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動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進行“三學三化”長學制探索,推出職業教育美術教學的創新路徑,有助于進一步培養高素質藝術技能型專才。文章基于“建筑學”指導法、“生物學”指導法、“工程學”指導法,引導學生養成系統的學習方法,并通過并行化、可視化、產品化加深產教融合,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精英培養作為研究的對象,提出創新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三學三化”;長學制;職業教育;美術教學
引言
2019年5月,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探索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能人”,作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高素質技術技能精英培養模式的一種特殊教育制度安排。本課題研究的長學制是指“初中起點、連續培養、中高融通”的“高職五年一貫制貫通培養”和“中高職‘3+3’銜接培養”。在該模式之下,文章探索“三學三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實效。
一、三學三化長學制教學內涵
(一)三學: 培養職業教育長學制技術技能型精英的具體教學策略
1.“建筑學”指導法
“要造高樓,需深挖地基”。重點將項目按照工作過程來序化知識,強調知識的“儲備性”,解決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為學生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夯實基礎。研究知識總量提高與實踐應用度之間的關系,度是關鍵。
2.“生物學”指導法
“小樹長成大樹”。先用小項目,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在小項目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識與技能,最后“膨脹”成大項目,即長成“大樹”,突出項目主干性與生長性,主干是核心。項目的選擇是關鍵,通過提取產教融合項目核心能力,淡化工作崗位中短期就可形成的能力,減少頻繁切換項目,保持教學的連續性,是提高教學效能的策略性問題[1]。
3.“工程學”指導法
“項目的各個工序是可以通過積木式拼接而成”。各個模塊經過專項訓練,通過拼接方式構成大項目,銜接是核心。從教學視角研究,項目教學是順序串行方式;從設計施工角度研究,企業項目是主體與配套設施同步推進,是片段式、接口預留、拼接式、并行方式。工程學指導法是指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將上述兩種方式進行融合,培養創新型棟梁,積累工程經驗[2]。
(二)三化:培養職業教育長學制技術技能型精英的具體教學方法
1.并行化
對職業技能的特征及內存邏輯分析,將技能先于專業知識教學提前訓練,讓“做中學,學中做”中的做的能力提前訓練,以“并行—循環”訓練模式,將多項技能短階段、長周期、大循環訓練,逐層提高[3]。
2.可視化
核心技術采用可視化教學,通過教具、虛擬仿真等技術,將抽象理論可視化、功能化,讓學生更專注于核心技術的驗證與探究,提升教學效能。
3.產品化
采用“作業—作品—產品化”培養創新能力。產教融合,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建設。
二、三學三化長學制下職業美術教育的具體策略
本課題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能人培養為研究對象。構建系統性教學方案,形成研究的綜合思路。
(一)三學
1.“建筑學”指導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目標上,系統性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美術素養的培養目標,并將其與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需求相結合。通過設定具體的繪畫基礎、設計能力、美術表現等方面的指標,指導學生全面提高美術素養。在課程設計方面,應用系統性教學方法進行整體規劃和組織,將美術素養相關的課程內容融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使學生能夠在專業學習中進行綜合運用和拓展。設計項目、任務和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等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和實踐活動。透過課外活動與藝術展覽的體驗,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深化對藝術哲理的理解。根據專業課程的學習表現,結合實際業界場景制定評估標準,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如作品展覽、實踐考察及口頭討論等,全面掌握學生的美術素養現況與進展狀況[4]。
2.“生物學”指導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借鑒生物學指導法,采用逐步成長的教學策略,以課程目標為導向設計一系列小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根據長學制改革的方向,應優先考慮區域的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生物等領域進行高素質技術技能能人的培養,在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專業中,生物學指導法也需要關注生物醫學和電子信息的基本理論、方法以及生物醫學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專業中,生物學指導法也應考慮到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通過長學制升級來提升教育質量和精英培養效果[5]。
借助生活實例、闡述生物科學史以及實施實驗等方法,使學生領悟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可設計一系列以學生為主導的小型項目。在進行項目學習之前,學生應明確項目目標,并掌握項目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采用漸進式的教學策略,逐步引導學員達成學習目標。這意味著學生在完成每個階段性目標后,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深入探索更高層次的知識或技能。此類策略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同時保持學習的積極性[6]。
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斷增加項目的復雜度和挑戰性,直至形成綜合性的大項目。在此過程中,要突出項目的主干性和生長性,讓學生牢牢把握課程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要點。項目的選擇要緊密結合產教融合的實際需求,淡化短期內就能掌握的工作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工程學”指導法
根據工程學指導法,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應采用模塊化設計。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模塊,研究如何通過人機交互生產模式,實現操作人員、機器人和輔助設備的模塊化、集成化、一體化聚合,每個模塊都圍繞一個具體的工程應用或技術問題進行專項訓練。通過模塊之間的銜接和組合,最終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結構。從教學視角來看,采用順序串行的方式逐步推進各個模塊的教學;而從工程實踐的角度來看,則應注重各個模塊之間的并行性和協同性,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實際工程項目的開發和實施,推進智能專業教學與信息化融合,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實現專業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有機融合。加強實踐性課程設置。通過設置一系列與智能專業相關的實驗課程、實踐課程和項目課程,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親身參與到實際項目的開發與實施中,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與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際工程項目中感受專業知識的應用,推進教學改革。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如項目驅動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選拔,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培養具備全面素質的精英。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智能專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這種融合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學生未來從事智能制造電子信息領域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7]。
(二)三化
1.實施并行化技能訓練模式
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采用并行化技能訓練模式。對職業技能的特征及內存邏輯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點。將這些技能點按照“并行—循環”的原則進行短階段、長周期、大循環的訓練設計。隨后,將繼續探討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教學中,如何實施這種并行化技能訓練模式。在實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包括課程視頻、實驗教程、案例分析等。設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環境,以便學生能在實際操作中應用所學知識。實踐基地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企業需求,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并行化技能訓練模式還應注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分組進行實踐項目,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共同完成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學會在實際工作中與他人協作,提高溝通與組織能力。為了確保訓練效果,教師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進行實時監測。在實踐教學中,設立一些創新性項目,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提前接觸并訓練專業技能,讓“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逐層提高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8]。
2.采用可視化教學提升理論理解能力
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涉及大量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應采用可視化教學手段。通過AR教具、虛擬仿真等現代化技術,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可視化的形式,降低學習難度。智能制造數字孿生教學實訓平臺的應用,使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展示的模型、動作、數據等信息,獲得現實世界中的生產車間、生產線的實時運行狀態,這種方式直觀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實際應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虛擬仿真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顯著提高本科教學的實施效果,還能在實驗教學、科學研究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智能制造專業實踐教學中,虛擬仿真技術能夠優化教學環境,充實教學平臺,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的引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實時觀察和體驗到復雜的虛擬模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可視化工具和方法,如使用動態圖表展示電路原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設備操作模擬[9]。
3.推進產品化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應采用“作業—作品—產品化”的培養模式。作業作為學習的基礎,是學生鞏固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多樣化、開放性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作品的制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步驟。通過將作業轉化為作品,學生不僅能夠展示在學習過程中的成果,還能通過作品的實踐應用,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際操作技能[10]。產品化則是將作品推向市場的過程,實現學習成果與行業、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這一過程不僅檢驗了學生的創新成果,也促進了創新成果向實際產品的轉化,校企雙方共同擔負學生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培養的職責,充分對接智能制造領域的需求,提高專才培養質量。在該模式下,學生的作業不再僅僅是完成課程要求的任務,而是需要將其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作品或產品。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學生可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項目中,了解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空間[11]。
結語
在深入探索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與創新路徑中,“三學三化”長學制為職業教育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建筑學指導法、生物學指導法、工程學指導法的綜合運用,引導學生形成了系統的學習方法,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專業為例,這一創新教學路徑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深化了產教融合,實現了教育與行業的緊密對接,推動了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本文系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三學三化”長學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CZ8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麗新,李玉龍.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6,(06):94-96.
[2]徐國慶.能力本位課程模式的當代意義與發展[J].職教論壇,2022,38(01):57-64.
[3]曹斌.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探討——以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為例[J].職業,2014,(05):62.
[4]肖艷婷.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4.
[5]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05):69-73+78.
[6]周奕珺.中高職貫通模式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戰略定位[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5,14(05):11-15+20.
[7]雷正光.基于頂層設計的現代職教體系研究與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2):80-84.
[8]蘭小云.現代職教體系內部有機銜接的現實思考——以上海中高職貫通為例[J].職教通訊,2015,(07):30-33.
[9]張秀霞.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現狀、策略與保障[J].教育與職業,2016,(24):95-98.
[10]彭娟,劉一兵.國外中高職課程銜接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機械職業教育,2014,(04):15-16.
[11]臧志軍,石偉平.中美兩國中高職銜接機制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33(01):67-72.
(責任編輯:宋宇靜