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經轉向網絡新聞媒介。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深刻變革,新聞媒介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傳播內容、傳播范圍均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成效面臨新的變化。然而,新媒體時代新聞媒介在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信息過載、虛假新聞、網絡暴力等問題,這些問題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問題,正確應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基于此,文章通過分析新聞媒介在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探究新聞媒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思想穩定構成的挑戰,特別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沖突通過新聞媒介的放大效應,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的深刻影響。以此為依據,提出包括加強大學生新聞媒介素養教育、構建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措施,以期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球化;新聞媒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20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有關問題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2023GZGXRW043
新聞媒介,作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著溝通社會各界、傳遞時事動態的重要使命[1]。其概念并非單一的工具或載體所能定義的,而是涵蓋了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日益壯大的互聯網等多種形態[2]。每一種形態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到社會信息的構建與傳播過程中[3],具有時效性、廣泛性、互動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能夠迅速傳播各類信息,影響公眾輿論。同時,新聞媒介也是塑造個體認知的重要工具,它不僅能夠傳遞知識和文化,還能夠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4]。
(一)大幅拓寬了大學生的國際視野
新聞媒介作為信息的集散地,在國際傳播中能夠迅速、準確地報道國際時事,從而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機會。一是國際信息的豐富性拓寬了大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閱讀國際新聞,大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動態,增進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認識和理解[5]。二是國際信息的及時性拓寬了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大學生在很多情況下能即時獲取全球發生的各類信息,快速接收各種信息。三是國際信息的多元性拓展了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多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最明顯的特SiQoqoC4ApbLdk8yL6D2UJ4/o5IFuIzpgqhKE+BwpFc=征,大學生通過新聞媒介的國際化傳播可以接觸到多元的文化、信息、觀點。
(二)極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新聞媒介的豐富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案例,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加豐富。隨著新媒體發展,新聞媒介內容更加多樣化,可以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可以更加全面宣傳國家文化、民族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時代使命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忱。二是涵養道德素養的事例更加鮮活,新聞媒介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價值[6]。三是激發時代使命的形式更加立體。以近年來廣泛報道的“清澈的愛只給中國”為例,新聞媒介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時代使命,使得時代畫像更加立體。
(三)有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
教育的互動性是增進師生感情、提升教學成效的有效渠道,新聞媒介的介入與運用,顯著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一是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互動性。二是增強了問題探討的互動性。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媒介能提供更多的觀點和信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其特點創建開放性的討論平臺,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開展討論,這種互動不僅限于7fGG1hdD1nvzPMjdSJ9RVS6Fq1nskl9mhc8RuO0qyww=信息的接收,而是更加鼓勵大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和探討,以此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人格[7]。三是增強了教學相長的互動性。新聞媒介有效增強了師生在知識傳授、更新、提升過程中的互動,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愛其學”,有助于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一)信息過載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
一是海量信息帶來的影響。“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數以億計的人在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8]龐大信息量的涌入和內容的快速更新相伴而來,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二是辨別信息真偽帶來的挑戰。由于大學生的信息篩選和鑒別能力相對有限,所以他們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篩選和判斷[9]。三是對網絡信息的過度依賴帶來的影響。由于新聞媒介信息的便捷快速,大學生除了可能受虛假、消極的負面信息影響外,還會因過度依賴新聞媒介而減少社會交往,降低獨立思考的能力,忽略學業,甚至引發心理危機、誘發極端行為。
(二)網絡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觀念
一是對穩定思想情緒的影響。開放性的輿論環境在為大學生提供表達意見和參與社會討論的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輿論的極端化、情緒化和非理性化等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情緒造成沖擊。二是對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影響。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聞媒介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學習空間、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搜索引擎、AI等進行查詢,這對師生之間在內容上、深度上、專業上、方式上的深入溝通與探討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三是對培養鉆研精神的影響。大學生由于自我控制相對較弱,所以在運用網絡時,常常容易在沉迷于網絡游戲、快餐式瀏覽碎片化信息等行為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在學業方面,也容易出現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等問題,對大學生鉆研精神的培養造成了一定制約。
(三)多元文化碰撞沖擊傳統教育理念
一是對傳承文化血脈的沖擊。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對內容選擇、熱點關注、生活方式有時難以正確地辨識,甚至有過分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土文化的現象,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一定挑戰。二是對涵養道德情操的沖擊。崇德修身、啟潤青春是高校的基本職責。多元文化通過媒介傳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可能使他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模糊,甚至產生道德沖突,特別是當前的極端個人主義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帶來沖擊。三是對厚植愛國情懷的沖擊。培養具有深厚愛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而多元文化的傳播則強調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價值觀念[10],這將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帶來負面影響。
(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一是多渠道提升教師媒介素養。通過新聞媒介的基本知識、傳播原理、媒介形態、法律法規學習培訓,持續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二是多舉措強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高校要通過媒介素養課程開設、信息處理能力培養、新聞媒介關注與研討、信息交流平臺的建立和交流等途徑,展開系統的教學,讓大學生全面了解新聞媒介的運作機制,從而增強他們對新聞信息的辨識能力和批判性思維[11]。三是多形式開展大學生新聞媒介實踐。高校可以與新聞機構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采訪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新聞的制作和傳播過程[12]。
(二)構建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一是強化高校網絡機構建設。高校網絡機構建設是做好大學生應對新聞媒介挑戰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堅持把做好網上輿論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通過強化領導、完善機制、配強人員、提升能力為主要舉措,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二是強化大學生網絡行為引導。高校應通過舉辦網絡文明主題活動、評選網絡文明榜樣等方式,激發大學生參與網絡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3]。通過教育引導,讓大學生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三是強化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在新聞媒介的生態、格局、傳播模式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高校必須通過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多舉措構建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是以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前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都不少,決不能掉以輕心。”[14]高校要通過完善課程體系、班會主題、實踐研討、警示教育等形式,讓大學生增強對新聞信息的辨識力。二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所定、行無依歸。”高校要通過課堂互動、案例分析方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如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33753”育人體系,特別是創新的“思政五分鐘”,通過文藝演出、專題講座、作品展覽、專業內涵詮釋,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推進“鑄魂”工程。三是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根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堅持將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多形式、多渠道利用優秀文藝作品吸引、引導、感染、啟迪大學生。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新聞媒介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和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新聞媒介的正向影響和帶來的挑戰,既注重管好網下,又注重管好網上,落實提升大學生新聞媒介素養的應對策略。
這些策略包括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他們對新聞信息的辨識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培育網絡安全意識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結合新聞媒介的特點,以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基礎、以厚植愛國情懷為根本、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根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為大學生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雪苗.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44-45.
[2] 韓忠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10):97-98,105.
[3] 趙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參與新聞傳播的底限意識和應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視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4):128-131.
[4] 劉占業,夏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路徑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0(5):1-3.
[5] 楊全忠.全球化視域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9):26-28.
[6] 趙會帥.簡論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經貿實踐,2015(14):22.
[7] 趙國珍.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36):34-35.
[8] 曹詩權.習近平關于網絡安全法治的重要論述研究[J].公安學研究,2018,1(1):5,1-23,122.
[9] 周嵐峰.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莆田學院學報,2014,21(6):31-35.
[10] 趙芝瑞.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J].大學教育,2013(24):128-129.
[11] 肖連宇,王瀟瀟,張瑋瑋.建立校園新聞傳播實踐基地 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中醫教育,2012,31(6):55-56.
[12] 唐勝.關于新時期新聞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J].學理論,2012(13):269-270.
[13] 于書忠,李愛東,葉景文.經濟、文化全球化及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探析[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74-77.
[1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J].重慶行政,2023,24(3):113.
作者簡介 鐘少蘭,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