習數據化處理及信息傳播技能。三是專業思維培養。在學生掌握網絡傳播知識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提高其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同時也可利用相關媒介活動等,培養學生在解決網絡傳播問題時的創新能力、前瞻性意識[6]。
(二)創建互助學習及反思平臺
一是個人學習平臺。作為教師,可在相關教學資源庫中查閱課程相關資源,也可將課程中某個或多個知識點制作成視頻,上傳到平臺,便于學生隨時查閱。在網絡資源收集方面,線上有眾多優秀的課程資源,如智慧樹平臺與中國MOOC等[7]。依據學生個人學習情況布置相應任務,督促其加強自主學習,而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8]。二是團隊學習平臺。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定組長,其職責為建立小組互動平臺,并通過網絡互聯。教師可在課堂教學前預留教學任務,各小組分別查詢有關資料,并相互探討,在后續課堂教學中進行展示,并由教師點評,補充遺漏的關鍵知識點。三是班級學習平臺。借助即時通信技術,建立班級QQ群組。
在應用互助平臺過程中,對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習體會、相關疑問等,均可在課堂中反饋[9]。針對大部分學生反饋的同類型問題或關鍵知識點,可采用案例教學、游戲互動等方式強化學習。善用QQ群應用功能,可在課程中隨時對學生進行點名,強化管理。線上教學不能像傳統課堂教學一樣隨時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此,要求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并在課程結束后將學習筆記上傳到群相冊。
(三)翻轉課堂聯合移動教育模式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的決策權轉移到學生手中[10]。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專注地開展學習,協同小組同學對項目展開研究。教師不需要占用過多課堂時間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這些基礎知識需要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自主學習,可利用的工具包括視頻講座、電子書等[11]。教師在課堂中能夠利用更多時間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境并做出指導,這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規劃學習內容、安排學習節奏。
具體教學流程如下:一是課前準備,教師依據教學大綱,整理教學資料及制作視頻,細化學習任務;二是教學過程,結合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與知識點難度梳理課堂教學計劃,靈活應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導向教學法等,重點在于引出新學習任務[12],引導學生將課前所學知識進行串聯,基于學生視角進行相關知識點講授。
(四)網絡學習空間建設
首先,動態記錄學生提出的疑問,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互動,或直接解答疑問,確保能夠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中進一步討論,實現知識內化。其次,利用App便于移動學習的特征,形成情景化、個性化教學。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參考移動終端特征,確保最大限度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價值。另外,教學視頻制作重視視覺效果、主題、設計結構互動性等,確保輔助學生創建豐富學習平臺[13]。了解學生查閱視頻的高頻時間,指導教學視頻設計。視頻課程開展中,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為預防注意力不集中情況,針對重點內容要求學生提交視頻副本,確保其充分聽講視頻內容。
(五)創新教學評價
在新型教學環境中,不適宜繼續應用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因此,需要對教學評價手段進行創新。線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有必要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成果展示平臺,也可將其作為一種教學評價手段[14]。以實訓課程為例,學生參與興趣較高,可建立展示平臺,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制作PPT或直接錄制視頻講解心得體會,在班級互動群組中發布,其他學生均可參考學習,而教師則可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為約束線上教學紀律,可將課堂點名、提問、回答、成果匯報等情況納入教學評價中。
(一)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首先,教學活動應抓緊意識形態安全底線,將價值觀樹立與互聯網特征進行結合,堅決抵制非主流形態入侵,明確價值標準。其次,加強思想認識。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可組織“互聯網+教育”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會,以先進思想認識特殊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新形勢,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制度,約束教學行為,輔助學生樹立意識形態底線,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關聯。最后,引導輿論。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須重視各大媒體平臺的輿論風向,注意正向引導,預防不當輿論影響大學生思維及價值取向。
(二)教師培養
“互聯網+教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格局,而且顯著提高了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教學設計能力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樹立信息技術意識是基礎。教師應積極學習現代化信息技術,包括新型教學工具的使用技巧,掌握網絡基礎、數據庫應用及平臺維護等專業知識。這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有效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也能夠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靈活地使用多媒體和互動工具,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其次,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在線上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對線上教學的適應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與計劃。此外,教師應掌握良好的在線溝通技巧,以更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互動,理解學生的反饋,從而更精準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一步地,教師應通過參與工作坊、研討會等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這種持續的專業成長不僅限于學習新的教育技術,還包括探索如何在虛擬環境中有效地傳授知識與技能,以及評估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此外,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普及,教師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比如如何管理在線課堂的紀律,如何防止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消極行為等。因此,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和危機管理能力,以便在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有效地解決,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15]。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工具、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迎合全新教學環境,及時完成角色調整,依據線上教學特點,加強對教學平臺、輔助工具的應用,并引導學生在時代洪流中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道德底線。
參考文獻:
[1] 顧雅韻,王時星,單紅宇.“互聯網+”環境下網絡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的優化[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3,1(1):126-129.
[2] 劉源.“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與探索:以《會計學基礎》課程為例[J].江蘇商論,2022,4(6):35-38.
[3] 麻時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與信息安全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3,4(5):106-109.
[4] 徐芬.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選修課網絡教學實施的調查分析: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8(1):61-64.
[5] 李潤啟.基于“互聯網+”的高校網絡與信息安全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探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4(5):87-90.
[6] 陳曉書,成詩敏,王華,等.“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以“Scala技術與應用”課程為例[J].數字教育,2022,8(3):78-85.
[7] 王麗娜.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課參與度的影響因素: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7):21.
[8] 關楊.播音主持業務課程的特性與在線教學優勢探析:以節目主持藝術課程在線教學設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8):70-72.
[9] 雷俊霞.“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的建設和應用:評《互聯網+教育:中國MOOCs建設與發展》[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3):14-15.
[10] 李儀雯.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中的實踐探究:以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22,3(2):109-111.
[11] 張艷妮,王丹.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教學實踐[J].電子技術,2022,1(5):164-165.
[12] 彭新媛.基于智慧云平臺的審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商業會計,2023,1(22):118-122.
[13] 羅媛心.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現狀研究: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1(42):158-160.
[14] 李春梅.“互聯網+”視域下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2022,1(12):1-3.
[15] 康運河.基于在線開放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與推廣[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8):35-37.
作者簡介 楊琳,講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