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期刊是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發布平臺,在學術交流和信息傳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刊物作為公器,是主流意識形態發聲的媒介、學術成果發表和傳播的渠道、引領學術風氣和規范的載體,也是開拓議題的公共話語場域、培養和推介學術新人的平臺。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在期刊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當然其在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通過與期刊編輯的交流與調研,總結遇到的困難挑戰,集中體現在編輯與讀者、作者的關系處理,編輯工作與科研工作的沖突,有限精力與繁雜編校的矛盾,編輯慣習與新技術嵌入的磨合等方面的困境。對此,文章提出五點應對之策:加大溝通力度,常做作者和讀者的好伙伴;開展學術研究,爭做某一方面的小行家;提高業務能力,甘做勤懇奉獻的編輯匠;參與實踐交流,善做專家學者的知音人;緊跟時代腳步,勇做新技術的推介人。希望借此為廣大期刊編輯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緩解職業焦慮,使期刊編輯在工作中具備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敏銳的學術判斷力;幫助他們提高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協作意識;促使其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領學術方向、繁榮發展學術的高度責任感,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政治原則、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的組織紀律性等。
關鍵詞:學術期刊;編輯;困難與挑戰;應對之策;學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9-020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全國總工會委托課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視角下事業單位民主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1]。在引領學界研究方向、弘揚時代精神、傳承歷史傳統等方面,高質量的學術期刊更是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期刊編輯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直接影響著期刊的生存與發展[2]。
當前,隨著社會變化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失衡,焦慮感、緊張感充斥于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編輯的身份焦慮、職業認同危機同樣日益凸顯,并且成為影響編輯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系統闡述期刊編輯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并提出一些應對建議,以供編輯在今后的工作中參考。
(一)編輯與讀者、作者的關系處理
編輯、讀者、作者是推進學術期刊順利發展的重要力量。編輯就像一座橋梁,要協助作者把想要表達的思想力量、情感溫度和語言之美傳遞給讀者,這就要求編輯在工作中正確處理與讀者和作者的關系。然而,這也正是編輯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困境。
對于讀者,編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期刊發表的文章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以筆者所在的《中國園林》雜志為例,近年來,作者群體逐漸以高校師生為主,論文撰寫趨向于專業化、理論化,各種數理統計、公式算法出現,讀者反映文章越來越看不懂。一些在風景園林行業深入實踐的設計師、施工者認為,應該增加一些介紹國內外實踐項目的文章;一些風景園林愛好者認為,應該增加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文章;而老一輩的風景園林工作者認為,不能丟掉園林傳統知識,應該多一些介紹中國古典園林的文章。
對于作者,編輯需要處理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稿件能否錄用,二是編校過程中的配合問題。由于版面有限,作者稿件被拒在所難免,這難免會引來一些作者的不滿,這時編輯可能就會成為“出氣筒”。編校方面,編輯在編校工作中往往比較較真,有些作者滿懷感激,配合度較高,但有些作者卻不理解編輯如此精益求精地工作所求為何,將之歸為“苛刻”“吹毛求疵”。
(二)編輯工作與科研工作的內在張力
學術期刊以刊載學術研究成果、繁榮和發展社會科學事業為宗旨和目的,這就決定了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必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也要求期刊編輯練就慧眼識珠的本領[3]。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需要了解本期刊所覆蓋領域的重要研究話題和前沿研究方向,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即所謂的編研結合、編研相長。
學術研究可以為編輯判斷稿件質量、了解學界動態提供學術基準和學術視野。審讀稿件是編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編輯自身具有較高的學術素質。然而,編輯工作和科研工作相互助益的同時,二者的工作性質和要求又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之處。審稿、編稿及諸多事務性工作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用于科研的時間相對就少了很多。科研工作要對問題進行專精和深入的研究,強調不斷開拓新的領域,編輯工作則需要憑借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才能應對,因此很難對某一研究方向保持持續關注并進行集中深入的研究。
(三)有限精力與繁雜編校的工作矛盾
每一期高質量學術期刊的生產,從刊物定位、選題策劃、約稿、審稿組稿、編校加工到出版面世,凝聚了作者隊伍、編輯團隊無數的心血和汗水,其中,編校加工是保證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環節[4]。編輯工作有一套嚴格的規范,完全掌握并熟練運用絕非易事,并且編輯過程中還會遇到大量“硬傷”。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并非簡單的疏通文句、改錯別字,而是一份要求具備專業的學科素養和細心、耐心、盡心的工作。
以《中國園林》雜志為例,每期雜志從投稿到刊出,一般要經歷很多個環節。其中,最辛苦、壓力最大的,莫過于校對。編輯人員每天會面對各類文稿,涉及多個研究方向,內容千差萬別。長時間、高強度的枯燥工作,使得工作人員容易產生疲倦心理,從而導致校對工作出現失誤[5]。
(四)編輯慣習與新技術嵌入的磨合困境
近年來,學術期刊發展面臨一系列重大的外部挑戰。電子化、數字化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期刊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大眾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對傳統的出版業和學術期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6];期刊發展面臨“泛綜合化”所導致的期刊趨同化競爭。
隨著信息獲取渠道的不斷拓寬,微信公眾號、期刊論文數據庫、期刊開放獲取網站、電子期刊等學術傳播方式得到廣泛運用,紙版刊物的銷售量逐年下降。而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投稿方式、編輯流程及出版發行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學術期刊的編輯不但要應對紛繁復雜的編輯工作,改變原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還要學習一些數字化新技術,以應對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加大溝通力度,常做作者和讀者的好伙伴
編輯在工作中要盡可能地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進行考慮,在期刊建設各個環節制定以專家學者、作者、讀者為中心的工作原則。在編校過程中,與作者在學術、學理層面進行深度交流,利用自身的學術素養、文字水平優勢,發現作者的遺漏或錯誤,贏得作者尊重,提高刊物學術品質。對于那些被外審專家否決的稿子,也不要簡單退稿了事,需要編輯調查清楚具體原因,區別對待。
面對讀者,將心比心,把自己當作期刊的讀者,思考讀者究竟想要從刊物中獲得什么樣的知識。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讀者的需求,在欄目設置、文章選用方面盡量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二)開展學術研究,爭做某一方面的小行家
編研結合對于提高稿件質量、推動一流期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8]。編輯必須走編研一體化的道路,即要在提高編校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一名稱職的編輯,不只是學術的搬運工,更要參與知識生產和學術研究,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
首先,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要面對大量的學術研究稿件,這就要求要有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背景,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
其次,加強對學術思想、學術思潮和學術趨勢的準確把握[9]。
再次,要養成閱讀相關學術刊物的習慣,了解新的研究觀點和學術動向。
最后,利用工作機會,申報相關科研項目,以團隊方式形成研究合力,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揚長避短,合作共贏,從而提升整體水平[10]。
(三)提高業務能力,甘做勤懇奉獻的編輯匠
期刊編輯業務能力的提高可以從選題、審稿和編校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選題方面,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關注本學科的研究前沿動態,對相關問題展開一定的研究,做到既專又博,在選題策劃上才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不至于跑偏。
二是審稿方面,編輯需要在閱讀上下功夫,大量閱讀與從事期刊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獻,對新文章不斷精讀、研讀,反復琢磨修改,只有具備撰寫學術文章的能力,才能較好地鑒賞稿件。
三是編校方面,定期參加編輯培訓班和繼續教育,掌握編輯、校對的基本技能,實時了解新的編輯規范和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要按部就班完成所有程序。
(四)參與實踐交流,善做專家學者的知音人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編輯,不能將目光局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而是需要掌握大量該學科其他領域的知識與能力[11]。另外,要推動和活躍學術界和編輯界的內外交往。在學科分化日益細密的今天,打破學術壁壘、實現多學科融合創新發展是實現學術進步的重要條件。
學科與學科的交流互動,首先要推動不同領域學者之間的交流,推動不同領域編輯與學者的交流,推動不同領域期刊之間的交流[12]。如果有機會,在工作期間多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會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結識更多的專家學者,為組稿和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及發現新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緊跟時代腳步,勇做新技術的推介人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期刊編輯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就要求期刊編輯要有“互聯網思維”,要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以更好地為學術研究服務[13]。
首先,為了提高編輯效率,要善于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包括編輯軟件、排圖軟件和網絡技術的應用[14]。其次,要不斷學習新的出版規范和標準,以適應科技成果共享的需要。最后,新媒體時代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通過教育與培訓全面系統地學習新技能,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包括新媒體技術應用、數字化內容制作,以及信息檢索和處理等[15]。
編輯是一個神圣的崗位,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工作態度。作為編輯,表面上是在為他人做嫁衣,但其實也是在不斷磨礪自己、提高自己。雖為小編輯,但不只是“搬磚”“砌磚”,也是在“蓋樓”,搭學術的高樓大廈,建設學術創新強國,編輯也是“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分子。編輯應有敢做“編輯家”的志氣,胸懷“大使命”,心有“大格局”,并非只有“大人物”才擔當大使命,學術“大事業”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李翠霞,梁永霞.創新引領空天信息期刊集群高品質發展:閆珺研究員訪談錄[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134-138.
[2] 謝武雙,孔紅梅,全元,等.高品質科技期刊的編輯人才培養:以《生態學報》為例[J].編輯學報,2023,35(6):700-703.
[3] 鄭珺.使命光榮 責任重大[M]//崔建民.“作嫁衣者”說: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編輯心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244-248.
[4] 趙翠蘭.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控制與提升路徑[J].學報編輯論叢,2023(0):262-265.
[5] 劉偉昌.論校對工作對科技期刊質量的影響[J].傳播力研究,2018,2(24):64-69.
[6] 程亮星.新媒體時代河南省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路徑探索[J].新媒體研究,2022(18):73-77.
[7] 張忻.聯合公司教輔業務競爭戰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8] 朱曉昱,王農,張陽.學術期刊編輯走編研結合之路的意義與途徑[J].天津科技,2024,51(1):45-48.
[9] 程紹燕.學術期刊開拓編研結合新思路[J].文化產業,2023(16):143-145.
[10] 王維朗,劉志強,游濱.科技期刊編輯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徑及策略[J].科技與出版,2018(9):50-53.
[11] 董博宇.新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4(3):32-34.
[12] 魏學麗,余黨會.從編輯工作視角談科技期刊在科技學術交流中的引導性[J].編輯學報,2023,35(S2):57-59.
[13] 蒙薇,黃曉峰.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技術發展趨勢研究[J].傳媒論壇,2023(13):105-107.
[14] 周月麗.現代信息技術對期刊編輯出版的影響分析[J].新聞傳播,2023(21):47-49.
[15] 張宇燕.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構建與提升[J].傳播與版權,2024(1):17-19.
作者簡介 馬琳,編輯,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專業論文的編輯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