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作為漢末在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古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漢代文字的實際應用情況。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皆以單音節詞為主,一個字就等同于一個詞。本文以《古詩十九首》中的“皎”和“羅”為例,分析詞匯意義,并將其與《說文解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漢語大字典》等漢語工具書中的釋義以及《漢書》等同時代文獻中的用例進行對照分析,印證詞的本義,梳理詞義引申、發展的情況,考察“皎”和“羅”在漢代文獻中的分布及規律,以此探究其詞匯意義的發展演變。
一、“皎”
“皎”在《古詩十九首》中共出現4次,其中3次作形容詞,1次作動詞,如下:
(1)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形容詞,(月亮)潔白明亮
(2)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形容詞,(月亮)潔白明亮
(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形容詞,(河水)清凈明亮;清亮
(4)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動詞,(月亮)照耀;照亮
例(1)中的“照”字證明“皎皎”不僅有“潔白”之義,還有“明亮”之義。例(2)把女子比作月亮,雖用比喻修辭,但“皎皎”的修飾對象還是月亮。
(一)本義印證——基于《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皎,月之白也。從白交聲?!对姟吩唬骸霸鲁鲳ㄙ??!盵1]
《說文》釋“皎”的本義為“月亮的白”,與例(1)(2)的用法十分契合,雖然例句中增加了“明亮”之義,但形容的物體都是月亮,所以例(1)(2)中的用法基本可以認為是“皎”字的本義。
《古詩十九首》里共出現四句帶有“皎”的詩句,其中兩句可以印證《說文》中記載的本義,有現實依據,是在漢代實際應用且較為常用的,在《古詩十九首》中的使用頻率也是最高的。
(二)詞義引申脈絡梳理——基于《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古詩十九首》顯示,在漢代“皎”的詞義已經開始擴大,不僅增加了“(月亮)明亮”之義,還出現了“(河水)明亮、清亮”和“光照耀”的引申義。
將《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綜合來看,“皎”共有6個義項:
月光潔白而明亮。明亮;光明。白;潔白。清楚;明白。光照耀。姓。
其中,共有3個義項出現在《古詩十九首》中:義項與例(1)(2)相對應,接近本義;義項的修飾對象的范圍很廣,分別可以形容“白日”“秋水”“明星”“銀屏”等,與例(3)的用法相符;義項⑤與例(4)相對應。
義項“清楚,明白”雖未出現于《古詩十九首》中,但據《漢語大字典》中的例子“漢王逸《離騷經序》:‘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2]”,可知這一含義在漢代也已出現,只因《古詩十九首》材料所限,所以在漢代其他材料中可得以印證。
此外,義項“白,潔白”雖未出現于《古詩十九首》中,但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于《詩經》《穆天子傳》中,修飾對象可以是駒、鴼,多是動物,這一用法也一直延續下來,還出現于三國、宋、明的文獻中,直至清代,《儒林外史》中還有用“皎”修飾“鶴”的用例。由此可見,“皎”一直存在于書面語中,口語里多用“白”,后世用“皎”字表“白”之義應是仿古的用法。義項“姓”最早出現于五代文獻中,源于五代時期南漢政權交州靜海軍牙將皎公羨。
綜上,“皎”的四個引申義“明亮、潔白、清楚、光照耀”在漢代就已經被引申出來,只剩第六個義項“姓氏”在中古時期出現。
(三)橫縱考察“皎”在歷史文獻中的分布規律
《漢書》中僅有一處“皎”的用例,《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記載:“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時,天暒晏,殷殷如雷聲,有流星頭大如缶,長十餘丈,皎然赤白色,從日下東南去?!盵3]此處的“皎然”與例(3)用法相近,一個形容“流星明亮”,一個形容“水明亮”,修飾對象雖不同,但就意義而言兩者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印證。
首先,對“皎”在同時代其他文獻中的使用情況進行橫向考察,可以發現除《漢書》外,《史記》《淮南子》《論衡》等漢代歷史散文中皆無“皎”的用例。
其次,縱向考察漢代之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西晉陳壽所撰的《三國志》中總計出現三處(人名重復的算一處)“皎”的用例,分別有三個含義,見例(5)(6)(7);[4]南朝宋《后漢書》中共有兩處“皎”的用例,一處引用《詩經》的“皎皎練絲”,為潔白之義,一處與例(5)的用法基本相同。
(5)無乃皎然自遺于世! 高潔貌(引申用法)
(6)有如皎日,復何疑哉! 明亮
(7)孫皎字叔朗。人名
綜上,義項“明亮”在漢代歷史散文中使用頻率最高,也是《漢書》中僅有的一例用法,《史記》中則無一例。漢代之后,魏晉南北朝的《三國志》和《后漢書》中共有三處“皎”的用例(除去引用和重復的例句)。橫向來看,“皎”在詩歌中是常用詞,而漢代歷史散文卻鮮少用“皎”,與詩歌相比數量十分稀少,“皎”在漢代不同文體中明顯呈現出十分不均勻的分布特點??v向來看,不同時代的歷史散文中“皎”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以前四史為例,“皎”在漢代歷史散文中十分少見,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散文中則相對多見。
二、“羅”
“羅”在《古詩十九首》中總計出現3次,其中2次用作名詞,1次作動詞,如下:
(8)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名詞,絲織品
(9)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名詞,絲織品
(10)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動詞,羅列,排列
(一)本義印證——基于《說文解字》
《說文》: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1]
《說文解字》訓“羅”為“用絲(網)捕鳥”,然而這一含義未曾在《古詩十九首》中出現。但從《說文》的解釋來看,“羅”應該是一個動詞。然而《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盵5]《詩經·兔爰》有云:“有兔爰爰,雉離于羅。”[6]毛傳:“鳥網為羅?!币虼嗣~性的“捕鳥的網”通常被認為是本義,而《說文》又有:“罻,捕鳥網也,從網?聲。”[1]結合這兩個字的釋義,我們認為動詞性的“用網捕鳥”才是“羅”的本義,本義為“捕鳥的網”的另有其詞,即“罻”。
西漢《淮南子》與《古詩十九首》年代相近,全書共有14處“羅”的用例,其中有2處使用本義,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古詩十九首》的空白:
(11)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7]
所謂“羅者”,從意義上看就是用網捕捉到的鳥;從結構上看,“者”作為輔助性代詞,可以與謂詞性詞語或詞組組合成“者”字結構,因此這里的“羅”是動詞。
(12)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7]
“羅之一目也”意思是“捕到鳥的只是一個網眼”,代詞“之”前面一般都是動詞。并且“羅”在古代漢語中基本沒有出現過“破讀”的情況,所以可以排除“羅”名詞(破讀)用作動詞的可能性。
(二)詞義引申脈絡梳理——基于《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將《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綜合起來看,當聲調為陽平時,省去通假(“罹”“蘿”“鑼”“籮”)和音譯(英語gross省音譯,量詞)后,“羅”共有15個義項:捕鳥的網;用網捕鳥;搜尋,招致,羅致;包羅,囊括;陳列,羅列;分布,分散;遮攔,遮擋;約束,防范;質地輕軟經緯組織顯現眼紋的絲織品;一種密孔篩子;用羅篩東西;螺形或環狀的;檖的別名,即鹿梨;國名;姓。
與《古詩十九首》里的用例對照來看,15個義項中有2個出現在了《古詩十九首》中,義項與例(10)相對應;義項與例(8)(9)相對應,可以印證義項在漢代是實際應用的。不過,義項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于《楚辭》中,如“軒辌既低,步騎羅些”,“蒻阿拂壁,羅幬張些”[8]。王逸注:“羅,列也”,“羅,綺屬也”。[9]
根據《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義項分布于先秦、兩漢及漢末的文獻中,如《詩經》《楚辭》《左傳》《爾雅》《史記》《漢書》等。義項見于《莊子》“萬物畢羅,莫足以歸”[10];義項見于《墨子》“城上以答羅矢”[11]。義項在北宋《廣韻》中明確記載為姓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國語》中所記載的“祝融八姓”。此外,義項在先秦文獻中無用例,但見于《漢書》,如:
(13)網羅天下異能之士。[3] 搜尋,招致
(14)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斯豈刑中之意哉![3]約束
漢代之后,最遲到北魏,“羅”發展出了指代“一種密孔篩子”和“篩東西”這個動作的用法?!洱R民要術》記載:“以羅(篩子)漉去受子”,“羅(篩)取麩,更重磨,唯細為良,粗則不好?!盵12]后來,最遲到宋代,“羅”可形容螺形或環狀的物體。蘇軾《荼蘼洞》:“分無素手簪羅髻,且折霜蕤浸玉醅。”[2]
綜上,“羅”的詞義引申在漢代就已經基本完成,只剩“一種密孔篩子”、“用羅篩東西”和“螺形或環狀的”三個義項在后來的語言發展演變中引申出來。
(三)“羅”與“離”
《方言·卷七》:“羅謂之離,離謂之羅?!惫弊ⅲ骸敖孕辛形镆?。”[13]錢繹《方言箋疏》:“《廣雅》:羅,列也。離與羅一聲之轉?!盵14]由此可見,“離”與“羅”在古代漢語中聯系十分密切。
《說文》:“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從隹離聲?!盵1]《說文》將“離”的本義解釋為鳥名,指黃鸝鳥。但據蔡英杰《釋“離”》[15],“離黃”之“離”其實是“黧黃”之“黧”的假借字,而“黧黃”才是指“倉庚”。據其考察,“離”在《詩經》《周易》上出現的早期用例,幾乎無一例外表示鳥類遭受網的捕獲,從字形上看也正好契合,因此離的本義是指鳥類遭受網的捕獲,如《詩經·兔爰》:“雉離于羅?!比绱艘粊?,“離”與“羅”的本義其實是相同的?!半x”除本義之外,還有3個主要的引申義:觸犯義、分離義、羅列義,其他若干義項皆可由這三個引申。據我們考察,除本義外,“羅”在觸犯義和羅列義上也都與“離”有著高度的重合,如《漢書·于定國傳》:“羅(觸犯)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盵3]至于羅列義,《方言》記載“羅謂之離,離謂之羅”,兩者更是幾乎無差別。
在《古詩十九首》中,“離”共出現4次,有“離別”“分開”2個義項,皆屬分離義,無本義。西漢的《淮南子》中有“麋鹿不動,不離罝罘”[7],此處用法與本義相近,然而形容的并非鳥類,而是麋鹿。
綜上,“羅”與“離”本義相同,引申義也十分相近,某些義項出現高度重合,也許具有同源關系。先秦時期,“羅”“離”二字本義應用都比較廣泛,可見于《詩經》等先秦文獻中。到了漢代,兩個字的本義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落,在《古詩十九首》中本義的出現頻率皆為零。與“羅”相比,“離”的本義失落程度更高,從漢代至今,幾乎沒有本義的用例,《漢語大字典》中也沒有本義的記載。且我們推測在漢代,“離”本義的失落程度是逐漸加深的,西漢的《淮南子》中還有“離”意為“被(網)捕”的用例,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錄的卻已不是其真正的本義。后來,隨著字詞的發展演變,“離”與“羅”組合起來,構成了一個道經詞語“離羅”,最早見于東晉道經。[16]
三、結語
《古詩十九首》作為漢代“活”的語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漢代語言的特征,反映出漢代文字的實際應用情況。以“皎”“羅”為例,我們將《古詩十九首》這一“活”的語言與字典、詞典中后人在總結的“靜態”語言進行對照分析,可以發現詞義的引申基本上在上古時期就已基本完成,剩余少量在中古時期和近代時期完成。通過文獻研究法,可以發現“皎”在兩種文體中的分布規律——在漢代詩歌中使用頻率較高,但在同時代的歷史散文中卻鮮少見到;同時,“皎”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散文中分布也不均勻?!傲_”與“離”在古漢語中聯系十分密切,本義相同,引申義高度重疊,且兩個字的本義都在漢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落,“離”的本義失落程度更高,且逐漸加深,引申義占絕對優勢。后來,“羅”與“離”組合構成一個道經詞語“離羅”。由此看來,漢語詞匯的發展演變是一種復雜的動態變化的過程,漢語言長河之深遠浩渺可見一斑。
注釋: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2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郭璞.爾雅[M].周遠富,愚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
〔6〕詩經[M].王秀梅,譯.北京:中華書局,2022.
〔7〕劉安.淮南子[M].陳廣忠,譯.北京:中華書局,2023.
〔8〕宋玉,屈原.楚辭[M].吳廣平,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1.
〔9〕王逸.楚辭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莊周.莊子[M].方勇,譯.北京:中華書局,2022.
〔11〕墨子.墨子[M].李小龍,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賈思勰.齊民要術[M].石聲漢,今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13〕楊雄.方言[M].郭璞,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14〕錢繹.方言箋疏[M].李發舜,黃建中,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
〔15〕蔡英杰.釋“離”[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4):76-78.
〔16〕忻麗麗.道經詞語“離羅”考釋[J].古漢語研究, 2011(4):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