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市場百花齊放,一大批口碑出圈的優質作品橫空出世。文化類綜藝節目是守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創新敘事模式、鏡頭語言、藝術形象、舞臺表現等方面的內容,能夠映射出我國五千年來深厚的歷史底蘊,激發觀眾審美興趣,提升大眾審美水平。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廣泛傳播,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認同。而美育作為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教育,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等方面具有深遠影響,可培養大眾形成高雅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價值取向。美育教育則是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結合,可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播和思想內核具有重要影響。用美學理念包裝節目,以美育教育功能反哺受眾,實現對時代精神的追尋,促進大眾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章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為核心,分析美育在舞臺美學、敘事結構、價值引領等方面對文化類綜藝節目樣態的影響,挖掘美育教育培育大眾審美趣味和情操,提升綜合素質的功能,推動該類型節目實現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及引領,促進社會美育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育教育;文化類綜藝節目;價值;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01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薪火相承 讀書明理:閱讀賦能推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14434003;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文科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220588
文化類綜藝節目主要通過內容設計、舞臺呈現和敘事結構等方面,體現美學對傳統文化藝術形象的影響,可大力發掘此類節目的深層內涵,讓觀眾感受到別具一格的審美意趣。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挖掘傳統文化價值
我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承擔著輸出主流價值觀的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傳播正能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綜藝節目體系。近些年成功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有一個共同點——立足文化[1]。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每期節目都有明確的主題輸出,如“永樂大典”一期,以“布衣都總裁”陳濟的堅守致敬懷有“益于世”之心的人,通過主持人角色化的融入,讓節目達到文化、藝術、娛樂三方面的平衡。
文化類綜藝節目構筑起獨具特色的美學視界,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在美育教育的影響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觀眾主動接受其思想內涵的洗禮,個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二)以多維空間和現代科技的運用,打造沉浸式舞美效果
優秀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精妙之處不止在于內容的打磨,更重要的是舞美在空間和風格上的創新設計,綜合多種現代科技手段,為節目效果的呈現增光添彩,給觀眾帶來沉浸式審美體驗。比如《中華好詩詞》,將文化與技術完美結合,創作出仙氣十足、中國色彩濃厚的節目。再如《一本好書》,將舞臺劃分成不同的區域,現場觀眾可以移動椅子,全方位觀看每個場景的表演[2]。此外,《國家寶藏》和《典籍里的中國》運用鏡頭語言和大屏,打造多維度空間。前者根據文物歷史背景進行戲劇化創作,實現綜藝的“劇式表達”;后者利用甬道建構“時空隧道”,開辟沉浸式舞美的新天地。同時,《國家寶藏》特別應用天軌吊裝、冰屏柱矩陣和全息影像等技術[3]。豐富的光影音效打造歷史縱深感極強的敘事空間,將故事推向高潮,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制作團隊的巧思得以完美融合。
文化類綜藝節目精心打磨舞臺效果,并將其展現在大眾面前,保留藝術性的同時使親切感更強,美育的特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以“綜藝+”的節目模式,構建故事性敘事結構
中式美學以中庸為度,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敘事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原創出“綜藝+”的模式,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性敘事。例如,《舞千年》中沉浸式劇情和舞蹈相輔相成,挖掘傳統舞蹈的文化意蘊。再如,“奇妙游”系列節目采用“詩歌+情景”的敘事方式,展示歷史悠久的河南文化。
美國社會學家肯尼斯·伯克說:“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設備。”[4]《典籍里的中國》正是如此做的,其采用多條平行線索敘事,以激發觀眾精神共鳴,喚醒國人的集體記憶[5];《國家寶藏》通過“前世傳奇+今生故事”,多層次的框架結構與極強的現場感使節目敘事達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度[6]。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內涵、舞臺和敘事的把控,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讓美育教育于無形中提升受眾的文化素養與藝術品位,培養受眾形成高雅的審美情操。
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將娛樂和教育創新融合,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深化對觀眾的思想引領。
(一)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
文化類綜藝節目通常會選擇一些具有美感的經典作品,通過展現其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塑造鮮活的藝術形象,以飽滿的情緒感染人,以美育教育促使觀眾主動追求良好品格,實現正向情感共鳴。《朗讀者》用隱喻手法詮釋主題,如“寶島一村”一期中,賴聲川讀信時,身后出現了話劇里的眷村,破敗不堪的房屋是那個年代的縮影,展現出普通人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前行的艱辛。此外,主持人董卿對節目方向的把控也有著重要影響,制片人的身份讓她能更精準地傳遞節目的思想內涵,用富有底蘊的語言傳遞情感,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
(二)以多元的形式吸引人
美育教育將趣味性與教化性相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形式多樣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拓寬了大眾的眼界,吸引年輕觀眾。《同一堂課》邀請孟非、濮存昕與臺灣小朋友就詩歌、民謠等富有傳統色彩的課程進行互動,激發海峽兩岸同根同脈的情感;《國家寶藏》用高科技手段打造華麗的舞臺效果,以“一夢大唐”一期為例,大屏和全息投影結合,呈現巍峨的布達拉宮,3D環繞式效果帶領觀眾踏足拉薩雪山腳下,給人帶來視覺震撼。這些節目用全新的方式詮釋歷史,并為大眾喜聞樂見,使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文獻資料,用視覺化藝術賦予文化靈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以浸潤的方式熏陶人
文化類綜藝節目與傳統綜藝節目的性質不同,需要挖掘其文化內涵,以浸潤的方式熏陶人。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中,政府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7]。全國政協委員、《經典詠流傳》評委王黎光帶頭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8]。全國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讓《經典詠流傳》進校園,教育部回應稱會積極提供幫助,讓傳統文化進課堂,將經典中的“陽春白雪”與校園課堂相融,產生文化共振[9]。《經典詠流傳》“苔”一期播出即上熱搜,苔花如米,卻綻放著生命的美好與頑強,大山女孩梁越群用拼搏向上的青春力量浸潤著歌曲的表達,澆灌著觀眾的內心。類似的還有青少年研學美育綜藝《跟著課本去旅行》,帶領學生們踏上課本中的旅途,讓陳列在廣博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讓經典名著發揮浸潤人心的功能。
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通過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窗口,發揮美育教育功能,實現對當代精神價值的追求。
(一)體現人文精神價值
“美在人文精神中是指人性的美麗。”[10]美育教育將藝術性與思想性結合,有利于受眾完善人格,體現人文精神的價值,最終實現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以《朗讀者》為例,節目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語言,彰顯人文關懷,激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11]。朗讀是一種可以觸及人靈魂的藝術,誦讀聲中飽含作者和誦者濃濃的情感。例如,演員蔣雯麗將《百合花開》的故事獻給艾滋病患者,為他們默默奉獻;人民教師趙家和將一生的心血投入資助貧困學生中,給孩子們帶去希望的光芒。節目將人文精神的內涵提煉升華,將積極的價值取向融入節目,帶領觀眾獲得文字與人生結合的力量。在情感與文字的碰撞中,人文精神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二)堅定文化自信
研究美育教育可以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方向性的指導。文化類綜藝節目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新窗口,是當代主流文化審美和精神價值的體現。《舞千年》節目采用“舞蹈+綜藝+文化”的敘事模式,用以舞載文化、以史鏈劇情的方式講述中國歷史故事,普及歷史文化知識,體現貫通古今的文化價值[12]。“冰嬉”一期播出時恰逢北京冬奧會期間,該舞段以清朝國俗冰嬉為切入點,古今聯動,表達對冬奧健兒的贊揚與美好祝愿,實現了時代精神對人的價值引領[13]。
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內容表達和舞臺設計上為綜藝節目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朗讀、演繹等形式的有機融合,很好地吸引受眾,并堅定其文化自信。
(三)引領主流價值觀
在“文化熱”的大環境下,美育教育正通過文化類綜藝節目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審美,營造全民美育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而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如何傳播主流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提出了嚴格的要求[14]。
《故事里的中國》就以此為核心,挖掘出“江姐”“焦裕祿”等一批經典作品里,人們耳熟能詳且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形象,運用感性的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展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節目運用獨特的藝術形式將經典歷史搬回舞臺,并深挖其背后的紅色文化。當下,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對當代受眾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認同、自覺文化傳承進行了價值引領[15]。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美學建構、內容創新等方面均充分體現了美育教育功能,將讀、唱、舞、演等多種藝術手段相結合,讓觀眾在愉悅的審美體驗中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美育建設的背景下,文藝創作者要以美育觀為思想指導,探索出長遠發展之路。一要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把握好娛樂與教育之間的平衡點,以充分發揮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教育價值和人文價值;二要創新節目表現形式,讓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豐富美育滲透的模式,讓觀眾在欣賞美學盛宴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三要打破文化類綜藝節目只能以電視作為媒介進行傳播的固化思維,運用新興媒體平臺進行多渠道宣傳,讓觀眾深入了解其文化內涵,實現優質美育教育。立足當下,文藝創作者要不斷破局,針對新出現的問題不斷優化節目模式,實現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并發揮其美育教育功能,弘揚主流價值觀,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許鑫蓮.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研究與文化反思[J].傳播與版權,2023(15):30-32.
[2] 操雯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新模式淺析:以《一本好書》為例[J].聲屏世界,2022(17):65-67.
[3] 李煜冰.用故事與歷史長談,繪出千年感動:專訪CCTV《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J].中國廣告,2018(9):24-28.
[4] 蘇宏元,賈瑞欣.形式創新·價值詮釋·儀式建構:《國家寶藏》節目熱播原因探析[J].新聞戰線,2018(13):59-61.
[5] 劉佳.文化類綜藝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之集體記憶建構研究[J].中國有線電視,2023(12):177-180.
[6] 張小雄.傳播學視域下歷史文博節目《國家寶藏》的創新與表達[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7):133-136.
[7] 姜楠.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特點分析: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中國有線電視,2023(12):173-176.
[8] 秦丹華.王黎光:藝術教育要向下沉淀、緊跟時代、放寬門檻[J].藝術教育,2019(4):14-15.
[9] 禹建強,于嘯歌.總臺大型文化類節目的核心要素與多元呈現[J].電視研究,2023(8):4-9.
[10] 王一星.《朗讀者》中人文精神的回歸[J].今傳媒,2017,25(6):112-113.
[11] 吳一閣,王勇.淺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以《朗讀者》為例[J].今傳媒,2024,32(1):44-48.
[12] 施羽,周可歆.綜藝節目敘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以舞劇《舞千年》為例[J].傳媒評論,2023(9):56-57.
[13] 張玥琦.守正與突破:從《舞千年》看電視舞蹈節目的創新方向[J].戲劇之家,2023(27):166-168.
[14] 佟籽潤.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美育功能研究[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20.
[15] 賈士秋,周仁玉.文化轉向中的經典重構與價值傳播:以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1(10):54-56.
作者簡介 孫楊,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實踐。胡雅卓,研究方向:影視理論。鈄亞萍,研究方向:影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