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媒介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媒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來越凸顯。文章旨在探討媒介化時代高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實現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以媒介視角觀照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媒介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能力,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的融合,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此,高校介入媒介實踐并積極探索搭建新媒體平臺是推進“三全育人”的迫切要求。文章采取文獻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法,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文章指出,微信公眾平臺以其受眾的普及性與精準性、運營主體的權威性與過程的民主性、強互動性與裂變式傳播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通過信息與服務、宣傳與引導、互動與交流三大功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文章以延安大學為例,通過分析其2023年校內新媒體文章排名及1—12月WCI微信傳播指數,發現當前校內微信公眾平臺存在團隊專業度不足、平臺互動性不強、宣傳力量分散等問題,并從加強運營團隊建設、探索平臺互動服務功能、整合校內媒體資源三個方面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媒介化;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眾平臺;網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16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度西華師范大學英才科研基金資金資助課題“教師資格考試制度與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以數學學科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YC378
2021年,中央宣傳部等聯合發布了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名單,其中包括部分高校、院系的官方微信號[1]。可見,除了作為信息發布與服務平臺外,校內公眾平臺也要發揮思政育人職能。
丹麥學者施蒂格·夏瓦認為,媒介“已然成為社會和文化實踐的一個結構性條件”[2]。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至社會各領域需要進行自我調適以適應媒介規律。媒介影響和塑造著內容的生成與人際關系,因此不應將媒介只看作工具,而應把媒介視為傳者與受者間關系的構建者,并且在探究媒介使用效果時,要將已被媒介化的環境納入考慮范疇。
以媒介視角觀照思政教育場域,思政媒介化的過程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時間與空間上,新媒介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溝通能力。傳統思政教育存在于特定場所與固定時間,而如今學生擁有了線上龐大的虛擬空間體驗。二是帶來了思政教育活動形式的融合。線下與線上活動相結合逐漸成為主流方式,如線下活動配合線上宣傳,可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影響力。三是充實了思政教育內容。網絡熱點內容可直接為思政教育提供素材,“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也被列為育人十大工程之一[3]。延安大學“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體驗教學和踐行活動為兩翼”[4]的育人理念仍集中于線下活動,對于線上虛擬空間則缺乏指導。當前積極介入媒介實踐、探索搭建新媒體平臺是高校推進“三全育人”的迫切要求。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思政教育的媒介,具備多重優勢。
第一,受眾的普及性與精準性。微信幾乎覆蓋了全部學生,高度的普及性使高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政教育成為可能。相較于微博、抖音等其他更開放的社交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專門與學校、學院及社團組織互動、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并能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精準定制內容。
第二,運營主體的權威性與過程的民主性。校內平臺一般在學校職能部門與學院指導下運營。為確保信息的準確合規,內容發布須經過層層審核,嚴格的審核機制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同時,運營團隊中絕大部分為在校生,由學生負責采編撰寫及編輯排版各環節。學生在“傳播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5],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內容更符合廣大學生的需求。
第三,強互動性與裂變式傳播。與微博、抖音等開放性平臺相比,微信“基于熟人關系的強社交屬性”[6]更為突出。在傳播的儀式觀理念下,轉發分享不僅指涉行為,更是“共享信仰的表征”[7]。通過分享朋友圈、群聊等方式,推送內容可在用戶間實現裂變式傳播。
綜上,高校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實現思政內容的精準覆蓋、個性化推送和互動交流,達到思政育人、凝聚共識的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8],可概括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9]。微信公眾平臺通過信息與服務、宣傳與引導、互動與交流三個功能實現教育目的。
(一)信息與服務
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蘊藏在平臺的信息與服務中。“隱性思想教育”是指以相對隱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自然地“將思政教育內容轉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10]。將思政元素融入資訊與服務,更易被學生接受。“延安大學圣地紅網”發布的《延大人的驕傲,延安艦艦歌誕生!》,將校友事跡與國防新聞相結合,既展現了師資力量又普及了國防知識。“延安大學黨委學工部”的二級菜單下設有“應征入伍”“易班影院”等多個子菜單,提供關于參軍入伍政策、紅色影院預約等服務,在服務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二)宣傳與引導
高校通過對黨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法制、國防、民族團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延安大學宣傳部每月面向校內二級微信平臺發布宣傳任務,并將完成情況作為平臺排名依據。其中,黨的二十大、黨史學習教育為2023年每月固定宣傳任務。“延安大學圣地紅網”推送的系列文章“黨的二十大黨章新知識點大家學”,以動漫形式介紹了黨章的主要修改知識點。根據熱點也會增加如雷鋒紀念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主題。以上主題經由平臺豐富的圖文、音視頻等多媒介融合形式而更具感召力。
(三)互動與交流
通過點贊、評論、留言、轉發等互動形式,教育者能及時收到學生反饋。平臺投票、問答、抽獎等功能,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升內容的滲透力。2023年校內新媒體文章前20名中,投票抽獎類型文章有6篇。物電學院的推送文章《延安大學2023年度“自強之星”喊你來投票啦!》,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選樹榜樣結合,鼓勵學生見賢思齊,自立自強。媒介化時代,“用戶既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動傳播者”[11],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能夠加深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與認同。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運營團隊專業度不足,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和針對性。運營團隊多為學生與兼職老師,缺乏思政教育和傳播學背景知識,難以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社團化運營模式導致人員流動率高,“運營理念與思路不斷改變”[12]影響著教育效果。當前,宣傳部下發的月度宣傳任務流于形式,各平臺僅是將理論內容轉載至微信平臺,未針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與互聯網傳播規律加工策劃,導致推送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二,平臺互動性較差,服務功能開發不足。由于未將互動性納入選題策劃考量及缺乏互動機制,當前存在用戶參與度不高、留言回復率低的情況。同時,平臺的信息服務與校園生活服務功能有所欠缺。各平臺二級菜單建設不足,大多僅連接到學校網站與教務2NjNL0Es0gIsGOAAWYRMsg==系統,信息服務內容雜亂,缺少分門別類意識;校園生活服務也極為欠缺,與學生存在較大的心理距離。
第三,各二級平臺同質化傾向嚴重,宣傳力量分散。一半以上學院擁有兩個及以上微信公眾號,部分學院將“黨建”“團委學生會”等公眾號分而設之,卻在實際運營中缺乏統籌協調,導致關注度進一步分流;各學院公眾號各自為政,服務于本部門工作需要,欠缺互動與資源共享理念,也未能結合專業特點實施精準育人,呈現較強的同質化傾向。
(二)優化策略
第一,加強運營團隊建設。一方面,要優化團隊人員構成。配備專業思政教師,提供系統的思政教育知識,更好地引導學生團隊;建立團隊“傳幫帶”工作機制,促進新成員更快地融入團隊并發揮潛力,提升學生梯隊培養成效。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加強對運營團隊思政理論功底的培訓,不斷提升團隊選題策劃能力與采編水平,并針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與平臺傳播特點,結合學校辦學特色,生產制作高質量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話題的興趣和參與度。
第二,探索平臺互動服務功能。當前校內運營團隊普遍缺乏用戶思維,導致平臺“用戶黏度差,活躍用戶數少”[13],這就要求在運營中建立有效的互動與反饋機制。通過加強后臺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平臺的內容推送。同時,暢通學生意見反饋渠道,在二級菜單設立意見收集板塊,安排專人及時回復,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此外,設置關鍵詞自動回復或接入“天氣”“后勤電話”“好文推薦”等實用查詢、校園生活及休閑娛樂功能,進一步提升平臺服務體驗,提升學生對平臺的信任度和依賴度。
第三,整合校內媒體資源。建立科學的管理溝通機制,整合校內資源。各學院應精簡學院公眾號數量,凝聚內部宣傳力量,結合專業特色打造精品化欄目。由高校宣傳部牽頭定期開展集體工作會議,借助國慶節等蘊含思政意義的特殊節點,各平臺“選擇不同的角度、深度進行內容發布”[14],拓展思政教育廣度和深度的同時,避免同質化傾向。針對優質內容,鼓勵各二級平臺轉發,突破單個平臺影響力受限的局限性。此外,“多渠道的分發模式可使內容傳播更加廣泛”[15],高校還應探索微信公眾平臺與微博、抖音等平臺的整合路徑,根據各平臺的優勢搭建宣傳矩陣,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
媒介化時代,加強校內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運營,發揮平臺信息服務、宣傳引導及互動交流功能,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日常,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成效,促進大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 張函萁.首批200個高校思政類公眾號重點建設名單公布[EB/ OL].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網,(2021-08-30)[2024-01-25]. https:// www.sizhengwang.cn/a/szgzhjs_tbtj/210830/930722.shtml.
[2] 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5.
[3] 姚振.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12-05)[2024-01-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 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 周雨曦.延安大學構建“一體兩翼”體系 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EB/OL].陜西省教育廳,(2020-08-30)[2024-01-25]. http:// 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008/30/105307.html.
[5] 于聰聰.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D].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3.
[6] 程棟.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181.
[7] 詹姆斯·威廉·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EB/OL].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2021-04-29)[2024-01-25].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 ZmY4MDgxODE3YWIyMmI4YTAxN2FiZDc3N2NkYzA1ZDg%3D.
[9]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政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3.
[10] 鄭永廷.思政教育方法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
[11] 米華全,古長樂.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實現路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6):72-76.
[12] 鄭香妞.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探究:以高校微信公眾號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6):58-59.
[13] 張一,王一迪.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瓶頸期的發展思考: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0):346.
[14] 劉德恒.基于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思政教育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9.
[15] 2019高校新媒體觀察報告[R].騰訊微校,2019-04-01.
作者簡介 張楠,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