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面臨著新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文章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新媒體時代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討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然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進行梳理,主要包括教育主體的媒體素養有待提高、媒體環境的管理監督有待加強、基于新媒體載體的協同聯動的育人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具有顯著價值,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路徑:首先,倡導并推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內容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其次,校方應加強對新媒體環境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空間;最后,構建全面覆蓋、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形成新媒體環境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希望文章能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18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農業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bkt2023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信仰堅定、理想遠大的青年群體,而思想政治教育正肩負著培養青年、培育青年、塑造青年的重要任務[2]。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擔當,要做好青年思政工作,就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引領[3]。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一個動態概念,指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新技術,通過各種網絡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數字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其是在信息革命之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5]。以智能手機為主要網絡終端的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信息獲取渠道,因此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不能脫離新媒體視域。為了解山西農業大學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以及新媒體對其思想動態的影響,特向不同學院的學生發放問卷1674份,最終收回問卷1674份。
問卷中第4題“以下媒體請您選出最常使用的前三項”,絕大部分學生選擇手機(95.7%)和電腦(91.76%),這說明以手機、電腦為信息載體的新媒體已滲透大學生的生活。問卷中第10題“您認為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可信任度”,僅10%的學生認為不可信,90%的學生認為其可信,這說明網絡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常常通過探索和體驗來建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由于經驗尚淺,對事物的評價往往不夠全面。同時,他們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面對復雜網絡環境時易受到不良影響。問卷中第14題“您對新媒體的依賴性有多強”,選擇完全不依賴的學生僅占16%,說明大多數學生對新媒體有依賴性,新媒體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動態。對問卷中“您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為多少小時”一題,接近半數的學生選擇在4小時以上,大學生把多數時間花費在網絡上,這影響了他們在現實中的交流能力。新媒體的普及使得學生依賴虛擬交流方式,導致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交流能力逐漸減弱,甚至出現社交障礙。且從問卷15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專業學習,說明新媒體有利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增強了教學時效性。但過度應用新媒體易使人沉迷其中,使學生產生惰性,造成網絡依賴。雖然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但其對思政教育具有兩面性,進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擴大主流思想輿論影響力,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以提高其成效。
首先,從教師角度來說,新媒體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也割裂了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界限分明的關系。大學生容易被豐富多彩的網絡平臺吸引,教育者的話語權威不斷弱化。深度融合傳統教育方式和新媒體技術,革新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開發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可以讓課堂真正動起來。
其次,從學生角度來講,大學生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將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更易使大學生參與其中。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可以深入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求,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設計,有的放矢,從而將積極正面的教育素材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最后,從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方式來說,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與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報紙等為代表的傳統媒介時效性不強,且內容不夠生動,視覺沖擊力不強;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更新快等特性。
新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是教育進步的選擇,但新媒體在為思政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6]。大學生日常被海量信息包圍,如何保持判斷力,不被網上不實信息利用?當事件發生時,如何做一名善良的網友帶動事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成為網暴的一分子?以上都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法也更加多樣。新媒體的使用淡化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權威性,取代了高校教師的部分教育和傳播職能[7],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仍舊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間。
(一)教育主體的媒體素養有待提高
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具有數據直觀、易查找等諸多優點。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應打造一支新媒體素養較高的師資隊伍,如教師可借助“學習通”等平臺準確記載學生的課程參與度,進而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8]。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通過網絡媒介技術吸引學生,探索更具情感溫度的育人方式[9]。但目前高校思政教師新媒體素養不高,無法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的優勢來提高教學實效。高校應探索培育及考核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傳播與實踐能力,激發教育者不斷提升自己的話語輸出水平[10]。
(二)新媒體的監管有待加強
由于互聯網迅猛發展,大學生在充分享受新媒體的方便快捷的同時,問題也與日俱增。人們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發布者,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往往令大學生不知所措。同時,他們也易被新奇的信息所吸引,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斷。如何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呼吁和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通過學校官網對網絡新媒體進行管理,成為學校宣傳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三)基于新媒體載體的協同聯動育人機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各部門互不協同聯動,工作方法傳統老套,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通優勢,導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高校和紅色教育基地缺少聯動協同,未充分利用革命基地的紅色資源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進行思想政治引領。高校未充分利用網絡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強。思政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一課堂,團學活動則是第二課堂。
高校第二課堂的教育要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依托,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帶有一定目的的教學活動,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高校各部門未發揮育人合力作用,未利用多媒體創造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
根據現存問題,并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如下路徑。
其一,新媒體教學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強教必先強師。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教育原則發生變化,教育者需轉變教育觀念[11]。高校教師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主動利用優質網絡教學資源,注重線上線下資源的有效整合,通過微博等平臺,切實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增強教育供給與學習需求的契合性[12]。學校應大力鼓勵教師走出去,學習前沿的教學方式,起到走出一個、帶動一片的積極作用。
其二,新媒體環境相對復雜,校方要盡最大努力監督管理媒體環境,搭建思想防護網,健全內容篩查系統[13]。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關注對大學生的引導,利用大數據技術追蹤網絡輿論趨勢,及時發現不良信息并阻止其傳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校方網站及各學院的微信推文、校園貼吧等,在開放自由的同時要對負面信息加以干涉。第一課堂的教師和第二課堂的輔導員應搭建起和學生溝通互動的平臺,還要指引大學生創建互聯網宣傳團隊,學會利用網絡優質資源,對網絡上的信息作出基本判斷,抵制不健康信息[14]。
其三,高校育人機制中存在各部門銜接不緊密的問題,亟須構建一個全面覆蓋、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這一體系應致力于將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入思政教育教學之中,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利用新媒體的信息資源,持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15]。同時,要推動學校各部門協同聯動,利用大數據提升工作效能,以實現線上線下教育活動的無縫銜接與優勢互補。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高校是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思政教育是培養高水平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生命線。思政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鑄魂立本、統帥全局的重要作用。高校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教師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構建多方聯動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以期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05-04(01).
[2] 呂國輝,張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4):114-116.
[3] 曲艷杰.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困境及解決路徑[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2,31(11):68-73.
[4] 高云,劉馨婷.新媒體平臺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4):385-390.
[5] 曹文澤.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N].人民日報,2017-02-13(07).
[6] 王大鵬.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1):103-105.
[7] 王景宇,劉博.守正創新: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J].江蘇高教,2023(5):97-102.
[8] 李國俠,李遠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與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3):237.
[9] 閆研,陳凡.網絡媒介技術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137-144.
[10] 高文天,商淑琦,鄭林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58-60.
[11] 張玲.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3):90.
[12] 程京武,熊楓.新媒體場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問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66-68.
[13] 張爽.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的現實路徑[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9):240.
[14] 高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2):161-163.
[15] 宋建威,趙秦,李璞.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3):93.
作者簡介 魯漢杰,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瑜,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