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教師的教學離不開信息與網(wǎng)絡技術,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術,讓它為語文教學賦能,是需要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一定要考慮語文學科與眾不同的特點,發(fā)掘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與契合點,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與促進語文教學。本文結合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懂得取舍、信息技術支持下要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語文味、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等策略,力求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學作用,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教學思考;運用策略
一、引言
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術,成為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中必不可少的加分項。多媒體的運用以及網(wǎng)絡資源的下載、整理與運用,成為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必備的技能。正是因為如此,要想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最佳輔助手段,高中語文教師不但要有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還要多思考、多嘗試,發(fā)掘信息技術教學的更多功能,或者找到自己以及學科與信息技術的相處模式,不要生搬硬套地借助別人的經驗,才能真正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fā)揮作用,也才能使自己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得心應手,保證高效的高中語文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懂得取舍
雖然信息技術教學方eOTJ3qQpb4bdJyJntTSZmIAqLn4uGA7Lp0rc741vRO8=法靈活多樣、技術超前,教師操作的可能性、可操作空間非常大,能讓教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創(chuàng)造高中語文教學的新模式,但是從大方向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整體層面思考,信息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好學習與提升方面的選擇與取舍,要緊扣語文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因材施教。
(一)需要信息技術時也要選擇恰當?shù)脑O備
懂得取舍,才能更好地選擇,也才能更好地運用某一個電子設備進行教學。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對信息化教學太過依賴,也不能被信息化教學的思想帶偏。雖然任何內容、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都離不開信息化,但是不能很隨性地運用電子設備,如電腦、投影儀、交互白板,而要懂得取舍,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有選擇地運用,讓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更有效率、更有保障。
例如,在為學生講授戴望舒的《雨巷》這篇課文時,教師要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PPT課件,而PPT課件不需要制作得過于復雜,避免教師的精力都花費在設計精致的PPT上,只要把全詩放在一張江南煙雨的圖片上,再配上一張穿著旗袍、撐著油紙傘、走入雨巷的女人背影圖片,再加上教師的講授,就完全能讓這首詩的意境彰顯出來,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因此,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不用投影儀,也不用網(wǎng)絡資源,就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事實證明,高中語文教師在面對學習任務重、時間緊的高中生時,要懂得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進行取舍,既能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目的,又能讓教學過程顯得簡潔、重點突出,給學生清爽、簡單的感覺,讓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愛上高中語文學習,進而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形成有力的加持與促進。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懂得選擇學習途徑
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入滲透教學的信息時代,筆者發(fā)現(xiàn)教育界出現(xiàn)了很多信息化教學比賽活動,如PPT設計大賽、公開課比賽等。這種比賽雖然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學習、交流、提升的機會,但是過多地參與這種以交流為名義的活動,反而會讓教師難以靜下心來專心做好教學工作。筆者認為,作為信息時代下競爭激烈、任務繁重的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重視學習、交流的機會,但一定要有選擇,有取舍。
首先,只選擇與自己專業(yè)非常密切的PPT課件設計比賽或者公開課比賽,遠離形而上所謂的交流與比賽,才能在參加過程中真正學到東西,有所提升。例如,在設計課件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以教學實際為基礎,以高效課堂為目的進行設計。在參賽的過程中,通過專家或者優(yōu)秀同行的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從別人優(yōu)秀的課件中學習到真正的東西,助力自己。
其次,信息時代要想學習并不是一件難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借助手機上網(wǎng)學習。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既要把信息技術當成自己學習的工具與途徑,把網(wǎng)絡當成自己的學習資源,又不能照單全收,面面俱到,什么都想翻翻看看。要有針對性、有選擇地學習自己專業(yè)的東西、能提高自己教學技能與能力的東西,以教學為目的進行學習,才能使學與用結合起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中語文教師教學任務與教學管理又非常重,網(wǎng)絡上的資源又那么多,教師不可能全都學到、全都學會。如果是淺嘗輒止地學習,了解一點皮毛,不夠深入,不僅不會對教學產生有利的影響,反而會影響教學。所以,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中,有選擇地、精而準地學習,才能真正助力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專業(yè)水平。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要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語文味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包容性強、內容豐富、有故事、有哲理、有情感、有溫度,容易吸引學生,讓學生自然融入語文學習中,使其情操得以陶冶。但是以往由于條件限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很好地營造環(huán)境,渲染氣氛,所以無形中淡化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在信息時代,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的音響、影像、影視、圖像等功能,力求讓語文教學彰顯語文味,體現(xiàn)語文的特性與價值,升華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
學海無涯,知識無邊。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無止境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習,在保證專業(yè)扎實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高中語文教師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高中語文的語文味,就要不斷在網(wǎng)絡資源中獲取各種學習資源,進行各種學習,并在教學中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首先,多閱讀,提升文學素養(yǎng)。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是其廣泛的知識內容。語文教師要想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味,就要在網(wǎng)絡上廣泛閱讀,多多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詩歌、戲劇、人物傳記等,這樣不但能提升教師自身的語文味、文學味,也能讓教師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語文味,同時熟悉信息化的操作與運用。
其次,深研語文知識點。語文教師不但要利用工作間隙的碎片化時間,運用電腦、手機進行自主學習,還要在遇到一知半解、模棱兩可的知識點時,借助網(wǎng)絡資源進行閱讀,深入了解某一個知識點,在提升自己的同時,為更好地教學做準備。
比如,教師在閱讀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時,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字詞不太理解,影響自己理解詞的全部意思,手頭又沒有可查閱的書籍。為了節(jié)省時間,教師就可以打開電腦或手機,在網(wǎng)絡上搜索《聲聲慢》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賞析和譯文等,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這首詞時就會用欣賞、分享的語氣講授,無形中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語文味,增強課堂的感染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彰顯文本中的語文味
語文學習具有濃濃的情感性特點,內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外能提升學生的形象氣質,就是其文本中的語文味。例如,詩句、金句、主要句子、好段、中心段落的賞析,都能讓文本的語文味呼之欲出,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為了突出文本中的語文味,要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講解與引讀、朗讀,要借助信息技術,把課文中的意境、文學味、人文情懷等突顯出來,讓文本教學更有語文味,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與學生一起學習課文《竇娥冤(節(jié)選)》時,教師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讀課文,也不能條條框框進行所謂的解析,雖然這樣能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但是這樣的教學學生只能獲得知識,而難以收獲與知識同樣重要的情懷、素養(yǎng)。所以,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將關漢卿的簡介和創(chuàng)作這部戲劇的背景展示給學生,把基礎打好,再在講授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竇娥冤》戲劇片段,渲染課堂氣氛。這樣不但能讓語文中的人情、故事、人性等都匯聚成語文味凸顯出來,更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多元化收獲,實現(xiàn)多媒體的教學價值。
(三)用信息技術輔助朗讀,體現(xiàn)語文味
教師誦讀、學生朗讀都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朗讀教學不像課文賞析或知識點的分析學習,需要鞏固記憶,所以有些教師和學生不太重視朗讀,通常會形式化地讓個人或集體讀一遍,就算完成了朗讀任務。這樣不但會極大地弱化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味,減少學生的體驗感,也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感染、影響不大。所以,在信息時代,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朗讀課文時,采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加上適合課文的PPT背景圖片與背景音樂,并讓學生個人朗讀時用麥克風或其他擴音和音效設備,增強學生興趣,營造朗讀的氛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朗讀時情不自禁地注意節(jié)奏、情感、語速,體現(xiàn)閱讀的語文味。
例如,學生在朗讀《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作者的一張精彩照片或詩詞書法圖,再為學生配上有感情、節(jié)奏感稍強的音樂,為學生配上麥克風等。這樣學生不但能朗讀出詩詞中的氣勢,增強體驗感,還能增強課堂的語文味,提升教學效率。
四、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信息技術集文、圖、聲、像于一體,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不可替代。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為教與學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教與學的發(fā)展與提升創(chuàng)造有利、積極的條件。
(一)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師為學生解讀難點
信息技術的集成性、數(shù)字性及多樣化的教學功能,不僅能營造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輔助教師為學生解讀難點知識,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更加深刻、透徹,靠近知識的核心。作為信息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遇到難點或者用語言無法給學生講解清楚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功能,為學生剖析難點,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在《長征勝利萬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對于課文中對長征勝利的自豪感難以講解清楚,導致學生也無法從字里行間真正或者完全體會激動、欣慰、自豪的情感。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上為學生搜集幾部與長征有關的影視劇,如《大渡河》《四渡赤水》《長征》《草地》等,把其中一些能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的片段剪輯下來,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長征的不易、偉大,感受到紅軍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等,從而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情懷,實現(xiàn)教學目的,陶冶學生情操。
(二)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對于教師來說像一個隨時隨地陪伴左右的伙伴,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作為信息時代的學生,他們都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電子設備的運用技術,都能用一些電子設備如電腦、手機、平板等進行自主學習。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性,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
首先,學生可以運用電腦或者手機,結合校園網(wǎng)上的課件,或者教師發(fā)在班級群里的預習微課進行先學,有效完成預習任務,為課堂的有效學習打下基礎。
其次,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打卡學習,或者自己運用百度腦圖、迅捷等思維導圖制作軟件,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復習效率。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形成良性發(fā)展式的學習模式,保證學習的有效性。
五、結束語
總之,筆者認為語文學科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色,在信息時代,教師要在教學中考慮語文的廣泛性、包容性,要借助網(wǎng)絡資源進行延伸、拓展,同時也要借助多媒體豐富多樣的呈現(xiàn)功能和輔助功能,突顯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張力,使語文教學的目的多元化、多樣化,升華語文教學的價值。當然,要實現(xiàn)這些教學價值與目標,教師不但要注意利用任何可以學習的時間,以及在工作中多學習、多研究、多讀書,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與文學素養(yǎng),還要自主地研究、發(fā)掘信息技術更多的教學功能與輔助作用,找到信息技術與每一個語文內容教學的契合點,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助力教師教學,提升信息技術教學價值,促進學生的提升,推動語文教學的信息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張克順 甘肅省天水市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錢冰山.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曾衛(wèi)和.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39.
[3]鄭曉妍.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8(09):79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