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時間大幅增加,同時也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面對這一新形勢,高校必須主動適應技術和社會發展需求,創新、重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在教育傳媒化方面,數字化賦能教育教學,網絡化打破了教學的時空限制;大學生的行為模式變化反映了他們在認知和社交心理方面的適應性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疇需要拓展至網絡平臺和新媒體工具。其次,文章指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人際交往困難、網絡依賴等,傳統線下輔導存在局限性,已難以適應大學生心理輔導的需求。最后,文章提出了構建新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四點策略建議。第一,明確心理健康工作平臺的定位和目標。第二,平臺功能模塊設計與界面優化。第三,構建全面的新媒體心理科普內容體系。第四,做好社區組織、推廣、運營與管理。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16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專職輔導員課 題)“‘五育并舉’視閾下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情懷培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sszsx120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當前以00后為主的在校大學生更是新媒體的活躍用戶。
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00后線上活躍用戶規模接近1.5億人次,00后數字原住民的特性更突出,移動互聯網的月人均使用時長達173小時,遠超總體人群的159小時[1]。大學生沉浸于新媒體平臺的時間大幅增加,不僅改變了信息獲取和人際交流模式,也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狀況。
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媒體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學與教育學跨學科融合的產物,更是“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然要求,不僅要對傳統的面對面咨詢和心理輔導引起重視,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特性和傳播優勢,構建一個覆蓋廣泛、功能全面、互動性強、服務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2]。
(一)新媒體時代教育的傳媒特征
新媒體時代,教育傳播呈現出數字化和網絡化這兩大顯著特征。數字化使教育內容呈現出數據化的態勢,各類教育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如數字課程、數字圖書、教學演示視頻等[3]。數字化推動了教育內容的存儲、檢索、傳播和交流方式的迭代升級,教育資源實現了高效生產、組織、管理和應用。具備碎片化、泛在化和個性化特征的新媒體傳播,也對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拓展了教育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帶來了更豐富開放的教育資源[4]。
(二)大學生新的行為模式所反映的心理變化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發生顯著變化,反映了心理認知層面的適應性轉變,以及社交互動模式所導致的心理適應問題。
相比其他群體,大學生具有更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5],在微博、抖音平臺上發布個人日常、分享見解,進而塑造個人形象等行為背后是對個性化表達的需求、對社交認可的追求,反映了自我探索的心理動機。
社交互動模式亦可能引發心理適應問題,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使傳統面對面的交流轉向了線上依托社交媒體的虛擬互動,虛擬社交的匿名性可能導致社交關系的表面化[6],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產生難以克服的孤獨心理,增加了社交焦慮。
(三)新媒體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疇與再定義
新媒體時代,基于教育傳媒特征、大學生心理的雙重變化,需要重新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疇,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的特性,拓寬服務邊界[7]。
新媒體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和情緒疏導,而是擴展至網絡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App、微信公眾號、在線心理測評、數字心理游戲、虛擬現實情景模擬等多種新媒體平臺和工具。在內容上覆蓋生涯規劃、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壓力調適、自我認知等方面,并結合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點,精準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內容和服務,關注網絡成癮、自我認知失調等新興問題[8]。
(一)大學生日益普遍的心理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存在復雜多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涉及情緒障礙、適應障礙和網絡依賴三個方面。
情緒障礙是當前大學生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部分大學生因為學業壓力、就業焦慮、人際關系困擾等陷入抑郁狀態。適應障礙主要是指大學生在面臨環境變化、角色轉換時出現的心理適應問題,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學習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調整、人際關系的重構都可能給大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此外,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個人情感狀態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適應障礙,表現為心理緊張、睡眠障礙、學習成績下降等[9]。
(二)線下心理健康輔導的局限性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輔導雖然在個體化、面對面的干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新媒體時代其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首先,輔導資源分配不均,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有限,尤其是心理輔導人員配備不足,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輔導需求。
從筆者的輔導經驗來看,線下心理輔導中,學生往往擔憂個人隱私泄露,雖然面對面交流具有較強的私密性,但仍有學生不敢、不愿尋求幫助,擔心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10]。
(一)明確心理健康工作平臺定位與目標
構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需要明確定位與目標,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和技術環境。
首先,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深入挖掘和分析大學生的在線行為,識別其心理健康需求的特點和規律[11]。聚類分析用戶行為數據,依據不同的心理健康風險等級或需求對學生進行分類,通過學生的瀏覽歷史、互動反饋和個人偏好等動態調整內容推送策略,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活動參與建議。
其次,設立多元互動渠道,利用新媒體社交功能,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線上心理咨詢和互助小組,為學生提供情感表達和經驗分享渠道,增強平臺的實時響應能力,開發在線心理游戲和心理測試,在游戲和測試過程中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數據[12]。
最后,確立多方協同機制,平臺與高校、家庭、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以及社會組織等構建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平臺的中介作用匯聚各方信息和資源,以形成校內外協同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二)平臺功能模塊設計與界面優化
功能模塊設計和界面優化是提升心理健康工作平臺用戶體驗、增強教育效果的關鍵環節,有必要基于用戶習慣打造直觀且互動性強的學習平臺。
筆者將其分為三個模塊類別:
一是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模塊,包含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庫,涵蓋心理學基礎知識、自我調適方法、應對壓力的策略等內容,通過圖文、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利用微課程、直播講座、互動問答等形式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13]。
二是心理評估和咨詢服務模塊,是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核心模塊,提供標準化的心理評估工具,如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人格特質測試等,配置在線預約系統,結合即時通信,提供與校內心理導師、線上專家、持有心理相關技能證書的輔導員等工作者的預約、咨詢服務,采用加密技術保護學生隱私。
三是心理互助交流模塊,側重于構建一個校內的正向支持的心理社區,大學生可以加入不同的心理健康話題群組,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心聲,由專業的心理健康志愿者在群組中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
(三)構建全面的新媒體心理科普內容體系
構建一個全面的新媒體心理科普內容體系,旨在通過創新的內容形式、確保權威性與時效性,并強化互動性與參與性。
首先,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是吸引大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制作覆蓋文字、音頻、視頻等的內容資源,以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傳播平臺的正能量心理文章,打造音頻播客,解讀大學生成長故事,制作關注度高的心理健康科普短視頻[14]。
其次,確保心理健康科普內容的權威性與時效性,內容制作團隊要積極吸納知名高校心理咨詢師、青少年心理發展專家等,設置用戶提問模塊,由專家解答,建立自動爬取心理學前沿研究成果的信息流功能。
最后,增強互動參與性,開發線上心理健康主題研討活動,鼓勵用戶討論交流,開展心理健康類網絡調查、知識競猜、心理測試等,利用游戲化和互動化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四)做好社區組織、推廣、運營與管理
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媒體平臺,需要重點做好社區的組織運營與管理。首要任務是樹立和維護積極健康的社區規范以及行為準則。
首先,平臺社區必須始終貫穿尊重個體差異、包容性思維與正向激勵的價值理念,通過制定一系列行為準則,明確社區公約,引導用戶遵守網絡道德,尊重他人,提倡建設性的交流,抑制負面情緒的傳播[15]。
其次,與校園媒體、學生組織合作,平臺建設完成后,可以聯合校園媒體、學生會等,通過海報張貼、微博話題互動、微信公眾號推文、短視頻分享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
最后,專業高效的運營管理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運營團隊需要具備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新媒體傳播學等,在分析平臺用戶行為數據的基礎上調整平臺內容和服務,及時優化社區的互動機制和用戶體驗,保障社區的活躍度和用戶滿意度。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新媒體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主動擁抱技術創新。
文章通過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理解并運用新媒體傳播規律,關注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克服線下心理健康輔導的局限性,提出打造出一個立體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新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更加科學、高效、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 2023“00后人群”洞察[R]. QuestMobile研究院,2023-05-20.
[2] 張新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武夷學院學報,2022,41(1):95-98,104.
[3] 王艷,劉超.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機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3):119-121.
[4] 徐弘.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機制的構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9):30-33.
[5] 薛會來,孫峰巖,孫怡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調研報告[J].互聯網周刊,2023(20):30-33.
[6] 初金哲,潘妍,王少敏,等.“互聯網+”視域下高等院校“困難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J].校園心理,2020,18(4):361-363.
[7] 陳櫓.高校朋輩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平臺初探:以培正“心吧客”為例[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5):97-99.
[8] 毛娟娟.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癮”大學生心理疏導方法及途徑[J].財富時代,2020(11):176-177.
[9] 張溫靜.大學生網絡主播與受眾心理特征研究[J].中國報業,2021(14):114-115.
[10] 趙英麗.全國高校心理健康管理平臺“互聯網+”建設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3(12):79-82.
[11] 劉琳琳.“互聯網+應用軟件”背景下東北三省一區學校心理育人工作學生端自助互助平臺建設與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4,26(1):158-160.
[12] 張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J].中國報業,2023(24):82-83.
[13] 江琳.基于易班平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體系[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9(1):57-60.
[14] 汪蕾,吳九君.新媒體視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臺建設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9(24):163-164.
[15] 路璐.教育數字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動態管理的影響及改進[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28(4):67-70.
作者簡介 李星儒,助教,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學生輔導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