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及新媒體的運用,出版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出版單位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編輯是出版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年輕編輯是出版單位的“生力軍”。文章從年輕編輯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入手,深入分析其在工作中面臨的困境,并從出版單位和年輕編輯自身兩個維度分析年輕編輯的成長路徑。經過深入調查分析發現,年輕編輯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出版人,需要出版單位與其共同努力。擁有優秀的編輯隊伍是出版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出版單位要重視年輕編輯的發展需求,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完善“導師制”的培訓機制、搭建完善的交流學習平臺、加強單位文化建設等。出版單位只有選好人才、重視人才,才能擁有一支質量過硬的編輯團隊。年輕編輯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如提高政治素養、提升語言文字把關能力、提升選題策劃能力、提高專業素養、提升溝通能力、增強創新意識等。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勇于擔當,不斷挑戰,年輕編輯才能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出版編輯。
關鍵詞:出版單位;年輕編輯;成長;自我提升;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196-04
隨著出版行業的發展,出版單位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只有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編輯隊伍,出版單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如今,一些傳統的出版單位在人才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和問題,年輕編輯在進入出版單位以后,往往因為不適應工作環境、在工作中缺乏動力等,從而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和困惑。出版單位如何培養人、留住人,年輕編輯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這是需要出版單位和年輕編輯雙向奔赴、共同完成的課題。
出版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層次相對比較高,初入出版行業的編輯大多學歷較高,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在運用互聯網獲取信息、運用新的方法理念開展工作等方面表現突出,但普遍缺乏編輯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年輕編輯在進入出版單位以后,大多會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在成長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政治素質不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版單位作為文化工作部門,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職責和使命,要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出版單位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有些出版單位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年輕編輯政治素質的要求,過分追求業務考核,對編輯的政治品質、價值觀念等方面把關不嚴,在平時對年輕編輯的政治素質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懈怠,導致一些年輕編輯政治意識不強。
(二)缺乏提升專業技能的時間
年輕編輯往往從高校一畢業就進入出版行業,他們在參加工作前幾乎沒有編輯工作基礎,雖然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但缺乏市場調研、選題策劃、文字編輯加工等出版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時候部門為了趕工作進度,對新入職的編輯往往重使用而輕培養。年輕編輯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每天應付交辦的編輯事務,缺乏系統學習業務知識、提升自身編輯業務能力的時間和精力。加之當前數字出版等如火如荼,各種新媒體、新手段不斷涌現,年輕編輯還不能及時適應這種業態變化的要求。這讓年輕編輯入職后對出版業的總體狀況和發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工作效率比較低。
(三)激勵機制不足,缺乏動力
受到傳統制度等多方面的影響,一些出版單位并沒有完全市場化,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比較陳舊。一些出版單位不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不利于年輕編輯發揮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些出版單位制定的績效考核機制比較適用于中層以上的員工,而剛入職的a326ed385f4b594a58041764e5942ef8年輕編輯,按照現有的考核機制很難完成出版任務,從而導致年輕編輯入職后面臨的工作壓力過大。一些出版單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年輕編輯在工作中動力不足。另外,一些年輕編輯因為工作經驗不足,對具體的業務流程不熟,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紕漏,部門領導有時候不能設身處地地從年輕編輯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年輕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導致年輕編輯在績效考核中總是在部門中排名比較靠后,這樣會挫傷年輕編輯工作的積極性[1]。
(四)安全感和歸屬感不強
年輕編輯在選擇出版行業之初,大多對出版行業充滿崇敬和期待。但是在入職之后,他們發現自己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繁重而瑣碎的編輯工作,沒有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出現職業倦怠感。同時,編輯須長期面對電腦和紙稿做審稿工作,易產生視力退化、頸椎或腰椎損傷等問題。身心俱疲的年輕編輯在工作中出現的心理波動,一些出版單位沒有及時給予重視,對年輕編輯的關懷力度不夠,長此以往,年輕編輯對單位往往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2]。
優秀的編輯隊伍是出版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年輕編輯雖然缺乏業務經驗,但具有拼搏精神,創新意識也比較強,是出版單位的生力軍,因此,搭建合理的年輕編輯成長機制對出版單位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版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行業生存壓力不斷增大。出版單位只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潛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但有效的激勵必須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和人才[3]。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出版單位實施激勵機制的核心內容。出版單位要根據編輯的工作性質、工作難度、工作效率等核定其級別,各級別的編輯在工資和福利方面應有相應的差別。出版單位要根據年輕編輯入職后的表現,每年進行考核評定,表現優異者適當提升工資福利待遇,這樣才能提高年輕編輯的工作積極性。在編輯崗位考核方面,對于年輕編輯,出版單位應保證其正常的成長過程,給予年輕編輯足夠的成長時間。
除建立合理的薪酬機制外,還必須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編輯提供足夠的展示自我的舞臺和空間,以及更多發展機會,如參與決策、職位晉升、委以重任等。此外,出版單位要為年輕編輯提供更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機會,并為開展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等,這些合理有效的激勵政策都能激發年輕編輯的工作熱情,促使年輕編輯更快地成長[4]。
(二)完善“導師制”的培訓機制
年輕編輯在進入編輯部后,通常會在編輯部主任或編輯部指定的資深編輯的帶領下從事具體的編輯工作。這種“導師制”的方式有利于編輯隊伍建設的傳承,同時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掌握年輕編輯的性格特點及專長。但在實際輔導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導師雖然業務能力比較強,但帶新編輯的能力不足,與新編輯缺乏有效的溝通;有些導師責任心不強,對帶新編輯應付了事等。從單位的制度來說,也缺乏對導師的激勵機制,帶年輕編輯更多的是導師無償分享知識和經驗,這本身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5]。
出版單位只有不斷完善“導師制”的培訓機制,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年輕編輯。出版單位對導師的任職資格須進行認定和審批,選出的導師除了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外,還應具備傳授知識和分享經驗的能力,要有責任心、包容心和耐心。出版單位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并在單位內建立考評小組,定期對編輯導師的工作進行考核。另外,出版單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調動資深編輯擔任導師的積極性以及年輕編輯學習的主動性,使雙方共同努力,從而達到良好的培訓及學習效果。
(三)搭建完善的交流學習平臺
年輕編輯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缺乏編輯經驗、不了解行業動態等感到手足無措,對自身的發展也總是感到比較迷茫。同時,年輕編輯往往對工作充滿熱情,樂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希望盡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也希望有更多與成熟編輯溝通的機會。因此,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及時發現年輕編輯反映的問題,并幫助年輕編輯提升業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出版單位可以為年輕編輯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完善年輕編輯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徑。年輕編輯在進入出版單位后,出版單位要對其進行業務培訓。通過業務培訓,年輕編輯對所從事的編輯工作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另外,出版單位可以定期召開年輕編輯入職經驗交流會,讓大家面對面交流自己在編輯方面的經驗或遇到的困惑。
(四)加強單位文化建設
出版業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無論是出版社還是圖書公司,都是從事文化創意和文化生產的工作,肩負著傳播知識、傳承文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崇高使命。因此,出版單位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年輕編輯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大多會有一些不適應,他們需要一個了解單位發展狀況、組織架構、文化建設等的窗口。并且,年輕編輯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充滿活力,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大多對單位組織的各項文化活動參與積極性比較高。因此,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幫助年輕編輯更快地融入集體,將個人職業生涯與出版單位的發展相融合,使其在單位更有歸屬感[6]。出版單位可以通過黨建、團建、青年學習小組等方式,分享單位的發展狀況、單位的初心和使命等,提高年輕編輯的思想政治素養,增強對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7]。
年輕編輯逐步蛻變為合格的出版人,不僅需要所在單位精心培養,其自身更需要注重自我提升。年輕編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提高政治素養
編輯作為文化工作者,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所以編輯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編輯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對涉及政治敏感的問題,要保持高度警覺,切實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能力;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保證出版物的內容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等的規定,時刻謹記自己的社會責任,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年輕編輯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成長為一名政治上過硬的編輯[8]。
(二)提升語言文字把關能力
語言文字把關能力是編輯的基本能力,語言文字把關是年輕編輯成長過程中日常所面對的工作。出版單位新入職的編輯大多具有某一方面的專業背景,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但對編輯稿件的書寫規則、圖書的編排規范、書刊編校質量要求等還不是很熟悉,年輕編輯在進入出版單位以后,要虛心學習,快速掌握這些標準和規范[9]。
在編校過程中,編輯既要把控書稿的整體質量,還要對書稿的政治傾向、篇章結構與內容等作出整體性評價,對其中不符合出版要求的內容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10]。只有在工作中發揚工匠精神,認真打磨書稿,從細處著眼,精雕細刻,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年輕編輯要多看優秀編輯加工過的稿件,不斷學習和總結。一個年輕編輯只有經過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稿的編輯加工磨煉,才能掌握文字的編輯加工技巧,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
(三)提升選題策劃能力
一個出版單位的選題策劃能力決定著其行業地位和發展前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編輯除了應具備編輯加工技能之外,還應培養敏銳的選題策劃能力。相對于文字編輯加工而言,選題策劃往往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策劃選題有時是編輯根據各種信息結合市場作出的敏銳判斷。資深編輯往往有豐富的作者資源,而年輕編輯缺乏相應的從業經驗和資源,這需要年輕編輯不斷積累,建立自己的作者隊伍。年輕編輯首先要能夠敏銳地感知社會需求和審美取向,找準定位受眾群體,了解他們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等,打造出更適合這一群體閱讀的內容產品;其次,年輕編輯要對所在出版單位的特色及銷售渠道有充分的了解,懂得借助單位的出版特色進行選題策劃。選題策劃能否成功,與編輯的知識面、對市場的判斷、個人的偏好等都有密切的關系。編輯只有根據這些因素決定自己的選題策劃方向,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11]。
(四)提高專業素養
專業化是編輯的立身之本。編輯應該掌握從事編輯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一名優秀的編輯一定是在某一領域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一名優秀的編輯除了要具備過硬的編輯知識之外,還要掌握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要了解相關的學術問題、學科動態,只有這樣,編輯才能對作者交過來的書稿進行查漏補缺,更好地梳理書稿。
編輯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文化的遴選者。由于職業的特殊性,編輯在工作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各行各業的知識。為了保證出版內容的嚴謹和正確,編輯涉獵的知識面必須廣博。因此,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積累外,在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等方面還應有一定的涉獵,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百科全書式的人才[12]。一名優秀的編輯既要“專”,又要“博”,只有這樣,才能將冗雜繁復的各類信息梳理得當,將最具價值的選題提煉出來[13]。
(五)提升溝通能力
在平時的工作中,編輯的工作貫穿圖書的策劃、編輯、出版、印刷、發行各個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編輯在圖書編輯出版過程中的溝通協調能力日益凸顯。然而,剛參加工作的很多年輕編輯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加之自己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溝通,在工作中就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在與其他工作人員溝通時容易產生誤會,從而影響出版進度。
年輕編輯要想將工作做好,就不能只埋頭對著案頭的稿件,而是要學會提升自己的協調和溝通能力。擁有一批優秀的作者是編輯進行選題策劃的基礎。編輯根據不同的選題,需要與不同層次、不同性格、不同專業的作者打交道,因此編輯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與作者溝通的能力。編輯涉及的工作很繁雜,在工作中需要與財務、印制、發行等各個部門溝通流程細節,大家崗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年輕編輯在與其他部門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換位思考,了解他人的實際需求和工作中的困難,對出版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同心協力共同推進出版工作進度[14]。
(六)增強創新意識
編輯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新是編輯工作的不竭動力,因此,年輕編輯在工作中要注意增強自己的創新意識。新媒體時代,出版市場的明顯變化趨勢是讀者閱讀節奏越來越快,對圖書內容、裝幀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循守舊、固守傳統的做法已經不可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年輕編輯必須樹立全新的出版理念,打破以往的思維方式,及時掌握新型技能和技巧,緊緊抓住創新這一不可動搖的主題,在選題、審讀加工、編輯手段、營銷策劃等方面,結合當下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以滿足新時期大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15]。
出版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形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選好人才,用好人才,是出版單位面臨的重要課題。出版單位只有不斷優化編輯人才培養機制與激勵機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作為新入職的年輕編輯,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認真把握出版方向,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勇于擔當,不斷挑戰,才能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出版編輯。
參考文獻:
[1] 王玉凝.新時代青年編輯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J].出版參考,2022(5):75-78.
[2] 王艷芳.淺談新編輯如何盡快進入職業狀態[J].現代出版,2016(6):43-45.
[3] 陳海顏.關于編輯成長機制的幾點設想[J].科技傳播,2020(7):71-72.
[4] 劉思思.基于需求層次理論視域下的青年編輯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優化研究[J].出版參考,2020(4):73-75.
[5] 李敏怡.新時代青年編輯人才培養的策略探析[J].新聞傳播,2021(7):93-95.
[6] 孫華明.新編輯語言文字能力的自我提升[J].傳播與版權,2019(7):44-45,50.
[7] 徐志武,王曉園,周暢.傳統出版單位青年編輯組織歸屬感提升研究[J].中國編輯,2019(10):55-59,64.
[8] 李靜.青年編輯在新時代的成長成才探索[J].科技傳播,2020(6):19-20.
[9] 周雪萍.教輔新編輯的培養與成長[J].新聞文化建設,2020(12):77-78.
[10] 董金波,袁文業.新入職青年編輯的自我修養及覺悟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2(18):76-78.
[11] 藥蓉.新時代年輕編輯職業成長的必備能力探究[J].科技與出版,2021(2):64-67.
[12] 劉鵬.編輯應該是“專家”還是“雜家”[J].文化傳播,2020(5):88-89.
[13] 方新田.新編輯的職業素養探析[J].傳媒論壇,2020(24):87-88.
[14] 李瑩.出版單位年輕編輯的發展困境和成長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1(9):219-221.
[15] 馮宏聲.關于新出版時代新編輯工作的思考[J].出版參考,2018(11):5-7.
作者簡介 杜麗星,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