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手機等終端平臺開展移動信息傳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隨著移動信息傳播的繁榮和發展,手機二維碼應運而生,并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直觀來看,手機二維碼其實就是由平面上不規則排列的黑白相間的圖案組成的一個正方形圖片。從技術上來看,二維碼作為移動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是移動互聯信息的載體,受眾通過掃碼獲得二維碼中包含的網站、圖片、視頻、音樂、支付信息甚至是個人的身份信息。二維碼的大量應用,實現了信息在不同媒介平臺之間的傳播,有利于傳媒行業的進步和發展。從實際效果來看,二維碼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其參與新聞傳播具有方便快捷、分享性、多媒體性等優勢,但也存在著信息過剩、客戶群體認可度不高、缺乏個性等不足。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手機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的利與弊,并針對性提出改善建議,以強化媒體傳播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分析手機二維碼參與報紙新聞、電視新聞、網絡新聞傳播的利與弊,得出二維碼作為信息傳播手段參與新聞傳播的優勢。新聞媒體應對二維碼參與傳播形成明確認識,制訂長遠規劃,培育穩定的客戶群體,從而增強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手機二維碼;新聞傳播;版面;深度;共享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06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太原市社科聯項目“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創新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GY023
近年來,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移動互聯網取得了巨大發展。隨著網絡資費的下降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二維碼憑借“小、快、精”的優勢在新聞傳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研究顯示,手機二維碼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集中體現在報紙新聞、電視新聞、網絡新聞的應用上[1]。但整體而言,手機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并未取得預期效果,且存在諸多問題。這其中既有新聞傳播主體的原因,也有新聞傳播受體的原因,當然還存在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基于此,本文從報紙新聞、電視新聞和網絡新聞入手,分析手機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的利與弊,并針對性提出改善建議,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雖然報紙具有權威性強、公信力強、認可度高等優勢,但也存在許多無法忽視的劣勢[2]。以內容生產來講,報紙信息量受版面制約較大,而在內容表達形式上,相比于電視和網絡媒體顯得單一。
但是二維碼在報紙新聞中應用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二維碼不會占用太大的報紙版面。編輯在新聞加工時完全可以將新聞關鍵詞或主題圖片排版在報紙上,然后將深入報道的內容編碼,并編排到合理位置。受眾若是對某條新聞感興趣,只要用手機進行二維碼掃描識別,就可進一步讀取詳細信息,這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內容[3]。
此外,二維碼在報紙新聞傳播中的應用,也能夠有效豐富新聞的呈現形式。在二維碼技術的支撐下,報紙畫面語言由二維轉向多維,由平面轉向立體,受眾能夠通過影音圖像等形式獲取更具視覺沖擊的新聞信息,有效強化了報紙新聞的現場感[4]。報紙媒體依托手機二維碼技術,彌補自身在內容容量和表達形式上的缺憾,這一措施被許多學者稱為“隱性擴版”,也就是二維碼能夠在實現“版面瘦身”的情況下,豐富報紙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二維碼為報紙帶來的隱性擴版,似乎讓媒體抓到了一把“金鑰匙”,于是許多報紙紛紛利用二維碼來擴展自己的新聞內容,但是其中一些新聞的價值并不高,甚至存在一些廣告,這極大地浪費了受眾的時間、流量和感情,也對二維碼新聞閱讀體驗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5]。
以華西都市報為例,筆者統計發現,該報日均版面約20個,而每個版面平均有一個二維碼消息,這些二維碼消息蘊含著大量新聞信息和廣告信息。假設受眾單版閱讀時間為5分鐘,那么讀完華西都市報所有版面,需要約2個小時,就算受眾有選擇地閱讀,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也經常產生無從下手之感。這不僅造成了報社資源的浪費,而且造成了受眾時間、精力的浪費。長此以往,甚至會使受眾產生厭煩心理,導致報紙媒體的受眾流失。
因此,新聞媒體必須明確的是,二維碼盡管有隱性擴版的作用,但這并不代表新聞媒體可以“肆無忌憚”地擴充內容??梢哉f,碎片化時代,受眾很難完整閱讀完一份擁有幾十個版面的報紙,更不要說網絡中浩瀚龐雜的新聞信息了[6]。
因此,二維碼絕對不是傳統媒體平臺的擴充“神器”,相反,傳統傳播主體在使用二維碼時應該慎之又慎,切忌盲目利用二維碼擴充內容,要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熱點和受眾個性需求,有針對性、有選擇地應用二維碼,實現新聞信息的優化,在必要時,可以對二維碼擴充的新聞信息進行分類并設置索引目錄,以方便受眾有選擇地進行閱讀。總之,哪類新聞適合用二維碼呈現,新聞媒體必須心中有數,有明確衡量標準[7]。
電視新聞盡管具有較強的現場感,但容易流于表面,再加上電視新聞具有較強的指引性,基本都是“短新聞”,缺乏報紙新聞所具有的深度[8]。以央視新聞聯播為例,雖然有半小時的播出時間,但其中的許多新聞都是簡訊式新聞,很難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隨著二維碼技術的普及,電視新聞傳播在這方面的缺憾得到了有效彌補[9]。
二維碼不僅能夠承載電視新聞本身的信息容量,而且能夠承載新聞背景、解釋說明、深度分析等內容,且呈現方式豐富多樣,影、音、圖、文皆可[10]。如此一來,電視新聞不僅能夠維持自身現場感強的優勢,而且能夠拓展內容的深廣性。
例如,某市某小區突發火災,這一事件在電視新聞上完全能夠通過一句話加以表達,但更多具體信息則會因時長問題而無法全面呈現。此時,電視新聞編輯可以將火災調查結果、消防出動情況、專家分析結果等視頻或圖文新聞編碼,讓受眾能通過掃碼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這能有效彌補電視新聞在深度報道方面的短板,進而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但客觀來講,盡管手機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的實踐日益推進,但要說哪家媒體最具代表性,最讓受眾印象深刻,或取得了顯著成效,尚缺乏精準權威的數據支持[11]。關鍵的問題是,無論二維碼為受眾閱讀帶來了多大的便利,只有受眾真正認可和接受二維碼新聞,并養成掃碼閱讀的習慣,二維碼新聞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受眾對二維碼的認可度偏低恰好是國內新聞媒體應用二維碼技術時面臨的一大問題,這使得深度延伸實現的可能性隨之降低[12]。
調查發現,受眾之所以不太認可二維碼,一方面是出于對隱私信息泄露的擔憂,另一方面是出于對流量資費的擔憂,但最主要的還是未能養成良好的二維碼新聞閱讀習慣[13]。受眾對新聞質量有很高的評價標準,因此,新聞媒體要想充分發揮手機二維碼的作用,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二維碼在受眾中的認可度[14]。新聞媒體在加大手機二維碼宣傳力度的同時,要通過掃碼送禮、掃碼送紅包等手段,調動受眾掃描二維碼閱讀新聞的積極性,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受眾二維碼新聞閱讀習慣,而且能夠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二維碼作為全新的信息媒介,在報紙新聞領域的應用日趨成熟,而網絡作為受眾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自然也不會放棄這一難得的探索機會??梢哉f,二維碼技術與網絡新聞的碰撞,將在許多方面為網絡新聞發展帶來新突破。
目前,許多二維碼客戶端不僅具有掃碼識別以讀取更多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與微信、微博等社交賬號綁定實現多平臺共享的功能。
以華西都市報的二維碼來講,二維碼用戶能夠通過客戶端進行微博賬號綁定設置,以便將掃碼獲取的新聞內容在騰訊或新浪微博上進行分享[15]。具體來講,就是用戶掃碼讀取新聞后,客戶端將及時記錄其掃碼行為,這樣用戶可隨時通過“歷史記錄”獲知二維碼新聞閱讀記錄。若用戶認為某條新聞非常值得分享,只需要點擊“分享”按鈕便可將該新聞分享到新浪微博上。
當然,這需要用戶提前進行相關的綁定設置??梢哉f,網絡二維碼新聞的多平臺共享功能,能夠有效提高二維碼客戶端的知名度,進而提高相關新聞媒體的傳播力[16]。
但需要指出的是,許多媒體缺乏對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的長遠規劃和戰略設計,導致當下二維碼在網絡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混亂[17]。就現狀來講,許多二維碼在排版上毫無規律,大小不一,色彩單一,包含的信息雜亂無章、大同小異,根本無法激發受眾掃碼閱讀的興趣。這種個性化缺失的投放模式顯然不利于二維碼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華西都市報對二維碼的應用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凸顯了二維碼新聞的服務特色,編輯人員在二維碼新聞內容生產、形式創新方面下足了功夫。
所以,在手機二維碼參與新聞傳播時,新聞媒體要全面考慮自身現狀,從實際出發分析受眾群體的閱讀喜好和關注熱點,制訂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結合受眾個性需求,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以提高受眾的認可度。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受眾正面臨信息泛濫和平臺多元帶來的選擇問題。在此形勢下,新聞媒體應積極轉變觀念,合理開發利用二維碼技術,抓住受眾的實際需求,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服務,從而培養穩定的客戶群體,進而提高受眾對自身的認可度。
二維碼作為信息傳播手段,參與新聞傳播具有許多優勢,但也存在著無法忽視的問題。不過只要新聞媒體對二維碼形成明確認識,制訂長遠規劃,培養受眾的二維碼新聞閱讀習慣,二維碼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
新聞媒體應積極抓住機遇,針對二維碼新聞這一新的傳播形式開展符合實際的有益探索,從而在全媒體時代積極發揮媒介的社會功能,增強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海東,孫繼華,白凈.紙質科技期刊二維碼應用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0):138-141.
[2] 李娟,韓萌,習亞萍,等.二維碼營銷及其對圖書館資源和服務推廣的啟示[J].情報探索,2014(12):98-101,120.
[3] 路燕,陳堂發.運用二維碼實現報紙傳播科技內容的路徑優化[J].科技傳播,2014(20):63-66.
[4] 張宜軍,謝文亮.二維碼在期刊出版發行中的應用[J].出版發行研究,2014(3):73-76.
[5] 鄭幼智,趙海建.透視廣東三大報改版熱潮:以《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為例[J].青年記者,2013(24):34-35.
[6] 張晉升,衛琳.以形態創新拓展報紙品牌增值空間: 《廣州日報》“第一紙”和“身邊紙”的實踐取向[J].青年記者,2013(22):34-35.
[7] 江海倫,鄭頻,楊蓉蓉,等.網絡時代的報紙創新和價值再造:2012年中國報紙新創與改版聚焦[J].新聞記者,2013(1):26-39.
[8] 周成華,文遠竹.讓報紙“動”起來:全媒體時代報紙版面編排的創新之道[J].新聞戰線,2012(12):53-55.
[9] 張翼飛.全媒體背景下的改版與轉型:圍繞《南方日報》第九次改版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記者,2012(12):85-86.
[10] 金雨希,張燕.有微信,更威信:論傳統媒體如何借力微信[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33-36.
[11] 劉碩,蔣夢樺,李曉鵬.紙媒“發聲”:淺談錢江晚報對騰訊微信的運用[J].新聞實踐,2013(7):19-21.
[12] 蔡雯,翁之顥.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變革的又一個機遇: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為例[J].新聞記者,2013(7):40-44.
[13] 溫興邦.微信搭臺,紙媒和微博唱戲:寧波日報與社交媒體相互借力的實踐[J].新聞實踐,2013(6):19-22.
[14] 錢進,尹謎眉.社會化媒介時代的新聞編輯部轉型:對話英國湯姆森基金數字新聞和社會化媒體特別顧問Dan Manson[J].新聞記者,2014(5):10-17.
[15] 張文婷.都市報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與發展探索:基于八家都市報微信平臺的研究[J].中國記者,2013(5):99-100.
[16] 牟勇.融媒體背景下媒介經營融合轉型探析:以重報都市傳媒媒介營銷事業部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9):233-235.
[17] 張雪梅,許海濱.傳媒產業的獨特經濟學特征及對傳媒產業市場構成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5):159-160.
作者簡介 董志芳,編輯,研究方向:廣播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