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教育領域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教育變革對教師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當前教育發展需求的教師人才,成為當前教育領域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從教師人才培養教育的視角,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探討了新媒體背景下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師教育策略。文章首先闡述新媒體環境對教師人才在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跨學科知識方面的新要求。接著,深入探討生本教育理念的內涵及其對教師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生本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教育培養教師人才的過程中,踐行這一理念有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了當前教師人才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媒介素養教育不夠重視、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模式方法創新不足以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對此,文章從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優化教師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教育變革,強化教育教學效果。本研究對于推動教師人才培養的改革與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生本教育;教師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知識結構
中圖分類號:G6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139-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福建開放大學科研項目“成人教育生本課堂構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K21B33B
教師人才是推動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媒體背景下,教育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一方面,新媒體為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教學資源和交流平臺,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也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學生需求[1]。本研究旨在通過深入分析新媒體環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結合生本教育理念的內涵,為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不僅包括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更包括信息檢索、篩選、整合和創新的能力。教師要能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迅速找到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并將其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創造出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需要熟練使用各種新媒體教學工具,如網絡教學平臺、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等,以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
(二)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媒體時代,知識快速迭代更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已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2]。教師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親身實踐來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三)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
新媒體時代,各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跨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成為新的趨勢。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夠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還需要具備跨學科協作和溝通的能力,能夠與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效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本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3]。教育過程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理念對教師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踐行生本教育理念有助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的灌輸和應試能力的培養。而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4]。這一轉變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教育素養和更先進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生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最后,生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互動主體,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支持。
(一)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夠重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素養已成為現代教師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媒介素養不僅涵蓋傳統媒體運用能力,還包括對新媒體、網絡技術、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工具的理解和應用[5]。然而,當前不少高校在培養教師人才的過程中,不夠重視媒介素養教育,仍然堅持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整合。這導致教師在接受教育時,很難接觸到系統和專業的媒介素養知識。同時,由于高校不重視媒介素養教育,所以許多教師也缺乏相應的媒介素養。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有效運用現代信息工具,更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這種惡性循環將進一步加劇教師人才媒介素養教育的困境。此外,媒介素養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學習。然而,由于高校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忽視,許多教師缺乏實踐機會。為數不多的實踐環節也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真正提高媒介素養的目的。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
教師教育作為孕育優秀教師人才的搖籃,其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教師人才培養質量及其未來崗位適應能力的高低。然而,審視當前一些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發現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首先,普遍存在課程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的問題。不少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往往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理論知識與基礎教育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偏重理論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專業知識,卻難以將其靈活應用到實際教學中[6]。例如,教育學課程大篇幅介紹各種教育理論和流派,而對于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于教學,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則甚少涉及。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重新學習和適應。其次,課程體系僵化也是當前師范院校面臨的一個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基礎教育需求的多樣化,教師角色和職能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要求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調整和優化。然而,一些高校的課程體系過于僵化,更新速度緩慢,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無論是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缺乏創新。僵化的課程體系不僅限制了學生視野和知識面的拓寬,也阻礙了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7]。再者,課程體系比較單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在教育領域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這要求師范院校緊跟時代步伐,將現代教育技術納入課程體系中。實踐中,高校教師人才教育培養課程體系往往局限于傳統的多媒體教學等基本技能培養,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關注和應用明顯不足。
(三)教學模式方法創新不足,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在教師人才教育培養過程中,教學模式和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在教學模式上,許多院校仍沿用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尊重,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種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法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隨著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一些院校未及時將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導致教學過程缺乏時代性和前瞻性[8]。另外,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一方面實踐教學時間不足,往往在畢業前夕安排教育實習、見習等實踐教學活動,這使得學生無法充分適應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也難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和策略。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的管理和指導不到位。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部分指導教師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和對實踐教學的深刻理解,無法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一些院校的評價體系不完善,嚴重影響了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制約了教師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首先,評價標準單一,過于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是當前評價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在這種評價導向下,學生往往只關注提高考試分數,而忽視了實際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例如,教育學專業評價中,過分強調學生對教育理論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和能力[9]。這容易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實際的教學環境,缺乏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其次,評價方式單一且缺乏過程性評價。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這種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潛力,也容易導致評價結果片面和不準確。最后,反饋機制不健全。評價結果往往只是用一個數字或等級來概括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難以從中得到有效反饋和指導。面對評價結果,不少學生感到困惑和迷茫,無法有效提升自身能力。
(一)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不僅關乎教師能否熟練運用新媒體工具和技術,更關乎他們能否將這些技術有效融入教學,從而創新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效果。要提升教師的新媒體素養,首先要加強培訓。學校應定期開設新媒體技術培訓課程,向教師傳授基礎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術[10]。例如,可以教授他們如何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創建在線課程,如何利用移動學習應用進行課堂互動等。其次,還可邀請新媒體教育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分享最新的新媒體教學理念和實踐案例。最后,舉辦新媒體技術應用競賽,通過競賽,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的新媒體教學技能和成果,與其他教師交流學習。這種競賽不僅能激發教師學習和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熱情,還能推動學校新媒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
(二)優化教師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
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對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培育教師人才的過程中,優化其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完善專業的知識結構。傳統的教師教育往往注重傳授學科知識,而忽視了跨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1]。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師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一方面,要增加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引導教師人才深入了解教育現象和學生心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如信息技術、環境保護、國際交流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未來崗位要求的能力。其次,創新教師教育的專業課程體系。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為輔,教師人才缺乏參與實踐的機會。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亟須創新課程體系。在教師人才教育方面,要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如教育實習、教育見習、課堂模擬等,讓教師人才在實踐中掌握教育教學技能。同時,還要引入新課程,如微課制作、在線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等,以培養教師人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12]。最后,提升教師人才的實踐能力。一是要與中小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建立實習基地,為教師人才提供真實、豐富的教學場景,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磨礪教學技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二是大力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例如,鼓勵教師人才到偏遠地區支教、教育援助等,讓他們深入社會,了解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從而培養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創新教學模式,激發教師人才學習興趣和潛能
創新教學模式對于激發教師人才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容易忽視教師人才的主體性和參與性,無法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潛能[13]。因此,需要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來激發教師人才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教學效果和教師人才的專業素養。一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引入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人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采用在線教學、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二是注重培養實踐能力。組織教學實習、教育實踐活動等,讓教師人才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鼓勵教師人才參與教育改革和課題研究等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研究水平[14]。三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在激發教師人才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學校在培育教師人才的過程中要致力于營造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讓教師人才勇于嘗試、敢于創新。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
應建立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評價體系,注重從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評價教師。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一是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表現。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教學能力評價,如課堂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等,還應關注教師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教學設計、開發在線課程、組織線上教學活動等,這些都應成為評價體系的一部分。同時,科學的評價體系應關注教師的個人成長和發展。評價不應僅僅停留在對過去工作的總結上,更應關注教師的未來發展潛力。因此,評價體系中應包含對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繼續教育和培訓等方面的考量[15]。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與科學的評價體系配套的是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能夠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教育事業。可以設立教學獎勵,表彰和獎勵在教學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這不僅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也有利于激發其他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另外,提供職業發展機會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進修深造、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這些職業發展機會不僅能夠滿足教師的個人成長需求,也有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新媒體背景下,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師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深刻思考。文章結合當前教師教育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師教育策略,有助于推動教師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展望未來,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進一步完善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師教育策略,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以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怡,何曉越.教育信息化視域下教師專業發展的可視化分析[J].科技風,2024(4):153-155.
[2] 郜建輝.以勞施育: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新本領[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4(Z1):64.
[3] 李仕陽,唐萬梅,馮茱莉,等.智能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勝任力探究:以A校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2024,23(3):42-52.
[4] 農偉夢,王中華,周潔方.生命價值視角下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的生成路徑研究[J].荊楚學刊,2024,25(1):105-112.
[5] 楊兆寶.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心理教師研訓路徑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3):74-77.
[6] 呂寒雪.邁向強有力的教師教育課程整合:知識基礎與實現進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4(1):86-93.
[7] 容華,鄧小華.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向度及行動策略[J].職教論壇,2024,40(1):71-76.
[8] 張可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數學教師角色定位[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5):27-31.
[9] 高敬旗,史連祥.新時代教師教育專業素養內涵的文化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26(1):116-121.
[10] 戴昶舒,鮑鐵文,邵鵬飛.新媒體視域下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提升途徑研究[J].品位經典,2020(11):93-94.
[11] 施純煒.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探究數學教師改革中職課堂的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8(22):75.
[12] 黃立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傳播教學改革[J].傳播與版權,2020(6):179-181.
[13] 王燕紅.“生本教育”理念對小學數學教師成長的作用[J].甘肅教育,2020(2):126.
[14] 張小筱.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媒介素養培育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70-71.
[15] 許彬.生本教育理念和三性教育下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J].試題與研究,2019(30):8-9.
作者簡介 陳楠,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