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微傳播”平臺已經迅速占領高校網絡前沿陣地,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充分發揮“微傳播”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進作用,增強“微傳播”平臺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對“微傳播”平臺進行相應研究很有必要。
鑒于此,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結合南京工業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深層次剖析“微傳播”平臺在高校的應用現狀,并根據高校學子成長發展的具體需要和實際特性,分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得出“微傳播”平臺在高校扎根須結合學校特色,創新工作方法,優化傳播載體,挖掘內在元素,主動求變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結論。根據其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微傳播”平臺有效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策略——實現矩陣式教育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推行熏陶式教育以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陣地,創新對話式教育以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渠道,打造節點性教育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等。總結南京工業大學用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為“微傳播”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效應用研究提供一些實踐依據,也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微傳播”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161-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微傳播平臺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JSZ008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4年3月22日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91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562萬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9%;我國網民中,中青年群體占比較大,20-29歲、30-39歲、40-4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13.7%、19.2%和16%。可見,互聯網及互聯網背景下興起的各種新媒體技術、平臺已逐漸滲透到我國國民生活,尤其是中青年群體中。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好奇心,是作為互聯網產物的“微傳播”平臺的主要應用群體。“微傳播”平臺憑借高效的信息傳遞、便捷的使用方式、多元化的信息交換和實時對話功能等特點,迅速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傳播”平臺飛速發展,實現了即時通信與短視頻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產品積極拓展短視頻功能;另一方面,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也在嘗試布局即時通信業務。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可以根據學生個人興趣、瀏覽習慣等特征精準推送信息,并融合互聯網搜索引擎功能,讓“微傳播”平臺成為眾多高等院校搶灘登陸的PLafjjnBfM8maRJ6SHJMdg==“黃金寶地”。各高校紛紛緊跟互聯網發展的步伐,注冊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號、官方頭條號等,搶占新媒體陣營,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拉近師生關系,更好地傳播高校“好聲音”“新故事”。
(一)學生群體基數大,受眾面廣
據2023年國家統計年鑒統計,截至2022年底,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巨大,其中研究生365萬人、普通本科1900多萬人、職業本專科近1700萬人、成人本專科900多萬人、網絡本專科生800多萬人[2]。大學是各類媒體平臺傳播的前沿陣地,大學生群體是各“微傳播”平臺的潛在用戶,是“微傳播”平臺搶灘登陸的“黃金用戶”。
以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微傳播”平臺早已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微傳播”平臺融合了即時通信、短視頻傳播、信息檢索等強大功能,深受大學生青睞,在高校擁有廣泛的發展空間。根據騰訊2023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微信及WeChat月活躍賬戶數達13.19億[3]。微信、抖音、今日頭條已經成為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功能幾乎覆蓋全部的生活場景,幾乎能全方位滿足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需求。因此,運用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有廣闊的發展空間[4]。
根據掌上大學數據中心2021年6月29日所提供的數據,全國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數量達5.6萬個,覆蓋率達100%[5]。各高校還陸續注冊官方頭條號、抖音號,通過官方“微傳播”平臺向在校師生、校友發布學校的相關新聞信息,塑造學校形象[6]。同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和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互動。
(二)平臺自身優勢多,展示更生動
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微傳播”平臺已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分組討論、校園雜志、校內廣播、科研活動一樣,都具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相較于傳統方式,“微傳播”平臺具備顯著的優勢。
首先,其可以實現圖像、音頻、影像等多元形式的并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樣化,效果引人入勝。
其次,僅憑一部智能手機,受教育者便可輕松獲取“微傳播”平臺推送的資訊,學習感興趣的內容,實現隨時隨地學習。
最后,“微傳播”平臺還能成為教育雙方的互動交流場所,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間的無障礙交流。因此,將“微傳播”平臺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為在校師生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和更便捷的渠道成為高校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7-8]。
(三)發布信息更靈活,時效性更強
“微傳播”平臺作為公開的虛擬場域,其傳播方式為顯性傳播,平臺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打破傳統媒介的束縛,也大大增強信息的共享性和實時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
針對大眾關心的問題,平臺管理者可以隨時聚焦社會熱點,采用視頻和圖像結合的方式收集熱點信息,給學生推送圖文并茂的信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還可以將閱讀量大、點擊率高的文章做成視頻,供平臺上感興趣的讀者學習,極大地增強學習的長效性和優秀資源的共享性。
“微傳播”平臺還擁有一個強大的功能——數據分析與反饋功能,根據學生喜好和反饋設置欄目并推送文章,可顯著地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通過后臺客戶端,可以直觀了解到學生群體的喜好和閱讀習慣,從而更加明晰讀者群體偏好的內容及關注的焦點,快速獲得學生所關心的信息。
對運營團隊來說,通過后臺數據的分析與歸納,他們能夠精確捕捉到學生對特定信息類別或特定內容的興趣偏好,并據此進行深層次調研,從而更了解學生對于信息類型和推送方式的喜好,由此不斷創新推送形式和信息內容,持續發布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此提高利用“微傳播”平臺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實現矩陣式教育,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
如今,高等院校普遍注冊了“微傳播”平臺的官方賬號,并指派專門的人員直接管理和運營,有些高校更是專門成立新媒體團隊,聘請專職技術人員負責管理官方“微傳播”平臺[10],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制定配套運營制度,牢牢把控校園網絡輿論的向心力,弘揚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
目前,除了學校層面的官方“微傳播”平臺賬號,學校各二級單位以及各社團組織為了宣傳需要,也紛紛注冊了“微傳播”平臺賬號,如此形成了以學校官方“微傳播”平臺賬號為龍頭,各學院、各組織平臺賬號為分支的新媒體矩陣,新媒體覆蓋率高,互動傳播深,影響范圍廣。
以南京工業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聚焦學校的重大新聞和突出成果,且每天重點推出一條新聞;各二級學院和學生組織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則融合專題策劃、黨團建設、學風建設、招生就業和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熱點資訊,注重寓教于樂,一般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推送給學生,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度。
高校官方“微傳播”平臺作為主要發聲渠道,其以實時更新、使用方便、多功能整合以及權威準確的優勢吸引師生關注。隨著賬號粉絲數、閱讀量和互動頻率的增加和提高,其傳播力和影響力也顯著提升。可以說,在樹立良好學校形象、提升校園社會影響力和好評度方面,官方“微傳播”平臺發揮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二)推行熏陶式教育,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陣地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熏染更為重要。因此以校園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微傳播”平臺將校園文化的趣味性展示出來。通過優化育人氛圍、美化校園環境、強化服務管理,發展網絡文化等措施,從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四個維度展開深層次剖析,可以強化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11]。
以南京工業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其專門設置了文化生活一欄。
其中,《人物志》欄目從榜樣引領、優秀導航出發,報道了優秀學子刻苦學習、勵志成長的事跡,以此營造良好的學風,激勵同學們腳踏實地、砥礪前行;《風物志》則以學校的自然景觀為切入口,在展示校園美景的同時,也激發學生愛校榮校的校園情懷;《成果志》主要報道學校的科研、學術、競賽成果,以及學校在各類指數的排名,讓在校師生及時了解學校的發展趨勢和重大成果,激發師生比學趕超的意識,也培養師生積極向上、不畏辛苦的精神;《名師志》,顧名思義,以優秀教師為主線,報道老師們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的事跡,通過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講好南工大教師的故事,樹立“大國良師”的崇高形象,弘揚中華民族師道傳統,讓尊師重教的優良風尚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因此,各高校要將校園文化滲透于學校師生教學、科研、生活及活動的方方面面,增強師生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三)創新對話式教育,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一直使用抽象的專業術語,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影響學習動力;如果對話方式生硬且缺乏親切感,勢必會讓學生難以接受,降低參與度,從而影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用“接地氣”的樸實話語為高校的教育話語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借鑒。比如,習近平總書記用“破窗效應”“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比喻,強調中國共產黨深入抓作風建設、反腐倡廉的魄力和韌勁;用“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等話語,向全世界傳達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多次引用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這些“政治話語”被習近平總書記轉化成普通人也能聽得懂、記得住的“大眾話語”,進一步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召力、說服力、親和力[12]。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寄語青年學生時,用了“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以此來強調青年時期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用精神上“缺鈣”表達理想信念缺失導致的嚴重后果,用“補鈣”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的解決辦法[13]。
高校在“微傳播”平臺上開展思政教育時,應深刻把握目標受眾主要是學生這一核心因素,采用更符合學生心態、互動性強、具有對話特質的推送形式,使學生在閱覽文章時,能產生一種宛如在與親朋好友對話的感覺[14]。營造這樣一種輕松和諧的溝通氛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有效促進學生與抽象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如南京工業大學微信公眾號推出的主題思政課作品之一——《夠大膽|他把思政課上成了“吐槽大會”!》,這一標題讓學生眼前一亮,親切感油然而生;在報道優秀學生時,標題沒有使用固定的模板,而是用了《做科研、寫時評、玩音樂、愛健身,看這位“多面手”如何玩轉大學生活!》《本碩博連讀,公派留美,還不誤結婚生娃,這個90后美女博士不簡單!》等平易近人的表述;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之際,推出作品《“血脈覺醒”,速來對號入座!》,整篇文章沒有任何華麗辭藻,仿若拉家常一般為學生加油打氣;在大學生適應高校生活的專題報道中,推出作品《100天!很高興與你相識!》,回顧了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代表性的文章推送后,很多讀者在后臺留言表達認可。可見,親切的話語表達拉近了學生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四)打造節點性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利用“微傳播”平臺開展思政教育時,可以利用一些時間節點,特別是傳統節假日和國家重大節日,增強學生凝聚力。
例如,在國慶節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可以利用“微傳播”平臺推送“忠黨愛國名人事跡”“愛國紀錄片”等,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在建黨節加強愛黨榮黨教育,通過講述共產黨員不畏犧牲、一心為民服務的故事讓大學生端正入黨動機,也可以結合學校的紅色資源開展愛黨教育,引導學生一心向黨。
又比如,在教師節加強感恩教師教育,利用主題演講形式表達對老師們的感恩;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期間,宣傳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將宣傳名人事跡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15-16]。
另外,可以將國家大事、學校大事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參與討論;還可以將形勢政策課、軍事理論課的內容搬到“微傳播”平臺,如舉辦微課比賽,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今國際形勢、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使命、正確認識潛在危機,從而發自內心地為祖國、為母校的發展奮勇拼搏。
“微傳播”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拓了新的載體和渠道,與傳統思政教育形成互補,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靈活性、形象性和感染性。同時,作為全新的互聯網信息互動傳播媒介,“微傳播”平臺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
因此,高校應積極做好變革,依據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充分認識到“微傳播”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通過實現矩陣式教育、推行熏陶式教育、創新對話式教育、打造節點性教育,來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努力使“微傳播”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3-22.
[2] 國家統計局. 2023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2.
[3] 騰訊2023財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EB/OL].騰訊網,(2023-05-17)[2024-01-19]. https://static.www.tencent.com/uploads/2023/05/ 17/2a29b622f5f47130fd062e2299b4635b.pdf.
[4] 董黎麗.高校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黃河科技學院為例[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24(7):92-96.
[5] 佚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2(2021)》發布[J].新西部,2021(7):128.
[6] 成曉麗,楊欣.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6):180-181.
[7] 吳凱萍.淺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特點及學業價值觀培育[J].新聞研究導刊,2014,5(6):171.
[8] 楊黎.融媒體時代高校微信公眾號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的對策建構[J].傳播與版權,2021(6):52-55.
[9] 陳嘉龍.基于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析[J].秦智,2023(8):55-57.
[10] 林曄.抖音短視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J].中國軍轉民,2023(24):124-125.
[11] 周平尚.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與創新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1(2):62-65.
[12] 鞠鳳悅.網絡載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新浪微博為例[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40-41.
[13] 馬麗婭.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20.
[14] 馬也名.微傳播平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J].亞太教育,2016(10):113-111.
[15] 王攀.微傳播時代高校輿情管控路徑探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36(3):107-112.
[16] 袁瑜,胡馨平.新媒體時代學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83-185.
作者簡介 王郁超,副研究員,南京工業大學團委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