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與教育的融合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教育內容的更新、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教育評價的多樣化,使教育進入了一場大革命。網絡授課是目前教育的一種趨勢。2020—2022年,高校基本依靠網絡平臺完成教學,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實踐課程,面臨著無實驗器材、互動不暢等問題。為了更好地改善教學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從學生的回饋中得到啟發,及時更改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在困境中尋求方法,提高教師的網絡授課技巧與教學能力,是接下來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網絡授課;實踐教學;調查問卷;教學滿意度;教學評價;網絡教學平臺
一、引言
本次調查問卷共15題,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提問調查:客觀因素對網絡教學的影響;學生主觀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教師的網絡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14份,采樣群體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本科一年級新生。
二、調查問卷主要數據分析
1.因客觀環境原因造成網絡授課影響比例較小
在問卷調查中,有73.42%的同學并沒有因為電子設備而對其網課構成影響,電子產品的普及讓網課受眾大大增加,但是網絡性能的穩定性對學生接受網絡授課造成了較大影響。其中,有62.03%的同學認為網絡的不穩定性對其上課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只有30.38%的同學認為沒有任何影響。
2.學生已經習慣于網絡授課狀態,總體對網絡學習接受度較高
在問卷調查中,學生選擇網絡授課“效果非常好”的比例為17.46%,選擇“效果好”的比例為38.41%,選擇教學“效果一般”的比例為38.41%。從總體比例上來看,學生對網絡學習的接受度是比較高的,但也有近50%的學生認為網絡授課方式很難保證專注力,這也是網絡授課無法保證學習效果的原因之一。
3.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較高
在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中,有55.56%的同學選擇了“非常滿意”,有18.73%的同學選擇了“滿意”,有25.08%的同學選擇了“一般滿意”。可以看到,“滿意”的比例較高。由此可見,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認可度高,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對網絡授課方式的一種肯定。調查問卷部分數據統計見表1。
三、顛覆傳統的課堂時間
在“互聯網+”的新時代,高校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構建網絡教育課程體系。網絡教學可以將課堂時間從通常的“先教后學”調整為“先學后教”。網絡教學是以網絡系統的視頻為基礎,學生觀看教師上傳的視頻,與同學在線討論問題,在線查看信息,課后完成作業。教師主要通過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個性化學習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加獨立和準確的教育,而網絡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性,為師生樹立了高標準。要有效地完成網絡教育,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有效的教學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課堂效率[1]。
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上課時間,將錄制好的視頻放在網上進行教學,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其他教師的課堂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學生對網絡授課的滿意度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時間自由。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向老師提問,改善了部分學生因為害羞不敢提問題的現狀。最重要的是,網絡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擴展課外知識,提高專業能力。
當前,高校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和關鍵環節。然而,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難,如缺乏大規模的分布式實驗環境、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細致的監控等。因此,要實施有效的實踐教學還需克服這些薄弱環節[2]。
四、用時間補足空間距離造成的溝通不暢
2020年,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的指導方針,各學校開始開展各類線上教學,師生都經歷了適應和淬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接受困境現實,再到對網課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于實驗教師來說,網課少了面對面的直接指導交流,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時間上面臨更高要求。因為無法直接接觸學生,所以在2小時的課堂時間上不能做到“理論知識—講解—操作—反饋—答疑—再操作—掌握技能—理論與技能結合”(圖1)的完美流程。
為了達到此流程完美的目標,首先要求老師在講解上更細致,且要求給出模擬操作的環境,讓學生有可操作的環境;另外,因為不能做到面對面、手把手地直接指導,導致學生反饋答疑的時間拉長,這就要求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解答學生的疑問。在網絡授課階段,即使是在非授課時間,筆者也一直收到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由于空間距離較遠,只能用時間彌補空間造成的困難。
與傳統課堂不同,教師和學生的時間被碎片化了,學生的每一個碎片化時間去沖擊一個教師有限的時間,而不是在線下課堂統一解答,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更大的負荷和資源浪費。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教學,而不是單純依靠網絡進行溝通,需要深入挖掘。
五、網絡平臺的優勢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網絡授課的一大優勢就是具有錄播功能,但筆者后臺數據顯示,課堂錄播的學生回訪率并不高。學生更傾向于在學習的過程中找老師或者網絡搜索解答問題,并不傾向于重復去聽課程的錄播。其原因可能在于錄播課程時間過長,學生不想因為一個問題或者幾個問題在長視頻中尋找答案,而是更傾向于得到針對性的解答,更愿意直接請教老師或者在網上搜索答案。這樣實際上造成了一種資源浪費,網課的錄播功能并沒有發揮其最大的功用。因此,這又回到了上一個問題,即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達到其想要的教學效果,需要在課后付出更多的時間去彌補空間造成的指導缺憾。
為解決錄播功能沒有發揮作用的問題,可以將長視頻切割編輯為知識點短視頻,以知識點關鍵字命名檢索放在教學平臺上,當學生遇到針對性問題時可以快速搜索得到解答,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在網上搜索或者是等待教師反饋,這樣可以縮短學生的復習記憶時間和減少教師的重復性工作量。但是這樣會面臨一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就是如果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不強烈,需要鞭策和督促,該如何解決?
調查問卷顯示,有42.99%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不滿意。在網絡授課狀態下,教師無法在直播中及時注意學生的整體反應,即使網絡支持攝像頭全部打開,也無法像在課堂教學一樣迅速觀察所有同學針對某一個知識點的反應,因為這樣做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所以網絡授課大部分時間是教師的一種單向輸出,但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是需要輸出和反饋同時進行的。單向輸出,不能及時得到反饋,會造成對同一事物理解的偏差。學生在單獨面對機器的狀態下,有時不會對著機器做出情緒上的反饋,有部分同學指出,不想通過網絡迅速地反饋自己的疑問。2023年初,由于騰訊會議平臺調整,免費會議室不能所有成員同時開攝像頭,如果教師提問,學生只能在公共評論區回復,只要有一個學生回答,其他同學都可以同時看到答案,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而教師因為無法從學生的眼神和身體行為上得到課程知識點的及時反饋,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推測教學效果,而且情緒上也不會得到刺激調動,平鋪直敘講完所有的課程就變成了常態。這種沒有雙向交流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師生互動及教學/學習熱情。
六、教學平臺帶來的困擾
網絡授課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平臺,目前比較流行的直播教學平臺有超星學習通、釘釘、騰訊會議、QQ、藍墨云班課、中國大學MOOC課堂等。由于學校未做統一強制要求,且單一平臺功能各有側重,不能同時兼顧直播、錄播、課件存儲查詢、打卡、測試這些功能。不同教師因為需求不同和個人使用習慣選擇了不同的網絡平臺,這些學習端口的數量就給學生造成了諸多麻煩,首先要下載不同的APP,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平臺,每個APP又有不同的群,學生在不同平臺之間來回切換,在不同的群里接收各個科目的信息,難免遺落或者紊亂,所以經常會有教師如此反饋:學生不理會教師的通知,沒有任何反應,要三番五次地催促學生回復通知及提交作業等,師生都很疲憊[3]。
七、實踐課程在網絡授課條件下的調整
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懂原理,會實踐,能應用”。想達到這種目的,僅僅依靠教師的網絡授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增加線上、線下動手操作和線上、線下討論兩個流程。在網絡授課期間,如果沒有條件進行線下操作和討論,那么線上操作和討論就是主要學習方式。有很多科目做了線上模擬實驗系統,讓學生盡量有實踐的體驗感,從而扎實掌握理論知識[4]。
對于教師來說,面對網絡講課切忌照本宣科、冰冷無趣,要把網絡課程當成線下課程,設計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有互動的意愿,盡量在教學環節增加與學生的互動,避免學生精神不集中、神經麻木和逃課。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有23.49%的學生認為網絡授課的學習氛圍對其影響很大,68.89%的學生認為有一定的影響。網絡教學的學習環境較為松散,缺乏紀律性,主要依靠學生的自覺性。長時間面對電腦和手機屏幕,容易出現視覺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而教師又無法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監督和督促,容易產生懶惰心理和厭倦心理,導致學習質量大打折扣[5]。
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與答疑、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索,這種師生間的雙向交流不僅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而且能有效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明確學習目標和提高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能力,以便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學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和效率,從而調整授課方式與方法,提高學生對網絡授課的滿意程度。
八、結束語
在網絡授課模式下,實踐課程確實面臨著種種困難,尤其是面臨著無法實操實驗器材和教師指導不到位的窘境。深度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模擬操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有效評價教學方法和加強師生反饋溝通,是補足短板的有效手段。
作者單位:張重陽 王巖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參考文獻
[1]鄧麗,謝美林,鄧煥儀,等.大學生網課滿意度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24(03):52-56+85.
[2]張霄艷,孫楓華.大學生網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1,23(02):89-93.
[3]孫懿宏,馬茂祥.“停課不停學”的教育網絡輿情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30(08):97-101.
[4]韓笑,王美英.大學課程線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21,43(S1):42-45.
[5]林琳.網課為什么容易引發學生“在線逃課”?[J].宜賓學院學報, 2022,22(05):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