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荀子》是先秦諸子文獻(xiàn)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勸學(xué)》作為《荀子》一書的首篇,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該文分別從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以及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guān)學(xué)習(xí)的問題,較為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處于用字復(fù)雜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書籍除存在訛字以外,還保留了大量古體字、異體字,因此作為《荀子》首篇的《勸學(xué)》是研究先秦文獻(xiàn)的重要語料。同時,作為當(dāng)代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篇目之一,其所反映的思想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對語言的發(fā)展研究不外乎以共時角度或歷時角度切入,本文從歷時角度出發(fā)討論用字現(xiàn)象,認(rèn)為字與詞是對某一環(huán)境內(nèi)特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反映。
一、《勸學(xué)》異體字情況
(一)異構(gòu)字
1.同為形聲字,表義構(gòu)件異
詘—屈
“詘五指而頓之”:屈其五根手指,(抖動衣服)。
按:“詘”同“屈”,彎曲。《說文·言部》:“詘,詰屈也。一曰屈襞。從言,出聲。區(qū)勿切。”《易·系辭下》:“往者屈也。”《易·系辭下》:“失其守者,其辭屈。”《集解》屈作詘。《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韓詩外傳》九引作詘。《禮記·樂記》“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史記·樂書》屈伸作詘信。《文選·子虛賦》“徼郄受詘”,李注:“詘與屈同。”《玉篇·出部》:“屈,曲也。亦作詘。”
2.同為形聲字,表音構(gòu)件異
(1)貉—貊
“干、越、夷、貉之子”:干國、越國、夷族、貉族的人民。
按:《廣韻》:“貉,莫白切。”《龍龕手鑒·豸部》:“貉,音陌。貊,音陌。”《詩·大雅·皇矣》“貉其德音”,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貊作貉,云:“本作貊。”《詩·大雅·韓奕》“其追其貊”,《釋文》:“貊,《說文》作貉。”《詩·魯頌·閟宮》“淮夷蠻貊”,《釋文》:“貊,字又作貉。”“貉”與“貊”是表義構(gòu)件不同的形聲字,表示北方少數(shù)民族。
(2)螾—蚓
“螾無爪牙之利”: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按:“螾”同“蚓”,蚯蚓。《禮記·月令》:“蚯蚓出。”《淮南子·時則》蚯蚓作邱螾。《禮記·月令》:“蚯蚓結(jié)。”《淮南子·時則》蚯蚓作丘螾。《漢書·賈誼傳》:“夫豈從蝦與蛭螾。”顏注:“螾字與蚓同。”《說文》:“螾或作蚓。”
(3)蹞—跬
“故不積蹞步”:所以不積累半步的行程。
按:《玉篇·足部》:“蹞”同“跬”。《方言》卷十二:“跬,半步為跬。”
3.同為會意字,部分構(gòu)件不同
沒—歿
“學(xué)至乎沒而后止也”:學(xué)習(xí)到死方能后已。
按:“沒”即“歿”,死亡。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從水,從,會意,亦聲。”《儀禮·士昏禮》:“若舅姑既沒。”《通典·禮十九》引作歿。《禮記·曾子問》:“身沒而已。”《通典·禮十一》引作歿。《左傳·隱公三年》:“得保首領(lǐng)以沒。”《釋文》沒作歿。《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王其不沒乎。”《釋文》沒作歿。《楚辭·七諫》:“遂沒身而不反。”朱熹《考異》:“沒一作歿。”《老子》十六章:“沒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沒身不殆。”傅本沒作歿。《玉篇·歹部》:“歿,死也,落也,盡也,今作沒。”
(二)異寫字
1.構(gòu)件位置不同
蝡—蠕
“端而言,蝡而動”:(君子)微言一句,稍微一動。
按:“蝡”同“蠕”,微動。《說文·蟲部》:“蝡,動也。從蟲,耎聲。而沇切。”《集韻》:“蠕,汝朱切,平虞日。又乳兗切。”又“蠕同蝡”。
2.構(gòu)件筆畫變化
(1)檝—楫
“假舟檝者”:借助舟船的人。
按:也作“艥”。“檝”同“楫”,船槳。《說文·木部》“檝,舟櫂也。從木,咠聲。子葉切。”《說文·木部》:“楫,舟櫂也。從木,咠聲。子葉切。”《墨子·明鬼下》“株子杖楫出,與言曰”,孫詒讓間詁:“檝即楫之俗。”《爾雅·釋訓(xùn)》“馮河,徒涉也”,郭璞注:“無舟檝。”邵晉涵正義:“檝,監(jiān)本作楫。”《春秋繁露·郊祭》“淠彼涇舟,烝徒檝之”,凌曙注:“毛詩作楫。”《文選·陸機〈赴洛〉》“假檝越江潭”,舊注:“五臣作楫。”
(2)向—響
“君子如向矣”:君子應(yīng)該像回聲一樣應(yīng)答別人。
按:“向”同“響”,回聲。《周易·系辭上》:“其受命也如向。”《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覆,膝之所履,砉然向然。”又《富國》:“三德者誠乎上,則上應(yīng)之如景(影)向。”《漢書·蒯伍江息夫傳》:“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百人之聚,起于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向應(yīng)。”《后漢書·皇甫嵩朱俊列傳》:“天下向應(yīng),京師震動。”
(3)匪—非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
按:“匪”同“非”。《說文·匚部》:“器,似竹筐。從匚,非聲。”《逸周書》曰:“實玄黃于匪。非尾切。”《易·比》六三:“比之匪人。”全書“匪”字,漢帛書本皆作“非”,按《屯》六二除外。《易·離》:“獲匪其丑。”《漢書·陳湯傳》《文選·孫子荊〈為石仲與孫皓書〉》李注并引匪作非。《國語·周語》引先王之令曰無從非彝。《書·康誥》:“人有小罪,非省乃惟終。”《詩·邶風(fēng)·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列女傳》引匪并作非。
3.構(gòu)件相混
流—沈/沉
“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瓠巴彈瑟,連水中的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
按:“流”當(dāng)作“沈”。《大戴禮記·勸學(xué)》作“沈”。“沈”同“沉”。《說文》:“沈,陵上滈水也。從水,冘聲。一曰:濁黕也。”甲骨文像投牛羊于水之形。又:古籍中多作“沈”,今“沉”字通行。而“冘”“冗”形體相似,為構(gòu)件相混之后的字。
二、《勸學(xué)》古今字情況
(一)知—智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那么就會智慧明達(dá)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按:“知”,古“智”字,智慧。《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則主蔽焉。”王念孫《讀書雜志》:“案:尹讀‘智’為智慧之智,非也。‘智’與‘知’同。《小問篇》‘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九變篇》作‘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言權(quán)已下移而上不知,故有弒父弒君之禍也。”又《勢》:“智靜之修,居而自利;智作之徒,每動有功。”《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唐楊驚注:“知有所合,謂所知能合於物也。”
(二)共—供
“靖共爾位”:恭謹(jǐn)對待你的本職。
按:“共”,古“供”字,供職、供給、供奉、供養(yǎng)。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周禮》《尚書》供給、供奉皆借‘共’為之。”《尚書·舜典》:“汝共工。”《周禮·天官·醫(yī)師》:“聚毒藥以共醫(yī)事。”又“令百官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釋文》:“《禮》本‘供’字皆作‘共’。”又《夏官·羊人》“共其羊牲”,注:“共,猶給也。”《詩·小雅·小明》“靖共爾位”,鄭箋:“共,具也。”
(三)託—托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沒有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按:“託”后來寫作“托”,意為寄托。《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不能選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孔子家語·五義》託作托。《荀子·哀公》:“不知選賢人善士託其身焉。”《孔子家語·五義》託作托。
(四)飡—餐
“以錐飡壺也”:用錐子在飯壺中吃飯。
按:“餐”,古“飡”字。《漢書·高后紀(jì)》“列侯幸得賜餐錢奉邑”,顏注:“應(yīng)劭曰:‘餐與飡同。’餐飡同一字耳。”《楚辭·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考異》:“餐,一作飡。”《漢書·韓信傳》“令其裨將傳餐”,顏注:“餐,古飡字。”
三、《勸學(xué)》通假字情況
(一)輮—煣
“輮以為輪”:用火烘彎木材,作為輪子。
按:《說文·車部》:“輮,車網(wǎng)也。”本義為車輪的外框。假借為“煣”,《說文·火部》:“煣,屈申木也。”“輮以為輪”意思是用火烤木材使彎曲或伸直。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輮,車網(wǎng)也。從車,柔聲。輪邊圍繞如網(wǎng)。假借為‘煣’。”《周易注疏》“(坎)為矯輮”,疏:“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輮。”《釋文》:“輮,馬、鄭、陸、王肅本作此,王廙作‘揉’。宋云:使曲者直、直者曲為揉。”《管子·四時》:“式政既輮。”唐尹知章注:“言其法式之政既已輮曲,至於刑罰,惟益酷烈。”
(二)槁曓—藃暴
“雖有槁曓”:即使木材曝曬后枯干。
按:“藃”,《說文·艸部》:“藃,艸皃。從艸,歊聲。許嬌切。”因變形而不平。“暴”,《說文·日部》:“暴,晞也。從日,從出,從収,從米,薄報切。”即“曬”。《玉篇·夲部》:“曓,今作暴。”木板凸上曰暴,凹下曰槁。槁即藃之借,曓即暴之借。
(三)無—毋
“無恒安息”:不要常常休息。
按:“無”通“毋”,不要。《說文》:“無,亡也。從亡,無聲。武扶切。”《說文》:“毋,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屬皆從毋。武扶切。”《易·屯》六三“既鹿無虞”,漢帛書本無作毋。《書·舜典》“無相奪倫”,《史記·五帝本紀(jì)》作“毋相奪倫”。《書·皋陶謨》“無教逸欲”,《史記·夏本紀(jì)》作“毋教邪淫奇謀”。《書·皋陶謨》“無曠庶官”,《漢書·孔光傳》《論衡·藝增》引無作毋。
(四)跂—企
“吾嘗跂而望矣”:我常常踮起腳尖遠(yuǎn)望。
按:“跂”通“企”,踮起腳后跟。《說文·足部》:“跂,足多指也。”《說文·人部》:“企,舉踵也。”《漢書·高帝紀(jì)》“日夜企而望歸”,顏師古注:“企為舉足而竦身。”《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宋遠(yuǎn)?跂予望之。”又《非十二子》:“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也。”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舉足望曰跂。”《禮記·檀弓上》:“不至焉者,跂而反之。”
(五)疇—儔
“草木疇生”:草木叢生。
按:疇,《說文·田部》:“疇,耕治之田也。從田,象耕屈之形。或省。直由切。”儔,《說文·人部》“儔,翳也。從人,壽聲。直由切。”“疇”通“儔”,有同類、種類、叢聚之意。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儔字下云:“自唐以前用儔侶皆作‘疇’,絕無作‘儔’者。”按:唐釋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注引王逸《楚辭注》曰:“二人為匹,四人為疇。”
(六)蟺—鱔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不是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按:《說文·蟲部》“蟺,夗蟺也。從蟲,亶聲。常演切”。《說文·魚部》“鱓,魚名,鱓魚。皮可為鼓。從魚,單聲。常演切”。蟺也寫作“鱓”。
(七)柱—斸
“強自取柱”:太堅硬的物體易斷裂。
按:“柱”通“斸”,折斷。《廣雅·釋詁一》:“祝,斷也。”而《說文·示部》:“祝,祭主贊詞者。”故“祝”亦為通假字,其本字當(dāng)為“斸”,《說文·斤部》:“斸,斫也。從斤,屬聲。陟玉切。”引申為砍斷、折斷義。且“柱”澄母;“祝”照三,古為旁紐,故得通假。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對《勸學(xué)》字用的考察,用舉例論述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出字用考察指對某一特定時期的某一文字材料的文字的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情況的研究,包括古今字、繁簡字、異體字、通用字、假借字、同形字、混用字、訛用字等。在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過程中,教師常因混用這些術(shù)語而導(dǎo)致學(xué)生對用字問題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本研究對其中字際關(guān)系進(jìn)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為相關(guān)從業(yè)者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劉喻(1997—),女,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