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探析

2024-08-13 00:00:00張馳王祥榮張沐旸田輝高丹丹
絲綢 2024年8期

摘要: “風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主要佩戴的一種包裹頭部、垂裙系帶的帽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文章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的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文獻、圖像及實物資料出發,對其族屬、穿著者身份、年代、形制的時代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此件“風帽”為北朝后期的吐谷渾貴族男性穿著,所屬年代上限在北魏洛陽時期,下限在隋唐之際。這件珍貴的文物結構與已知同類文物均不相同,展示了一種北魏孝文帝漢化后上狹下闊、帽屋尖小、帽屋帽裙分離的獨特“風帽”形制,為這一時期的“風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照。

關鍵詞: “風帽”;北朝;鮮卑帽;吐谷渾;首服;形制;類型學

中圖分類號: TS941.12; K892.23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4)08期數0104起始頁碼12篇頁數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4.08期數.012(篇序)

收稿日期: 20240124;

修回日期: 20240618

基金項目: 北京市屬高校分類發展—北京服裝學院“服裝學”新興交叉學科平臺建設項目(11000024T00000307387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3YJC760026);北京服裝學院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人才培養項目(NHFZ20240096)

作者簡介: 張沐旸(199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服裝史。通信作者:高丹丹,副研究員,115633973@qq.com。

“風帽”在魏晉南北朝服裝史研究中通常指代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鮮卑人佩戴的一類包裹頭部、垂裙系帶的帽式及其變體。因其帽屋裹頭、帽裙披肩覆背,能遮蔽風寒,而被現今學界如此稱呼。作為北朝時期鮮卑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鮮卑“風帽”這一帽式早在沈從文、周錫保、高春明等前輩學者的著作中便屢被提及。此后,不同專業的研究者也分別從服裝史、藝術史、民族史等角度,對鮮卑“風帽”的史料文獻、壁畫陶俑形象及部分出土實物進行了分析。其中專項研究如《北魏平城的鮮卑帽》[1]、《北朝“風帽”形制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風帽”研究》[3]、《北魏平城期的鮮卑服》[4]等,這些研究主要梳理了鮮卑“風帽”相關的文獻、圖像資料,對“風帽”圖像進行類型學分類嘗試,同時對“風帽”的形制、結構、演變源流、服裝配伍與穿用者身份等問題進行考據分析。但是,由于“風帽”實物資料不易獲得,過往的研究多是基于圖像資料進行分析,難免會因為圖像與實物的差異而陷入臆斷的窠臼。且目前尚無專文對具體的鮮卑“風帽”文物進行實物研究,僅有《唐代風帽的修復與研究》[5]、《談一件綾地風帽的保護與修復》[6]、《一件唐代絹風帽的保護與修復》[7]三篇修復報告簡單介紹了“風帽”文物的修復過程,但缺少后續的深入研究。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是當前少有的北朝“風帽”實物標本,在實物研究中,可以獲得更為深入具體的細節信息,從而為研究結論提供可靠的依據。基于學界研究現狀,本文借助前人對鮮卑“風帽”的研究基礎,對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展開實物研究,對其年代、族屬、穿著者身份等信息進行推斷,分析其形制結構中的時代特征,為鮮卑“風帽”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實物標本參考。

1 “風帽”概述與名稱之辨

垂裙“風帽”是鮮卑民族的一種特色帽式,在十六國北朝時期被廣泛使用,出土的這一時期壁畫陶俑中便有所反映。結構通常包括包裹頭部的帽屋、與帽屋連綴的帽裙及用于系結的系帶,而其中最具特色的結構便是其帽后的垂裙,或稱帽裾。《太平御覽》引隋顏之推撰《后魏書》稱:“李彪常使齊,著大頭纓,纓、裾至腰。張融笑之曰:‘北國士大夫帽裾亦有等級不?’彪曰:‘上士至腰,中士至頸,下士之徒蓋發而已。’”古人將首服視為元首之服,賦予其極高的象征意義。可見此種垂裙“風帽”在南北朝的外交場合中屬于北朝代表性的首服,其帽裙長度也象征著北朝的文化特色。唐朝人認為此種帽式

“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與鮮卑人早期的辮發習慣有關。孫機先生據此推測這種垂裙結構的目的有二:一是北地苦寒,可起到保溫的作用;二是可以蔽護辮發。在魏晉南北朝民族遷徙的歷史背景下,鮮卑人大量南下,也把這種帽式帶到了中原地區,在北朝各時期的壁畫陶俑中都可看到造型多樣但均垂裙系帶的“風帽”。

關于“風帽”這一名稱問題,將此類垂裙系帶的鮮卑帽稱為“風帽”的習慣最早可追溯至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在《北朝景縣封氏墓出土男女俑》章節中提到“(陶俑)所戴,和后世風帽相近,后垂披肩”[8]。沈從文先生并未就帽式名稱進行詳細考證,但此后,高春明、黃能馥等研究者便一直沿用這一名稱,繼而學界沿用成俗。事實上,在存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籍中,“風帽”一詞僅出現于《南齊書》中。按《南齊書·五行志》載:“永明中,蕭諶開博風帽后裙之制,為破后帽。世祖崩后,諶建廢立,誅滅諸王。”其內容系南齊貴族蕭諶改易服裝之事,與北朝的鮮卑帽并無關聯。況且在北朝史書中,漢化后的鮮卑人也并未使用“風帽”來稱呼自己的帽式。但此條史料往往為各家研究者引用以為“風帽”之名由來,既已習用為常,便難以更改。因此,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宜將北朝“風帽”加引號以表示區分,可備一說。此外,現有的研究指出北朝的“風帽”在史書中還有“突騎帽”“長帽”“方帽”“戇帽”“垂裙皂帽”“大頭長裙帽”“鮮卑帽”等別稱。其中,“垂裙帽”“長裙帽”“突騎帽”這三個名稱出自北朝,為漢化后的鮮卑人自稱;而“長帽”“方帽”“戇帽”“鮮卑帽”則出自隋唐,為后世史家歸納總結而成。[9]盡管如此,由于“風帽”一詞已習用成俗,因而本文依然使用這一稱呼,但加引號表示與史書中南朝風帽區別。

2 館藏北朝綺“風帽”文物信息的測量與分析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圖1),簡稱北朝綺“風帽”,文物編號為MFB004863,征集于青海都蘭,時代為北朝。“風帽”形制保存較為完整,正視狀態下整體輪廓呈上狹下闊的三角形,側面平鋪時總體高44 cm,底寬28 cm,平鋪頭圍24~25 cm,則可知立體狀態下頭圍50 cm左右。后系帶長37 cm,前系帶殘缺,右側僅存3.5 cm,難以判斷原長度。整件帽由帽屋、帽圍、帽額、帽裙、前系帶和后系帶六部分組成。帽屋、帽圍、帽身處有襯里,面料均為紅褐色對波對鳳鳥紋綺;帽屋、帽圍、帽額襯料為黃色平紋絹,帽裙襯料為黃藍二色平紋絹拼縫,面料與襯料間填充絲綿;前系帶面料為靛藍色平紋絹,上有防染工藝染出的數排圓點紋樣;后系帶面料為黃色樓堞紋綺。

通過測量獲得文物數據后,使用市面購買的與原文物材質較為接近的真絲綺、真絲電力紡與絲綿,按1︰1比例制作北朝綺“風帽”的形制復原件,并請頭圍53 cm的模特進行佩戴實驗(圖2)。從佩戴效果看,該“風帽”帽屋輪廓尖小,空間剛好可以容納拳頭大小的發髻;帽額與帽裙上部包裹額頭,帽裙長可披肩;帽裙后部工字褶上縫綴的后系帶自然下垂,起到裝飾作用;前系帶位置正位于下頜處,可在前方系結以起到固定作用。佩戴效果符合文獻中所述“垂裙”的效果,與北朝陶俑所示效果也極為相似(圖3)[10],由此得出文獻、圖像與實物相互印證,確定該帽式為鮮卑的垂裙“風帽”。由于對北朝時期鮮卑人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尚付闕如,目前無法得知鮮卑人頭圍的具體數據。但參考唐朝《新修本草》“葡萄”條引南朝陶弘景注云:“魏國使人多賚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橘之變于河北矣。人說即是此間恐如彼之枳類橘耶?”[11]可見在南朝人看來北方的鮮卑人大多身材健碩,以此推之,鮮卑人的頭圍也應當普遍較大。而此次佩戴實驗的模特身材偏瘦,頭圍也較小,方能勉強佩戴上,故而推測北朝綺“風帽”的原主人極可能是身材較為矮小的未成年人。

綜上所述,將文物與相關文獻、壁畫、陶俑對比,可確定該文物的形制為典型的鮮卑垂裙“風帽”。參考史料記載與帽身主體紅褐色面料紋樣,將該文物全稱定為“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簡稱“北朝綺‘風帽’”。此件“風帽”實物具有鮮明的鮮卑帽特征,形制可與出土陶俑相印證,但具體結構則與已知“風帽”文物不盡相同,是難得的北朝“風帽”實物證據,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不過,由于此件文物未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原始信息缺失較為嚴重,因此在形制結構研究之前,有必要先考定其年代、族屬、穿著者身份等信息。

3 館藏北朝綺“風帽”的族屬與穿著者身份推斷

垂裙“風帽”是鮮卑民族的代表性帽式,據博物館原始賬目信息記錄,該件北朝綺“風帽”征集于青海都蘭,而彼時統治青海地區的正是鮮卑吐谷渾政權。同時,文物修復過程中在帽裙面料背面的角落處發現一枚墨印(圖4)。其邊長僅1.4 cm,較此前在青海都蘭發現的唐代吐蕃統治時期的吐谷渾阿柴王印還要小0.4 cm。文字雖已漫漶,但尚能辨出部分筆畫。通過請教印章與書法專家,得知其上文字筆畫雖與漢字相似,但實則并非漢字。考察彼時各民族文字,佉盧文、吐蕃文等文字均為字母形,可以排除。已知的唯一與之相近者是甘肅武威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志銘側邊的兩列文字(圖5),據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這種文字可能是吐谷渾依據漢字創制的獨特文字[12]。綜合征集地點、歷史背景與印章文字風格證據,推測此件“風帽”的主人屬于鮮卑吐谷渾政權。

吐谷渾鮮卑是慕容鮮卑支系,其首領慕容吐谷渾于西晉末年率部西遷至河西一帶建立政權,而后其孫慕容葉延以祖父之名作為姓氏與國號,吐谷渾自此作為國名見諸史冊。吐谷渾在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疆域擴大,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成為強大的割據勢力。吐谷渾國史雖未見留存,但其與中原南北朝均有大量商貿往來,風土民情也在南北雙方的史書中均有所記錄。《魏書》稱“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華夏”,可見吐谷渾男子的服飾與北魏拓跋鮮卑并無太大差異。而據《梁書》載,吐谷渾人“著小袖袍、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女子披發為辮”。《晉書》則作“其男子通服長裙帽,或戴羃。婦人以金花為首飾,辮發縈后,綴以珠貝”。對比出土的北魏圖像,男子的服飾確與描述相符。但是,北魏的女子也與男子一樣佩戴“風帽”,而文獻記錄中的吐谷渾女子則并不佩戴。查考其原因有二:其一,《梁書》與《晉書》均記錄吐谷渾女子的發式為“辮發”“披發”,發上又有首飾,又按《魏書》記載,吐谷渾王夸呂“椎髻毦珠,以皂為帽,坐金師子床。號其妻為恪尊,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發于后,首戴金花冠”。可知吐谷渾女子確實是辮發,發上又會佩戴首飾與花冠,與今日藏族女子發式相似,若以帽裙遮蔽,這些裝飾便無法顯露,也就顯得多此一舉了。其二,從出土的陶俑圖像看,辮發這一發式在北齊賀拔昌墓[13]與徐顯秀[14]墓出土的辮發俑上均有體現(圖6)。俑的身份雖為男性,但依文獻描述,吐谷渾女子的辮發也表現為相近的樣式。辮發俑與同墓出土的“風帽”俑對比鮮明,是兩種不同樣式的造型。且在北朝各時期出土的“風帽”圖像中,無論男女,都并無任何一例表現出“風帽”之下另有一層辮發。由此來看,辮發狀態下無須再佩戴“風帽”。

綜上所述,可知吐谷渾的“風帽”僅為男子穿用,又因其面料為精細的絲綢,在彼時價格昂貴,則館藏北朝綺“風帽”的主人應當身份地位較高。結合佩戴實驗得出的結果,推測該“風帽”的原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吐谷渾未成年男性貴族。值得一提的是,“風帽”面料內側的那枚墨印也可能與“風帽”主人的身份有關。織物上出現印章的案例并不少見,早在戰國馬山楚墓中便已有之,但內容尚未被識別[15]。金代齊國王墓中出土一件抱肚上有墨印“齊”字,為墓主人封號[16]。由此,可推知館藏北朝綺“風帽”上的墨印內容也應是標識墓主身份的名字或是封號,但由于吐谷渾文字尚未能解讀,因此具體含義只能留待日后更多材料的發現進行佐證。

4 北朝至隋唐各時期的“風帽”特征

在博物館現有的文物總賬中,此件“風帽”的年代被定為北朝,從“風帽”流行的時間看,頗為可信。不過若要進一步確定此件“風帽”屬于北朝的哪一時期,則需要基于大量壁畫、陶俑等圖像證據,通過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判斷其相對年代。還有一個問題在于,吐谷渾偏居青海,其服飾是否可以納入中原地區的服飾體系中考量?關于這一點,《魏書·吐谷渾傳》稱:“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華夏。”以魏收視角而論,此時的“華夏”顯然是北朝,說明吐谷渾男子的服飾與彼時的北朝服飾近似。吐谷渾男子頗多從事商貿者,其服飾自然受中原影響較多,那么“風帽”的形制應當也是相近的。因此,其“風帽”形制也可以納入中原的“風帽”演變體系中進行分析。

目前已知的鮮卑“風帽”圖像與實物資料年代最早為十六國時期,最晚可到唐代。綜合來看,其形制與輪廓的演變可分為五個時期:前平城時期、平城時期、洛陽時期、北齊北周時期與隋唐時期。

4.1 前平城時期:肇始期的低矮圓帽屋

前平城時期的時間段為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之前的時期,在此時,鮮卑各部落尚未統一,因此相關圖像散見于各地。標本遼寧朝陽袁臺子墓前燕狩獵圖壁畫,騎馬男子頭戴圓頂黑帽,可以看到帽后有向上飄揚疑似系帶與帽裙的結構(圖7(a))[17]44。該墓具體年代并未確定,不過前燕政權存在于公元352—370年,正處于北魏平城時期之前。且前燕政權為鮮卑慕容部建立,其服飾體現了早期鮮卑服飾的面貌。標本內蒙古呼和浩特大學路北魏墓男俑,男子形象為牽馬仆人,頭上所戴帽已經明顯表現為北魏時期的垂裙“風帽”樣式(圖7(b))[18]。該墓年代推定為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前后,其出土地在內蒙古,便可知其服飾上保留了北魏遷都平城前盛樂時期的特點,可以將其看作前平城時期向平城時期過渡的案例。總體而言,前平城時期的鮮卑“風帽”帽屋較為圓潤,可包裹頭部。慕容鮮卑的“風帽”帽裙翹

起,可能是用系帶縛起的造型;而拓跋鮮卑的“風帽”帽裙則是下垂覆頸,系帶從前額繞到后腦系結。就材質而言,慕容鮮卑接受漢化較早,“風帽”可能已使用絲綢制作。而拓跋鮮卑的服飾,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言“國人本著羊皮袴,何用綿帛”,可知盛樂時期的拓跋鮮卑尚不具備大量生產絲綢的能力,則“風帽”的材質應當也多是毛皮。

4.2 平城時期:從低矮轉向高聳的圓帽屋

平城時期的時間始自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終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這一時期,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也基本實現了對“鮮卑”名號的壟斷,因此這一時期的“風帽”形制變化潮流必然起始于統治中心平城,而后流布于四方。標本山西大同沙嶺M7破多羅墓漆棺畫,男女主人均頭戴黑色“風帽”,帽屋低矮圓潤,帽裙與帽身相接處隆起,可能是系帶綁縛的效果(圖8(a))[19]。該墓紀年為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5年),墓主為征西大將軍破多羅夫婦,是北魏上層貴族,其“風帽”形制具有代表性。標本云岡石窟第一期第16窟女供養人像,女子頭戴圓頂“風帽”,帽裙下垂覆頸(圖8(b))[20]。該雕塑的紀年約在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之后,是北魏文成帝在位時期。相較于破多羅夫婦的帽式,該女子的帽屋已經出現增高、增大的趨勢。標本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夫婦墓女俑,女子所戴“風帽”帽頂愈發高聳膨大,帽裙也長至背上,類似史書所載“大頭長裙帽”的效果(圖8(c))[21]65。同墓出土的男子儀衛俑所戴“風帽”帽屋并未如此高聳,但也十分圓潤飽滿。司馬金龍夫婦分別去世于北魏延興四年(公元474年)與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二人均是北魏貴族,且司馬金龍作為東晉宗室,很受主持漢化改革的馮太后重視,身列高位,其隨葬陶俑的服飾反映了彼時平城時期貴族家庭的風尚。中國絲綢博物館與內蒙古博物院均藏有此類北朝“風帽”(圖9,王雁卿提供),可與陶俑形象相印證。兩件“風帽”帽屋高聳,帽裙為一方形結構與帽屋縫綴,長垂于后,帽屋下方有系帶可系結于帽后,起到調節松緊的作用。總體而言,平城時期的鮮卑“風帽”在前期延續了北魏盛樂時期的樣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帽屋逐漸變得高聳。一部分帽屋十分挺括圓潤,內部可能填充了硬襯;另一部分則向后垂倒,形成皺褶。同時,由于馮太后的漢化改革,北魏在絲綢生產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在平城時代前期“風帽”的材質可能還有皮毛,而到了后期絲綢便成為了主流。

4.3 洛陽時期:尖屋、小帽與卷折裙樣式初現

洛陽時期始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終于魏分東西(公元534年)。這一時期,由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作為胡服的鮮卑“風帽”被禁止服用。《魏書》載,孝文帝推行改革后在洛陽見到有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于是責問負責政策實行的任城王“何為不察”。在國家政策的禁絕下,鮮卑“風帽”一時幾乎絕跡。不過,綜觀出土文物,可以發現自孝文帝去世后,鮮卑“風帽”便迅速死灰復燃,重新出現在北魏各地,在洛陽皇家寺廟永寧寺出土的影塑中即可看到傳統的大帽屋垂裙“風帽”(圖10(a))[22]63。但是,受漢文化影響,這一時期的主流鮮卑“風帽”在形制上也產生了變化:“風帽”的帽屋又縮小至平城初期僅能包裹額頭部位的大小,不再表現出平城后期那種渾圓膨大或松垮后仰的造型。而標本山西萬榮西思雅北魏薛懷吉墓出土陶俑,其所戴“風帽”帽屋相較平城時代早期又有所縮小,整體輪廓呈上狹下闊的形態(圖10(b))[23]。據墓志銘記載,墓主去世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為汾州刺史,說明彼時上層社會也并未嚴格遵照禁絕胡服的政令。永寧寺影塑中也有類似的“風帽”形象,且“風帽”背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工字褶結構,這一結構使得帽裙上部收窄,與小帽屋組合后便會使“風帽”呈現三角形的輪廓(圖10(c))[22]63。此種形制的“風帽”在此前時期的陶俑中未有表現,系首次出現,應是洛陽時期創制。

除此種帽屋縮小的傳統“風帽”外,還有更為極端的案例。如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元纂墓中出土的陶俑中有4件翻領袍服俑與2件持盾武士俑頭戴一種特殊的小帽,研究者描述其帽裙卷曲,在頭頂形成兩頭尖的長筒(圖11(a))[24]。這種小帽在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的遺址中出土的影塑上有更為細致的表現。據發掘報告描述,標本編號T1:1052著包髻小帽(圖11(b))[22]63,裙邊折上作直立狀。帽裙圍帽頂左、右、后三面,以帶橫束。標本編號T1:1008亦著包髻小帽(圖11(c))[22]63,翻折后的帽裙反折向上并束帶后又向外翻出,呈窄荷葉邊。這種小帽的帽頂均有“十”字線陰刻,與平城時期的鮮卑帽俑一致,表明它們確為一脈相承。而從材質看,這一時期北魏絲織業繁榮,按《洛陽伽藍記》之說,達到了“繡纈綾越葛錢絹等不可數計”的程度。甚至于在保留了一定舊俗的六鎮,原本的皮衣竟成為羞辱的象征。《魏書》記載,懷荒鎮叛亂的鎮民將鎮將元景夫婦“拘守別室,皆去其衣服。令景著皮裘,妻著故絳襖,其被毀辱如此”。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鮮卑“風帽”材質當以絲綢為主,這也符合卷裙這一特殊造型方式對材質的要求。

4.4 北齊北周時期:傳統樣式的繼承與東西特色各表

北齊北周時期始于魏分東西(公元534年),終于隋朝建立(公元581年)。這一時期的鮮卑“風帽”一方面隨著鮮卑風俗的回歸而恢復了一些舊時的形制,平城時期的大帽屋與洛陽時期的小帽屋皆有延續,如河北磁縣北齊灣漳大墓(圖12(a))[25]98與山西太原北齊厙狄業墓(圖12(b))[26]所出陶俑。而另一方面,由于北齊北周的東西對立,一些新產生的“風帽”形制也出現了地域性差異,北齊流行帽屋為三棱狀的“風帽”,如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所示(圖12(c))[17]53;而北周則多見帽身厚重如一體制成的“風帽”,如陜西西安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陶俑(圖12(d))[27]。以材質而言,北齊地區盛產各式精細絲綢,從其圖像形態上看,“風帽”也應以此類材質為主;而北周雖一度占據四川,但總體來看,在服飾上對絲綢的運用仍不如北齊,其陶俑所戴的“風帽”應是用毛氈或皮制成,十分厚重。在這一時期,“風帽”的后系帶在圖像中逐漸消失,可以推測其實用性在淡化。

4.5 隋唐時期:北朝樣式的式微與新樣式的流行

隋唐時期始于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并延續至唐代。這一時期,由于隋朝重新修訂服制,對北朝的鮮卑文化予以摒棄,因此原本的鮮卑“風帽”也逐漸被幞頭取代。不過盡管學界普遍認為幞頭即是由“風帽”演變而來,但兩者在這一時期依然長期共存。這一時期的“風帽”尚有數件實物可供參考。如中國絲綢博物館藏青海征集的褐色綾地風帽(圖13(a))[6]57與套環寶花紋綾“風帽”(圖13(b))[28]208,均為圓頂長裙。帽屋由六片布拼合而成,與帽裙直接相連,大小與洛陽時期流行的小帽屋相近。2019年,在青海都蘭縣哈日賽墓地新出土一件唐代“風帽”,其形制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藏褐色綾地風帽幾乎完全一致,可見此種形制在唐代青海地區具有一定普遍性(圖13(c))[29]。此時期的帽裙也出現了分為三片的新樣式。自前額向后系結的系帶結構已然消失,系帶縫綴于帽后作為裝飾,不作系結之用,部分“風帽”甚至已完全去掉這一部件。敦煌研究院收藏的唐代絹“風帽”帽裙較短,但整體結構也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兩件相似(圖13(d))。與北朝時期的“風帽”圖像實物相對比,隋唐時期的“風帽”在整體形制上依然保留裹頭、垂裙等重要特征,但結構細節已經明顯發生了變化。

5 館藏北朝綺“風帽”的時代特色推考

通過對圖像的梳理,本研究得以建立起“風帽”形制的演變體系,了解各時期“風帽”的代表特征。進而以此為參照分析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形制特征,并對其所屬的時代范圍進行更為細致的推理考定。

5.1 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年代推測

從復原件佩戴效果來看,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帽屋為能夠包裹頭部的尖頂小帽屋,帽后有工字褶,整體輪廓呈三角形,且后系帶固定于帽后,不具備系結的實用性。綜觀“風帽”的演變過程,尖頂小帽屋與帽裙工字褶結構均出現于北魏洛陽時期,在平城時期未有發現;此外,平城時期“風帽”的后系帶可起到調節帽圍的作用,但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后系帶綴于帽后,無此功能,故而可以確定該北朝綺“風帽”的年代上限在北魏遷都洛陽后。至于其年代下限,這種尖頂,輪廓呈三角形的“風帽”在北齊北周時期依然流行于北齊地區,但在隋唐之后旋即式微。其帽屋與帽裙分別剪裁后再縫綴,且帽裙為一方形,無分片,底邊平直無弧度,又與同為青海地區出土的唐代“風帽”實物相去甚遠。綜上所述,經過類型學的比較,同時考慮到服飾的演變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推測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年代上限應當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下限則在隋唐之際。

5.2 館藏北朝綺“風帽”形制中的時代特征

在出土的北朝隋唐時期“風帽”實物中,有4件信息較為全面,可作為標本案例與館藏北朝綺“風帽”進行對比研究。1) 標本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北朝對鳥紋綺“風帽”(圖14(a)),全長62 cm,帽裙長40 cm,正面投影寬34 cm。帽屋圓而高,由四瓣拼成,帽屋帽裙分裁。帽裙前部有系帶,同時一布條自帽屋下部前方向N6Gs2EcwQa/sthuKb85asw==后延伸形成后系帶,可調節松緊。2) 標本敦煌博物院藏唐代絹“風帽”(圖14(b)),全長33 cm,帽圍60 cm。帽屋圓而低平,由八瓣拼成。帽屋帽裙通裁,底緣有弧度。帽后部綴系帶二條,可調節松緊。3) 標本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唐代褐色綾地“風帽”(圖14(c)),全長45 cm,正面投影寬33 cm。帽屋圓而尖,由六片拼成,帽屋帽裙通裁。帽裙下部分為三片,底緣有弧度。帽后綴系帶二條,無調節功能。4) 標本青海都蘭哈日賽墓地出土唐代回紋綺“風帽”,全長約45 cm,帽圍55 cm。帽屋圓而低平,由六片拼成,前額有一條長26 cm、寬3 cm的貼邊,帽屋帽裙通裁。帽裙下部分為三片,底緣有弧度。帽后綴系帶二條,無調節功能。

相較于圖像中常見的“風帽”形制與已知的幾件北朝“風帽”實物,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形制頗為獨特,部分結構并無相似案例。從正面視角觀察,館藏北朝綺“風帽”的輪廓呈三角形。帽屋較矮,頂部尖小,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兩頂北朝“風帽”迥異,而與幾件唐代的“風帽”較為接近;其帽屋與帽裙分裁,帽裙上方有一圈獨立的帽圍。帽屋并非如圖14列舉的4件“風帽”實物一樣為分瓣拼縫而成,而是由一18 cm×15 cm的方形布片抽褶形成立體結構,再縫合于帽圍內側(圖15);帽圍之下是帽裙與帽額拼接形成的帽身,帽裙后部正中有一對工字褶。這種特殊的結構在圖14中列舉的4件“風帽”實物上也均未出現。另外,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兩條后系帶分別縫綴于工字褶上,同時另有一道縫線將兩條后系帶靠近帽身的根部縫合,使之不具備調節圍度的功能。這一結構與圖14中兩件唐代的“風帽”類似,但其縫綴方式并不相同,加之寬度較窄,使得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后系帶顯得不夠服帖。

由于北魏洛陽時期與北齊北周時期的“風帽”實物較為罕見,在已知的“風帽”實物中并無與館藏北朝綺“風帽”形制相近的案例。這體現了館藏北朝綺“風帽”的獨特之處,也正反映出其珍貴意義,通過對其形制的研究,可以揭示“風帽”在孝文帝漢化后至周齊相爭時期的演變情況,了解平城“風帽”向隋唐“風帽”的過渡狀態,同時也能認識到彼時制作“風帽”的特殊工藝。另外,從圖14整理的目前信息較為具體的“風帽”實物情況看,其帽圍多在60 cm以上,僅有青海都蘭出土的回紋綺“風帽”為55 cm,但也明顯大于館藏北朝綺“風帽”的50~52 cm。由此,可以確定館藏北朝綺“風帽”的圍度的確小于平均值,再次說明北朝綺“風帽”的主人是未成年人的可能性較大。

6 結 語

“風帽”作為鮮卑民族的代表性首服,其形制也隨著十六國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時代演變而不斷變化,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特色。通過對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北朝對波對鳳鳥紋綺綿“風帽”的測量、復原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1) 根據文物總賬信息、文物面料上的墨印與文物測量數據分析,可以推知館藏北朝綺“風帽”屬于青海鮮卑吐谷渾政權,原主人應是一位未成年男性貴族。2) 通過類型學方法對北朝至隋唐各時期“風帽”圖像實物資料的歸總,確定館藏北朝綺“風帽”的相對年代在北魏洛陽時期至隋唐之際,是北朝后期“風帽”的珍貴實物標本。3) 相比于已知同類型的其他北朝至隋唐時期“風帽”實物,館藏北朝綺“風帽”具有帽屋帽裙分離、獨立的帽圍結構、帽裙后部打工字褶、后系帶根部縫合后綴于帽裙后等獨有特征,表現出介于北魏平城時期和隋唐時期之間的過渡狀態,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風帽”實物樣本。總體而言,借助這件館藏北朝綺“風帽”,研究者得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地了解北朝后期“風帽”形制的演變歷程,乃至由此推測鮮卑吐谷渾政權與中原政權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而從另一種角度講,對單件標本的研究終將聚沙成塔,為北朝時期服裝史的研究勾勒出更為完整的圖景。

參考文獻:

[1]宋丙玲. 北魏平城的鮮卑帽[J]. 許昌學院學報, 2020, 39(3): 1-5.

SONG B L. Xianbei hat in Pingcheng, Northern Wei Dynasty[J].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2020, 39(3): 1-5.

[2]楊倩倩, 張玉安. 北朝“風帽”形制考[J]. 西部皮革, 2020, 42 (17): 49-50.

YANG Q Q, ZHANG Y A. A study on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engmao” in the Northern Dynasty[J]. West Leather, 2020, 42(17): 49-50.

[3]楊倩倩. 魏晉南北朝時期“風帽”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20.

YANG Q Q. A Study on Head Clothing “Fengmao” of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20.

[4]宋馨. 北魏平城期的鮮卑服[C]//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84-107.

SONG X. Xianbei clothing during the Pingcheng period of Northern Wei[C]//North China and Eurasia in the 4th to 6th Centurie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84-107.

[5]趙豐, 羅慶華. 千縷百納: 敦煌莫高窟出土紡織品的保護與修復[M]. 香港: 藝紗堂/服飾, 2014.

ZHAO F, LUO Q H. Thousands of Thread and Hundreds of Patchwork: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n Excavated Textiles from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M]. Hong Kong: Yishatang/Dress, 2014.

[6]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談一件綾地風帽的保護與修復[C]//天衣有縫: 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54-58.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 thin silk cap of a silk hood[C]//Divine Garments with Seams: Thesis Collection on Chinese Ancient Textil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9: 54-58.

[7]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一件唐代絹風帽的保護與修復[C]//天衣有縫: 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59-64.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 thin silk cap of the tang dynasty[C]//Divine Garments with Seams: Thesis Collection on Chinese Ancient Textil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9: 59-64.

[8]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SHEN C W.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and Ornaments[M].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2011.

[9]張沐旸, 高丹丹, 賈汀. 北朝“風帽”名稱辨疑[J]. 紫禁城, 2023(11): 147-159.

ZHANG M Y, GAO D D, JIA T. A study on the names of “Fengmao”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J]. Forbidden City, 2023(11): 147-159.

[10]田雨, 王韓育, 黃志帥, 等. 山東壽光東魏賈思同墓清理簡報[J]. 中原文物, 2016(5): 4-10.

TIAN Y, WANG H Y, HUANG Z S, et al. Excavation on Jia Sitong tomb of Eastern Wei Period in Shouguang, Shandong[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2016(5): 4-10.

[11]蘇鶚. 新修本草: 卷十七果上,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EB/OL]. [2024-01-24]. https://ctext.org/zh.

SU E. Tang materia medica: Volume 17 Fruits (part 1), Chinese text project[EB/OL]. [2024-01-24]. https://ctext.org/zh.

[12]劉兵兵, 陳國科, 沙琛喬. 唐《慕容智墓志》考釋[J]. 考古與文物, 2021(2): 87-93.

LIU B B, CHEN G K, SHA C Q. Interpretation of Murong Zhi’s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J].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21(2): 87-93.

[13]常一民, 趙恒富. 太原北齊賀拔昌墓[J]. 文物, 2003(3): 11-25.

CHANG Y M, ZHAO H F. Excavation of He Bachang’s tomb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n Taiyuan[J]. Cultural Relics, 2003(3): 11-25.

[14]常一民.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J]. 文物, 2003(10): 4-40.

CHANG Y M. Excavation of the Xu Xianxiu’s tomb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n Taiyuan[J]. Cultural Relics, 2003(10): 4-40.

[15]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 江陵馬山一號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Jingzhou Museum. Chu Tomb No.1 Mashan Jiangling[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1985.

[16]趙評春, 遲本毅. 金代服飾: 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ZHAO P C, CHI B Y. Jin Dynasty Costumes: A Study on Costume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King Jin Qi[J].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1998.

[17]徐光冀.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XU G J.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urals Unearthed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18]郭素新. 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J]. 文物, 1977(5): 38-41.

GUO S X. Northern Wei tomb in Hohhot, Inner Mongolia[J]. Cultural Relics, 1977(5): 38-41.

[19]高峰, 李曄, 張海雁, 等.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J]. 文物, 2006(10): 4-24.

GAO F, LI Y, ZHANG H Y, et al. Excavation of Northern Wei Mural tombs in Shaling, Datong, Shanxi[J]. Cultural Relics, 2006(10): 4-24.

[20]張焯. 云岡石窟全集[M].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ZHANG C. The Complete Works of Yungang Grottoes[M]. Qingdao: Qingdao Publishing House, 2017.

[21]張道一, 李星明. 中國陵墓雕塑全集[M]. 西安: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

ZHANG D Y, LI X M.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hinese Tomb Sculptures[M]. Xi’an: Shaanx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7.

[2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北魏洛陽永寧寺[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Yongningsi Temple In Northern Wei Luoyang[M]. Beijing: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1996.

[23]武俊華, 馬昇, 鐘龍剛. 山西萬榮西思雅北魏薛懷吉墓發掘簡報[J]. 文物, 2023(1): 4-32.

WU J H, MA S, ZHONG L G. The excavation of Xue Huaiji’s tomb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 West Siya, Wanrong, Shanxi[J]. Cultural Relics, 2023(1): 4-32.

[24]徐嬋菲, 沈辰. 洛陽出土北魏元熙元纂墓陶俑(下)[J]. 洛陽考古, 2020(1): 70-77.

XU C F, SHEN C. Northern Wei pottery figurines recovered from the tombs of Yuan Xi and Yuan Zuan (Ⅱ)[J]. Archaeology of Luoyang, 2020(1): 70-77.

[2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ixian Wanzhang Northern Dynasty Mural Tomb[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26]常一民, 渠傳福, 閻躍進. 太原北齊庫狄業墓[J]. 文物, 2003(3): 26-36.

CHANG Y M, QU C F, YAN Y J. She Di Ye’s tomb of the Northern Qi near Taiyuan[J].a1b99d3b919767597b76046d99587b712efc446edf165833be607067d91e5e61 Cultural Relics, 2003(3): 26-36.

[27]張建林, 孫鐵山, 劉呆運. 北周武帝孝陵發掘簡報[J]. 考古與文物, 1997(2): 9-23.

ZHANG J L, SUN T S, LIU D Y. The excavation of emperor Wu’s Xiaoling mausoleum in Northern Zhou Dynasty[J].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1997(2): 9-23.

[28]趙豐, 齊東方. 錦上胡風: 絲綢之路紡織品上的西方影響: 4—8世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ZHAO F, QI D F. New Designs with Western Influence on the Textiles of Silk Road from 4th Century to 8th Century[M].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1.

[29]夏艷平, 肖永明, 蔡林海, 等. 青海都蘭縣哈日賽墓地2019年發掘簡報[J]. 考古, 2023(11): 54-77.

XIA Y P, XIAO Y M, CAI L H, et al. The excavation of the Harisai Cemetery in Dul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in 2019[J]. Archaeology, 2023(11): 54-77.

A study on the Qi floss-filled “Fengmao” with symmetric wave and phoenix patterns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ZHANG Muyang, TIAN Hui, GAO Dandan

(Ethic Costume Museum,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Fengmao” is a type of hat mainly worn by the Xianbei people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t wraps around the head, featuring straps and drapes, and holds distinct ethnic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erm “Fengmao” is coi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day due to its design of wrapping around the head with the hat body and draping over the shoulders and back, effectively shielding against wind and cold. Previous research on “Fengmao”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scarcity of related cultural relics, primarily focusing on document and image analysis. However, the Ethnic Costume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houses a rare specimen: a Qi floss-filled “Fengmao” with symmetric wave and phoenix patterns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ith a unique shape and structure, it provides a valuable physical artifact for research on the “Fengmao”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article centered on the research of “Fengmao” specimen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collected by the Ethnic Costume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images, and physical materials, this article conduct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ethnic affiliation, wearer identity, era,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The article concluded with three main points. First,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is “Fengmao” was worn by a male nobleman from the Tuyuhun region in the late Northern Dynasties, based on the evidence on the collection sit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eal writing style. Second, by using typological methods to summarize the physical and image data of “Fengmao”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relative age of the “Fengmao” collected by the Ethnic Costume Museum is between the Luoyang period of Northern Wei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at it is a precious physical specimen of “Fengmao”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ird, compared to other known “Fengmao” objects of the same type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Fengmao”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collected by the Ethnic Costume Museum ha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a narrow upper and wide lower part, a small pointed crown, a separable structure between the hat body and the drape, pleats at the back of the hat body in a zigzag fashion and a type of back tie sewn together at the root and suffixed on the back of the hat body. It shows a transitional state between the Pingcheng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ei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roviding important phys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Fengmao”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documents and image research on the “Fengmao”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article first addressed the nomenclature of the “Fengmao”, and confirm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ame and the actual object. Then, using cultural relics information,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physical analysis on the “Fengmao”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collected by the Ethnic Costume Museum through data measurement and 1︰1 size restoration, showcasing its shap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rough the mutual verification of documents, images, and physical evidence,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age and ethnicity of this “Fengmao”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analyzed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in its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depth.

Key words: “Fengmao”; the Northern Dynasties; Xianbei hat; Tuyuhun; headgear; shape and structure; typolog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观看A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曰AV在线无码|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另类色|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欧美精品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91毛片网| 波多野一区|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成人www|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人妖无码第一页|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久久网|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色爽网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91一级片|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69综合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欧美人人干|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天堂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18p|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激情成人综合网| 在线免费a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欧美色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