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也是主流媒體的外宣使命。隨著我國與其他國家對話和交流的不斷深入,地方對外宣傳媒體一改傳統外宣的“硬傳播”方式,采用強調情感共鳴、價值共享的“軟傳播”策略。澎湃新聞第六聲創新敘事主體,聘請外國媒體人士組成編輯團隊,以外國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旨在“以新鮮的聲音傳播中國”,用普通民眾的視角聚焦中國故事,以關懷的筆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扎實地回應世界對中國的關切,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由此可見,以澎湃新聞第六聲為例,分析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文章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以及澎湃新聞第六聲相關文章的基礎上,運用敘事學的相關理論框架,采用文本分析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中國故事的內容、為什么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怎么樣才算是講好了中國故事三個方面探究面向海外受眾講述中國故事的本質,然后通過對澎湃新聞第六聲敘事主體的選擇、敘事主題、敘事對象等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是如何通過創新敘事策略將中國故事真實、立體、完整地呈現出來的。
關鍵詞:澎湃新聞第六聲;講好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04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四個自信視域下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實現路徑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GX-162
講好中國故事,包括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故事等方面。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只有讓世界人民客觀地了解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并產生一定的認同,才算是真正講好了中國故事。澎湃新聞第六聲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為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一)中國故事的內容
1.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與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一條道路,其故事也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就是要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向世界表達清楚中國道路的性質、優勢等內容,從而重塑西方“中國觀”,獲得國際社會認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道路自信,圍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給我們講好中國故事作出了重要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道路,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1]。
2.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故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堅持、發展和繼承、創新的關系”。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這些,為我們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故事提供了理論指導。
3.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中國7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正是這一根本保證,我們才能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4]。
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拒絕承認中國擁有一套強有力的現代政治體系,并宣稱人類的歷史會在自由民主制中走到盡頭,并提倡后發國家效仿自由民主制來實現現代化[5]。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持續成功,福山拋棄了“歷史終結論”。但仍有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制度存在誤解。這就需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故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向世界講清楚、講明白。
4.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故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點,不僅已經在理論上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在實踐上也被證明是正確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直接關系到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綿延發展了5000年之久的中華優秀文化中蘊含著維系中國社會秩序的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故事就是運用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在全球傳播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化[7]。
(二)為什么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當前“西強東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外國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妖魔化報道,以及我國在國際上話語體系不健全、在重大國際活動中頻頻失語等因素,導致中國國際形象被扭曲,這無疑影響了中國國際傳播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在復雜的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只有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中國,才能更好地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才能更好地讓世界人民重塑“中國觀”,提高中國文化影響力[8]。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同時,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此外,通過講述中國故事,還能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和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風貌,激勵人們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和發展中,提高國家治理效能。因此,應該積極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三)怎么樣才算是講好了中國故事
在跨文化傳播中,中國故事的接受者有不同的反應。從信息層面來看,一些接受者僅僅是聽到了中國故事,但并沒有真正理解或認可這個故事所傳達的內涵和價值觀。這種情況下,傳播效果僅僅停留在表面信息傳遞的層面,難以深入人心[9]。從態度層面來看,接受者開始理解并認可中國故事,對中國所傳達的價值觀和理念產生了一定的共鳴。這種情況下,傳播效果已經超越了信息傳遞的層面,開始深入人們的情感和認知層面,但仍然沒有達到行為層面的接受。最終達到“講好”的目標效果是行為層面的接受,即讓海外受眾不僅聽到中國故事,理解認可中國故事,更重要的是自覺講述中國故事,主動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形成一種“復調傳播”格局。所謂講好中國故事,就是中國故事成功到達受眾,并且避開誤讀和文化折扣等現象,成功讓受眾在其態度和行為層面理解接受[10]。
(一)敘事主體的選擇
澎湃新聞第六聲(以下簡稱“第六聲”)在創辦之初就積極探索“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聘請外國人作為編輯團隊成員。這些外國人不僅參與日常媒體工作,更是直接參與到報道的采寫過程中。2021年,第六聲40余人的英文采編團隊中,外籍員工就有20人,這些外籍員工大多比較年輕,且都畢業于國際知名院校,有知名媒體從業經歷和良好的語言功底。第六聲注重發揮外籍員工的橋梁作用,在日常采編工作中尊重外籍員工的意見與建議,但對于有損我國國際形象的主題、用詞、論述方式、報道來源等,堅決拒絕使用[11]。在主題選擇、內容來源、細節描寫、主觀評論等方面都力求符合西方讀者的習慣,同時滿足了第六聲內容定位的需要[12]。
(二)敘事主題
與傳統外宣媒體多采用宏大敘事方式不同,第六聲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更注重從微觀角度入手,敘事主題多圍繞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13]。第六聲還關注當前中國一些小眾的復合符號。例如,在報道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時,第六聲選擇農民作為報道對象,通過他們的故事和感受來展現這一重大歷史進程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可以說,第六聲的敘事題材沒有僅僅宏觀描摹中國國家形象,而是深入中國社會的微觀血管中,捕捉到了細化的社會發展變化脈動,挖掘出主流聲音之外的敘事空間,向外國讀者細描了中國復雜多元的社會畫卷。
(三)敘事對象
在新聞報道中,人物是主體和靈魂,其能決定讀者的好惡,甚至能夠決定這則新聞的價值[14]。所以,報道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第六聲在選擇敘事對象時,沒有選擇國外受眾熟悉的“大人物”“大明星”,而是聚焦生活中的“小人物”。在第六聲的新聞板塊中,常常可以見到關于社區工作者、在平凡崗位堅守的普通人、基層服務人員、環衛工甚至處于社會“非主流”群體的二次元故事。例如,在2022年《在淘寶村,商家表示他們正在為直播而苦苦掙扎》這篇報道中,第六聲聚焦數字化轉型進程中農村小廠家的銷售現狀,展示了近十年來互聯網在鄉村的大眾化發展所引起的變革,并揭示了電商直播可能進一步加劇業已存在的數字化不平衡現象。通過新聞故事的形式,以普通人為中心開展對外傳播,能使受眾接受真實故事中潛在的價值觀,更能引發受眾的共鳴[15]。
第六聲以深入的報道、獨特的視角和對中國社會現象的關注而聞名。許多國外觀察者和讀者認為,第六聲提供了一種深入了解中國不同層面的機會,這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文化和時事。其多元化的報道方式和對不同話題的探索,為外國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中國視角。
參考文獻:
[1] 楊雯.多元題材講好中國故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1-24(7).
[2]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章程[D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2-10-27)[2024-02-2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1027/ c117092-32552870.html.
[3] 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求是,2020(2):4-9.
[4] 孔曉冬,劉愛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理論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35-37.
[5] 張娥,劉同舫.堅守還是修正:回應福山再論“歷史終結”的爭議[J].浙江社會科學,2019(6):108-113,158.
[6]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7] 鄧亞男.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中華文化核心內涵研究[J].今古文創,2024(4):91-93.
[8] 劉勇,劉高瞻.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的范例與啟示:基于云南象北上報道的發散[J].新聞研究導刊,2023(19):39-41.
[9] 賀鵬云.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24):47-50.
[10] 郭新華,趙翔.全球化語境下澎湃新聞第六聲的中國表達[J].傳媒,2021(20):59-61,63.
[11] 中共上海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第六聲”的中國講述[J].對外傳播,2017(3):68.
[12] 張茹.貫徹用戶思維講好中國故事:以澎湃新聞“第六聲”為例[J].國際傳播,2021(5):73-81.
[13] 周延.英語媒體網站“第六聲”的對外傳播策略[J].新聞戰線,2018(16):130-131.
[14] 李萌.典型人物報道的六重維度探討:以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J].傳媒論壇,2024(1):11-14.
[15] 鄧建國,黃依婷.何謂“中國好故事”:基于《第六聲》及其新聞報道的分析[J].當代傳播,2023(5):66-71.
作者簡介 李洋,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