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的影響力逐漸提升,多元的網絡信息在豐富大學生思想、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有時也可能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思政課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修課,在思想引領、學生價值觀形成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從新媒體時代高校加強思政課建設的必要性出發,通過剖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特點,認為要在發揮新媒體作用的基礎上創新思政課教學手段。新媒體時代,在多元思想的影響下,要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突出高校思政課的德育屬性。大學生是互聯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育要在綜合考慮網絡媒體和思政課教育的特點的基礎上,把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思政課的政治引導性相結合,在高校內全面推動思政課建設和發展,強化思政課的育人效果。要通過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創新教學手段、以自媒體平臺為媒介、以群團組織為依托,在“線上+線下”的思政課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參與度。在高校思政課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推動高校思政課效果最優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命感、責任感、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素養,使其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課;教育;路徑;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18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大同大學思政專項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踐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9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高校思政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高校思政教育要與時俱進,在創新運用新媒體平臺與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內容,探索新路徑,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
新媒體時代,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關注學生的整體素質,統籌兼顧學生的知識、能力、道德、審美、身體素質等方面。“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1]思政課是知識性和德育性兼備的課程。從知識性看,思政課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涵蓋社會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多門學科內容;從德育性看,思政課具有導向性、思想性。思政課能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愛國情感、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參差不齊,學生要有正確的判斷力才不會被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誤導。因此,將新媒體手段與思政課相結合至關重要。
(一)思政課變化體現時代性
不同時期的思政課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高校思政課要結合不同時代的情況開展教育。“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應旗幟鮮明地聚焦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自覺承擔起主流價值教育的使命。”[2]當前,思政課教育要結合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多、信息虛擬化、信息共享化的特點開展,發揮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高效識別信息,增強思政課的效果和影響力。
(二)思政課教學突出雙向互動性
思政課教育是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新媒體時代為思政課的雙向互動提供了資源。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社會、自我學習的途徑,為教師提供了不斷精進課程的資源。教學過程是雙方交換意見、共享資源的過程,如通過學習通APP,教師與學生可以在線互動,通過雙向交流為教學提供便利,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實現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思政課落實體現實踐性
高校思政課教育要以實踐為基礎,體現實踐性。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運用,思政課教育讓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本質上也是實踐和運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要借助新媒體或虛擬平臺開展教育,“高校要積極轉變思維方式,把媒介素養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教育目標體系”[3]。通過提高思政課的影響力和學生的媒介素養,改變學生的行為。
隨著大學生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要綜合考慮教學環境、教學要素、教學方式,“通過融媒體傳播方式的運用,彰顯高校自身教學特色,滿足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需求”[4]。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教育資源創新,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一)以提高教師的素養為基礎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5]思政課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一方,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理論素養;要了解社會熱點,提高對熱點的感知度;要增強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提高媒介素養。
第一,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6]思政課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學校要不斷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教師團隊的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水平是學校課程質量的第一道保障。“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應繼續在增強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上下功夫。”[7]教師要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不斷提升政治理論修養;學校要加強教師的理論培訓,通過開展專業知識講座、論壇和研討會等提升教師素養。
第二,提高教師對熱點的感知度。教師在具備理論知識的同時要了解國家大事、社會熱點,教師對社會熱點的感知度會影響課堂的豐富程度。“思政課教師需對現有學習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化解同質化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帶來的‘閱讀疲勞’。”[8]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分析時政熱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集體備課平臺更新課堂案例,增強課堂吸引力;將創新能力運用于教學,體現思政課與時俱進的特點。
第三,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教師要增強接收信息、篩選信息、解釋信息以及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教師要準確辨別網絡上的信息,在課堂上正確地引導學生,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發揮新媒體技術傳播快、影響大、時效性強的優勢。
(二)以創新教學為手段
要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在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要形成新媒體技術貫穿課前準備、課上展示、課下落實全過程的新模式。
第一,課前上傳資源。部分思政課理論性較強,學生僅憑課上時間難以真正理解透徹,教師在課前將原著、文獻上傳學習通等平臺的方式克服了傳統紙質書厚重不便攜帶的缺點,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了便利。教師要把豐富的課程資源轉化為課程內容,通過將慕課平臺、集體備課平臺上優秀的案例、教案與實際結合,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推動課件、案例、語言創新,增強課堂吸引力。
第二,推動多樣化技術進課堂。其一,“融媒體的發展促使新型網絡工具不斷涌現,自由度高、包容性強、開放性廣等特點的網絡交往極大滿足了大學生渴望交流的需求”[9]。課上單純地用語言表述會顯得內容過于空洞,可以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如小組討論、演講、表演、微視頻等增加課堂樂趣。課上教學可以把新媒體技術轉化為教學輔助手段,利用視頻、音頻等形式擴充教學內容,變枯燥的文字為生動的畫面。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上,可以把抖音、嗶哩嗶哩(B站)的視頻資源作為課堂補充;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上,可以選取相關影片,用紅色影視資源生動呈現書本知識,也可以組織學生排練小短劇還原歷史,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歷史,增強愛國情感。其二,“信息化語境下把紅色文化資源建設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大學生‘網絡媒體’新課堂”[10]。高校要結合地方特色和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設置主題教育課,如結合當地歷史開設紅色文化教育,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書本中的內容和精神內涵。
第三,創新課下實踐形式。課后實踐可以組織學生拍攝不同專題的短視頻,如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民族精神專題等。將課后實踐作業和短視頻制作結合,學生由小點切入,在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同時深入學習專題知識。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VR體驗、沙盤課堂或實踐教學等形式豐富實踐內容。
(三)以自媒體平臺為媒介
第一,加快高校自媒體賬號建設,打造思政之窗。“發掘新媒體優勢,整合開發高質量的隱性意識形態文化產品,打造多樣態教學平臺。”[11]高校推動建設校內自媒體賬號,開通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以“思政之窗”為主題,組織專題模塊知識分享,包括但不限于社會新聞、時政熱點、思政專業知識、社會故事、社會小課堂等板塊,便于學生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增強篩選信息的能力,發揮思政課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要注重提升高校網絡育人的引領作用,旗幟鮮明地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高校網絡育人模式。”[12]總之,要借助社交媒體提升思政課的影響力,讓學生將思政課的學習貫穿于生活中,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
第二,鼓勵教師運營自媒體賬號。教師可以開通個人抖音、微信公眾號,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快、內容精、時間短的優勢,實現知識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提升思政課的影響力。
(四)以群團組織為依托
其一,發揮群團組織、校園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建強用好團屬報刊和新媒體平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在凝心聚力、團結奮進上下功夫,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13]黨團組織可以利用自己的特色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學生成立相應的學習社團。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活動與學校校風的營造結合起來,在校宣傳欄、校報中加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相關內容,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其二,重視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再是單向傳授和灌輸,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14]要鼓勵學生成立專門的社團,學習自媒體賬號運營,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與媒介素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15]要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引導學生向上向善,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狀態。
在當前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高校思政教育者要采取適當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同時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 謝玉進.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與研究深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5):56-61.
[3] 余成武,陳虹.自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教育訴求與對策[J].教育評論,2018(8):88-91.
[4] 王天昱.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后勤文化育人分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2):12-14.
[5]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6]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7] 李永進.論5G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創新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7):101-105.
[8] 王敏,李婷,張瑋.高校思政課線上教育成效提升路徑研究[J].傳媒,2023(7):84-86.
[9] 錢圓圓,劉偉,杜松濤.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創新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1):101-105.
[10] 王春霞.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132-135.
[11] 謝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優化[J].新聞研究導刊,2022(12):40-42.
[12] 王越,鄔麗群.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7):94-95.
[13] 王鸝.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發展創新探析[J].北京科技高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6):647-653.
[14] 馮鑫.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與途徑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1(6):45.
[1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
作者簡介 何智敏,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