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困擾。如何結合互聯網背景創新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方式、豐富思政內容,成為當下亟須探討與研究的熱點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創新機遇,隨后闡述互聯網對高校大學生、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最后結合現階段高校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常見問題,重點提出未來高校輔導員如何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工作,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為提高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
一、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挖掘與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并通過積極健康的思想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和環境,是未來高校輔導員開展相關工作的研究重點與方向。高校輔導員要意識到網絡確實是技術創新與信息共享的平臺,可以打開學生與社會之間溝通的大門,但網絡中充斥的信息有好有壞,錯綜復雜且夾雜著低級趣味的灰色信息內容對大學生身心成長不利。高校輔導員在針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網絡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為自身開展教育活動所帶來的諸多便利,切實提高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效果,為提高學生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奠定基礎。針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網絡的雙面性特點,其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對高校輔導員的個人能力、綜合素質、思想認知等更是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互聯網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有效拓寬了信息來源
互聯網作為一個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平臺,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還以其多樣性和系統性的特點,為資源共享和信息傳輸提供了便捷的途徑。高校需利用此資源優勢,彌補以往思政教材的不足,使學生能更全面地學習思政知識,并能利用互聯網自主查詢信息,提高學習效率。
2.豐富了師生互動渠道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輔導員只會采取面對面交談的方式進行教育,此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也無法實現預期效果。學生會因為多種因素影響,不能表達自身的想法,輔導員則由于工作量大難以騰出足夠的時間與學生交流。而互聯網的開放性能為師生提供諸多的交流互動渠道,包括微信、QQ等社交媒體。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師生間實現良好互動,使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需求,真正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3.輔導員能及時掌握學生情況
依托社交媒體平臺,輔導員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動態與思想狀態。通過觀看學生的朋友圈、微博等,輔導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種全面的了解有助于輔導員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情況,并采取有效的對策,為思政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消極影響
1.沖擊學生的思想觀念
網絡中信息繁雜,很多大學生并不具備良好的信息鑒別能力,極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入侵,導致思想與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出現偏差行為。尤其是互聯網的開放性使然,其中有諸多負面信息,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信息,會對學生造成嚴重影響,甚至誘導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管理難度增加
互聯網的隱秘性使得輔導員難以得到學生的及時反饋,增加了思政管理的難度。學生在互聯網上可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公德和公序限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自由度可能導致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由于網絡監管的困難,一些違背社會公知的話語可能無法被及時追查和處理,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淡薄。
3.部分學生網絡成癮
由于學生接觸網絡較早,電子設備早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無法擺脫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尤其是個別學生會沉迷于網絡世界,將自身的情感寄托于虛擬世界中,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離不開網絡。而隨著互聯網功能的增多,可以在其中交友、購物、游戲等,因此學生一旦遇到問題就會到網絡中尋求幫助,并不會主動尋求教師、家長等的幫助,制約了思政工作的
開展。
三、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影響
(一)有利于打破高校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
在全新的網絡時代背景下,人們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隨意瀏覽網絡中的信息資源,所以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也越發顯著。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更加多樣,所以其在對學生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也有著更為顯著的展示。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在時間上更加寬松和充沛,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和多樣。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大多數時候是以師生面對面的形式實現的,導致一些學生無法完全向教師吐露自己的心聲。網絡時代的到來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輔導員也可以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內容與素材,更加具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依據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情況等,對知識內容進行消化與吸收。
(二)為思政教育提供豐富資源及有效互動機制
網絡文化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其可以為大學生打開視野,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多樣化的素材。通過網絡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閱讀,自主接收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教育信息資源。例如,網絡中的視頻內容、新聞報告等都可能對學生的思想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產生影響。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和大學生建立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平臺,通過打造相應的媒介,如微信、微博、論壇等,增進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有一些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遇到困難不敢直面向教師提出尋求幫助,那么都可以通過利用網絡的方式及時進行溝通。這樣的平臺能夠滿足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及時互動性要求,也為學生在校園中的平等交流營造了相應的氛圍和環境。教師可以精準了解學生的思想發展情況,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
四、互聯網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常見問題
(一)輔導員的話語權威性受到威脅
輔導員除了是學生的管理者、教育者,還是學生的引導者,具有角色優勢,能自主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全過程中,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思想引導作用。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產生了全新的工作方式,造成師生的互動只能隱藏在虛擬空間中,學生比較習慣于將真實身份隱藏在虛擬賬號中,對便捷獲取信息的形式較為依賴。而學習渠道的增加,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與水平,導致學生降低了對輔導員的依賴度與信任度,直接弱化了輔導員的話語權威性。
(二)信息來源復雜且不可控因素較多
互聯網中蘊含著海量的信息,其中的不可控因素較多,如果大學生瀏覽了一些毒害身心發展的內容,不僅會導致大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更會對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帶來阻礙和影響。并且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導致一些負面信息的傳播可以毫無察覺地傳播到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當中,腐朽落后的意識及錯誤的價值觀念是與我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形成對立的。與此同時,網絡中還存在一些負面的信息和失真的報道,這些內容會沖擊和影響大學生的三觀,導致其對社會發展產生一些偏激或者錯誤的看法。綜上,這對于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確實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三)人機對話模式導致學生存在非社會化情況
綜觀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許多學生都會出現手機不離手的狀況,這也就導致學生的日常社交能力明顯下降,甚至會出現長期沉浸在網絡世界中難以自拔的情況,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從而導致學生自身的性格出現缺陷,冷暴力、自閉等都會由此產生。為此,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格外避免“互聯網綜合癥”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選擇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為塑造大學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礎。
五、互聯網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優化策略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互聯網時代的帶來,讓人們的學習、生產、生活等皆處于互聯網中,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全球化趨勢到來,讓互聯網中充斥著諸多的不良風氣,而網絡監管難度比較大,導致諸多不良思想傳播于網絡中。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此階段并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也不具備良好的信息鑒別能力,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行為方式與價值觀發生嚴重偏差。因此,高校輔導員需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將思政教育全方位地貫徹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確保學生能在學習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除此之外,輔導員還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研究網絡中的不良思想,以案例形式傳授給學生,確保學生能在學習中形成正確思想,促使其形成鑒別不良信息的能力,促使其全面發展。
(二)創新大學生工作方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需要不斷創新學生工作方法,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輔導員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個綜合性的學生服務平臺,在平臺中記錄學生的個人檔案、學習進度、獲獎記錄等信息。還可以設置互動模塊,如意見反饋通道和考試報名信息公告等,全方位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通過此平臺,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輔導員要積極搭建大學生課外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在此過程中,高校領導需要予以大力支持,輔導員則要發揮引導作用,確保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外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
(三)利用社交軟件了解學生動態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學生表達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渠道。輔導員需基于此特點,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軟件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為思政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首先,正確認識與科學利用社交軟件。例如,在組織主題班會時,可以邀請學生關注輔導員的社交媒體賬號,以便能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其次,通過社交軟件速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無論是主題班會,還是班委選舉,輔導員都可以通過查看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動態,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感受。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困惑或問題,可以通過面對面的談話、電話或社交媒體等方式進行溝通,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最后,借助社交軟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定期分享與國家政策、時事熱點相關的文章或視頻,讓學生在瀏覽社交媒體的同時,也能接觸到正面的信息和觀點,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能力
在大量的信息中,有許多積極向上的正面內容確實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但也存在一些未經證實的負面信息甚至是違法信息,沖擊與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普遍處于價值觀發展不夠成熟和穩定的階段,所以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明顯不足。作為高校輔導員,必須重點關注學生所處階段信息的真假,幫助學生篩選有價值的信息,避免有害的信息直接沖擊與影響學生的思想發展,不利于學生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與多種教育工作相結合才能夠實現的,比如需要與心理教育工作相結合,不斷貫徹落實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因此,打造真正符合大學生實際特點的教育平臺,為大學生篩選出符合其認知以及實際情況的信息內容更加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能力。
作為高校輔導員,有義務對當前網絡當中的信息資源與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把握,并且要具備信息篩選、加工及整合的能力,對于信息具有正確的判斷意識,能夠客觀準確地進行事物評價,這樣才能通過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為其形成更為健全的三觀奠定
基礎。
(五)注重相關法律內容的學習
互聯網背景下,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定期進行學習,在提高自我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比如要經常閱讀一些紅色書籍,或者是了解一些關于法律層面的知識,掌握現代化社交軟件的應用辦法,利用其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相關思政內容的傳播、法律知識的講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合理利用網絡傳播工具的習慣與本領,也可以使得學生形成基礎的法律素養,懂得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真正促進其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學會合理文明利用網絡,遵紀守法,增強自身的守法意識。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時期,所以打造法治國家,堅持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更加符合我國當代大學生培養的基本要求,在未來也必然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方向。
六、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路,既幫助高校輔導員創新了教學手段,也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因此,在未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推進過程中,高校輔導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特點與優勢,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氛圍與環境,確保學生能掌握更多思政知識與技能,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作者單位:趙新紅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蘇娜.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路徑研究[C]//香港新世紀文化出版社.2023年第三屆創新人才培養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23:03.
[2]張博瑋.探究網絡信息化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影響[J].大學,2021(10):133-134.
[3]李健.高校輔導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1):82-84.
[4]張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22.
[5]付江波.網絡信息化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影響[J].山西青年,2018(06):110.
[6]程鴻博.網絡信息化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影響[J].科技視界,2016(2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